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术研究首倡问题意识,而问题从何而来,提出问题之后还需要理论方法去解决。所以某种意义上说,问题与方法是互动的关系,问题对应方法,方法解决问题。在史前考古领域,旧石器时代基本围绕石器开展研究,最初的石器何时何地起源,起源后又经历哪些变化过程(即技术的演化模式),被称为文化的石器又是如何适应周遭世界的?从对技术的复原、比对寻找背后人群的互动,到结合生态环境的复原探究终极的原因,为什么一地采取这样的技术,而另一地是那样的技术。人类数百万年演化史就被分割成若干聚合的学术问题,这些问题似乎都能在《让石头说话:中国史前石器研究》这部新著中得到解答。
考古学是试图通过科学发掘到的物质遗存来“透物见人”的学科,物作为研究对象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是区分学科内部研究方向的重要标志之一。考古学可分为史前和历史时期考古,史前考古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通常按照研究对象来区分,旧石器时代主要研究石器,新石器时代以陶器研究为大宗。而旧石器时代使用的打制石器工具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演变为磨制石器,对于石器的研究也就横跨了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可称之为史前时代),因此本书实际上是一部从石器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古代先民过去的著作。透物见人是每个考古人的追求,但可以说石器是我们面临的最“无奈”的研究对象。人类的石器时代、金属时代(青铜和铁器时代)、电气化时代中,石器时代最为久远,除了石器外几乎没有其他可供参考的关于社会背景的资料(金属时代有文字和图像,电气化时代已经有影像了)。回想最初欧洲英法的旧石器考古,从殖民地带回的当地土著仍在使用的石器工具为了解过去提供了参照,由此对狩猎采集者的研究成了研究史前时代的重要类比资料。如前所述,就研究对象而言,是石器和陶器这两种物质的区别,而深层次的原因是流动的狩猎采集与定居的农业生产生计方式的不同。因此,在史前考古领域(尤其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石器实验的方法、狩猎采集者的研究就是让石头说话的重要手段,那么书中是如何系统运用的呢?
作者首先用大量篇幅陈述了理论、概念与运用的方法,这部分甚至占到了全书的五分之一。最开始先是着重介绍了石器研究简史、基础理论与方法,尤其是第三、四章,讨论的是如何让石头说话,抛出了怎样透物见人的问题,提出自创的分层关联的方法论。第四章则单独一章讨论概念,这样的设置在考古学著作中比较罕见。一般我们理解的概念在于指明研究的时空范围或某一时代或文化上,而这里所强调的是与透物见人相关的概念,如讨论旧石器时代人类所必需的狩猎采集者研究,构建推理时所需要的“中程理论”等在展开研究论述前先作一番说明,以达到逻辑自洽、论证有序的目的。此外,问题意识是本书的重要牵引,作者在书中开头和每一章前都前置了学术问题。第一部分介绍完理论概念后,按照史前人类发展序列,书中第二部分旧石器时代早、中期,问题为石器的起源、技术的演化模式等,具体旨在围绕手斧及“莫维士线”等进行论证。第三部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研究对应“旧石器时代晚期革命”,这些学术热点问题都被整合起来用中国的考古材料进行比较研究。
之后的篇幅按照年代演化序列展开,从实验考古到分层—关联是贯穿始终至关重要的方法。作为史前考古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无论是石器还是陶器,形制都是最先被观察到的外化特征。不过,陶器基本为容器,石器为工具(更接近今天的刀具、斧子、铲子),它们是人类生活中两套平行的系统,这种不同决定了两者在研究开始前就已经分离了,工具箱和日常生活的容器哪个更容易复原古代社会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并且,石器加工制作是减法,打破了不能再粘回去,陶器则是加法,粘错了可以按“撤销键”。陶器研究可以观察到很多制作、修补的痕迹,甚至是制作者的指纹,这些在石器上观察不到,在节理发育和隐晶质石料上更是难以把握。这个时候,研究者要想让石头说话,不借用其他手段显然不足以研究。普遍的方法是通过显微结构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微弱痕迹,来识别运动轨迹和加工对象。史前考古学发端之初就在发掘的同时做起了实验考古,尤其是对于石器这种工具,限定制作条件的复原研究可以识别出人类行为与石质工具形制的关联,通过亲身打制石器,实验者也能获得第一手的体验感以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作者明确其理论前提是文化生态学、过程考古学式的科学思维与推理论证。在限定实验条件下得出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和解释的有效性。如书中关于我国南方地区一类称之为锐棱砸击法的石器,作者通过实验最终得出的结论更有意思,不但完美地复原了其技术,制作方法简单易掌握,还得出这类石片适合批量处理水生资源,显示出可能与性别分工有关的结论,进一步拓展了认识。分层关联的方法则更多体现在晚期阶段的研究中。层次和关联指的是考古材料的不同属性,从形成过程到器物特征再到社会历史发展背景,围绕几个层次形成研究的不同目标。作者针对具体石器的研究只是第一步,将单个石器工具以组合的形式串联起来探讨其在工具套中发挥的作用,进而再结合整个遗址的社会发展背景探究其运行机制,才能提取更多信息让石头说出话来。如第四部分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一议题本身就来源于对农业起源问题的探索,在从狩猎采集向定居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石器扮演着何种角色?石器出现显著变化,小型化、精致化,但流动性的巅峰带来的是边际效用递减,反而部分地区开始出现了流动性下降的定居因素。这部分内容是一个新兴的领域,作者通过石器研究更多从理论视角提出了农业起源的多种模式,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读到最后你会发现,越接近晚近的时代,就越需要也越能够综合调动起考古遗存的关联在考古推理下完成阐释的工作。在如今中国考古学逐渐从解释走向阐释,怎样有效地提取物质遗存中的信息并将其有机“缀合”,将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探索的魅力所在。
其实即使对于考古学从业者来说,石器研究都非常小众,所论述涉及的问题有时候连考古学学习者也会感到“头疼”。这本书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有作者突出的叙事能力和网络的双向加持还是得到了一些意外的收获(豆瓣读书评分高达9.2分)。笔者发现在“微信读书”中一条读者评论值得注意。一位名叫“枕头小宝”的网友留言说:“之前每次去博物馆都很快跳过石器时代,还会在心里隐隐吐槽这不就是石头吗,读这本书学习了,以后再去看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吧。”书首先是作者通过发行商与读者“交流沟通”的纽带,书的本质是传播知识,相信每一位作者不但希望所谓的专业人士对自己写的书印象深刻,同时有非专业人士爱读并获得启发,获得正反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双向奔赴了吧。在当代学术热、考古热的大潮中,这本书从一个最为“冷僻”的石器研究出发无疑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让石头说话:中国史前石器研究》
作者:陈胜前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