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张颖岚教授和西北大学周剑虹副教授共同编撰的《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即将出版。这是一本凝练了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历程与发展理念、汇聚了各类文化遗产实践案例的高校专业教材,我在表示热烈祝贺的同时,也欣然应允为这本书写几句话。
文化遗产是传承人类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淀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贡献。通过文化遗产,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从何处来,了解祖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更能洞悉时代潮流和前进方向,明确我们要往何处去。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历史赋予当代社会的责任,是实现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功业。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不仅符合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自身利益,也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遗产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文化遗产被视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其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与此同时,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在不断地拓展,考古大遗址、传统民居、工业遗产、历史村镇和非遗民俗等都成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范畴也从强调文化要素的保护,到强调文化要素和自然要素的共同保护。文化遗产的时间轴线不断延伸,空间范围不断延展,从古代文物、近代史迹,向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发展;从单点、单面的文物古迹,向同时包括历史和自然的大型线状、网状的文化景观、运河遗产、文化线路等类型拓展。从单一强调物质文化要素、诠释物质历史发展,向强调物质与精神结合,阐释民族文化、社会记忆与身份认同的遗产发展。
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从重视静态遗产保护,到不断吸纳更多的新鲜元素,关注充满生机的活态遗产保护;从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保护,向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全社会关心的共同保护发展;从保护资金单一投入向多元投入、共享共赢发展,从“圈起来”的孤立保护,向融入社会、区域发展、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拓展。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更加密切,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正在成为传承中华文明根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些新的变化,给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文化关系的机会,让我们将遗产放在历史文脉、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探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遗产保护和人类发展。
文化遗产诉说着中国人至善至美、至诚至纯的朴素情感,也承载着我们对美丽中国、美好生活的寄托。今天,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公众了解、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途径也在不断拓展,文化力量不断反哺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一个良性的互动生态正在形成。正因为这样,搞好文化遗产保护,就不能将其视为一项专业的、部门的、行业的、系统的工作,而必须要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全民共同的事业,让文化遗产融入时代,走近公众,关照人们现实生活的需要,也让人们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让人们爱上文化遗产,主动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之中。只有使广大民众都能拥有文化遗产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才能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使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更好地挖掘展示,让文化遗产更“有尊严”。
我长期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中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是把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完整、真实地传给子孙后代。近几年来,我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中,与年轻人一起,穿梭于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中书写属于年轻视角的世遗故事。青年是国家事业和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承载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征程的前途与未来,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中是最积极、最有生机的力量。
可喜的是,今天的年轻人关注文化遗产的热情蓬勃奔涌、日益高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浸润,在年轻人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正在发挥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我们要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将文化遗产作为涵养当代青年优秀品质的土壤和源泉,让更多的年轻人通过文化遗产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认知、了解、感悟、热爱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中国特色,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产生绵延的爱国动力,并成为文化遗产坚定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也就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被不断彰显。
这是新时代文化遗产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这也是《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之所在。我期待更多的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文化遗产、关心文化遗产,共同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
(标题为编者所拟)
《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
编著:张颖岚 周剑虹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