第一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
守护文化与生态的共生密码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张硕

近日,国家文物局、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公布第一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28处文物与古树共生的活态景观正式亮相。这些跨越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搭档”,不仅勾勒出古树名木的分布与类型图谱,更蕴含着文化遗产与生态遗产协同保护的深层意义。

看分布:18省(市)全覆盖

此次入选的28处协同保护对象,覆盖北京、河北、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18个省(直辖市),呈现出“南北均衡、特色鲜明”的分布特点:

北方重历史厚重感:山西晋祠和树龄约3000年的周柏、陕西黄帝陵和树龄约5000年的黄帝手植柏与保生柏、北京天坛和树龄620年的九龙柏,古树与古建筑共同承载着中原文化的根基。

南方显生态多样性:云南大宝积宫和树龄500多年的柽柳、广东冲虚古观和树龄约760年的九里香、四川青城山和树龄约1900年的天师银杏,展现灵动与多元。

红色地标添亮色:江西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和树龄1110年的樟树,见证了革命峥嵘岁月,让古树成为红色基因的“活载体”。

辨类型:古树与文物“精准配对”

从名录来看,入选对象的古树名木与文物类型高度契合,形成“树种特质匹配文物功能”的鲜明特点,主要可分为5大组合类型:

柏树+帝王陵寝/文庙/古寺:承载庄重文脉。柏树以苍劲挺拔、长寿坚韧的特质,成为象征礼制与信仰的“标配树种”,搭配的文物多为彰显庄重感的场所:山西晋祠的树龄约3000年的周柏,与圣母殿、鱼沼飞梁共同营造祭祀文化氛围;陕西黄帝陵的树龄约5000年的“黄帝手植柏”,呼应文明起源的厚重;河北定州文庙的树龄约930年的“东坡双槐”,与文庙的儒家礼制属性深度绑定。

银杏+古刹/古塔:见证时光变迁。银杏作为第四纪冰川遗留的“活化石”,以“古老、坚韧”的特质,适配历史悠久的宗教建筑:北京大觉寺的树龄约1000年的银杏,与大雄宝殿明代彩塑相映,见证古寺兴衰;湖北广德寺多宝塔的树龄1500年以上的“将军树”,与古塔并肩成为古刹历史的“双见证”;四川青城山天师洞的树龄约1900年的天师银杏,搭配道观“道法自然”的理念,尽显清幽意境。

樟树+名人墓/红色遗址:传递精神象征。樟树以“生命力顽强、四季常青”为特点,常与纪念性、精神性文物绑定:浙江岳飞墓的4株500年以上的古樟,其“坚韧不拔”的特质与岳飞“精忠报国”精神高度契合;江西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的树龄1110年的古樟,见证革命斗争岁月,成为红色精神的“活载体”。

特色树种+摩崖石刻/少数民族建筑:展现地域文化。地方特色树种与小众文物类型搭配,凸显地域文化个性:江苏孔望山摩崖造像的树龄约830年的流苏树,花期“覆霜盖雪”的景观与石刻的古朴质感形成视觉呼应;云南大宝积宫与琉璃殿的树龄500多年的柽柳,以倒八字形独特形态,与多民族风格建筑共同成为“民族交融”的实物见证。

古树群+大型文化遗产:构建整体文化景观。多株古树组成的“古树群”,常与规模宏大的文化遗产适配,形成完整的文化场景: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的310株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与孔庙大成殿等建筑形成庄严的礼仪序列,构建“建筑+古树”的儒家文化整体景观;四川剑门蜀道遗址的翠云廊古柏群,与蜀道遗址共同构成“路随树走、树伴路生”的古代交通生态景观。

值得关注的是,28处对象中,树龄超1000年的“千年古树”占比近半,这些“活文物”与古建筑、遗址的“跨时空搭档”,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延续性的生动证明。

谈意义:不止是“保护文物”或“保护一棵树”

古树名木不再是孤立的植物,而是与文物建筑互为印证的“历史说明书”——通过古树与文物的联动,抽象的文化精神有了具象载体。

国家文物局、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三方联动,形成“推荐-评审-发布”闭环,明确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的古树名木保护提供范本,更为文化遗产与生态遗产的“整体保护”探索路径。

28处协同保护对象,是28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样本。未来,随着保护、研究、展示工作的推进,这些“活文物”将继续讲述中华文明的悠久故事,成为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16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