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下都陶文》:燕文化研究的突破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崔叶舟

晚清收藏家潘祖荫1887年发现燕下都陶文,在燕陶文发现一个多世纪以后,于军编著的《燕下都陶文》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本书搜集整理了历年来燕下都以及燕国境内所出陶文,共收录陶文1380件(截至2018年),其中两百余件为首次公布。该书是“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安徽大学协同创新平台研究成果之一,也是河北省省级科研课题“燕下都陶文整理与研究”的项目成果。

最开始,考古学家谢飞向文物出版社推荐了一份稿件,名为“燕下都陶文的整理与研究”。作者是河北易县中学的教师于军。在谢飞的引荐下,我们和于军老师取得了联系,对于老师也有了一些了解。虽然于老师在“身份”上显得像“圈外人”,但实际上是一位自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醉心于此的作者。他不仅发表多篇研究论文,还主持省级科研课题“燕下都陶文整理与研究”。

就战国陶文的收集和研究来讲,有较长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已发展到国别研究的阶段。相较于齐陶文、秦陶文等,燕陶文的研究则略显不足。对于燕陶文的研究工作来说,汇集现存资料并进行整理分类,是一项基础且重要的工作。从各方面来看,这篇书稿无疑是一个很有出版价值的选题。

收到稿件后,我们大致了解了稿件的内容。初稿共分七章,前六章为论述文字,第七章为配图。配图则作为论述内容的补充部分,其体量约占稿件的三分之二。这样看来,所谓“配图”实为此项目成果的重中之重。于是,根据稿件的情况,我们建议作者将本来的配图作为主体,重点放在图录(即原配图)部分,按陶文类别编排;将前六章的论述文字精简压缩,作为图录的说明出现。这样就对文稿的整体安排做出了调整。同时,考虑到原书名更像一篇文章或者项目名称,建议改为《燕下都陶文》,以突出收录的陶文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作者采纳了编辑部的建议,并积极做出修改。从整体内容到细节表达上,几易其稿,力求严谨、顺畅。

在文稿修订后,我们也对图片进行了处理,以达到印刷出版要求。由于每张图片都是一个单独的文件,需要处理的图片近1500张,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同时,由于现在技术的方便,大家一般都习惯于提交电子文件。我们收到图版文件后,意识到图片的大小尺寸受到了压缩,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实物的真实尺寸。编辑部提出,在对图书中陶文的阅读和使用方面,原大尺寸的呈现是最合适的。如果确有版面安排上的考虑,对图片尺寸进行调整,也最好在原大的基础上进行整数倍缩小。经与作者商议,由其着手,重新提供了全部纸质版图稿(并确保陶文拓片或照片尺寸为实物原大)。

确认图片尺寸之后,又面临了改版的问题。根据原大图片,重新确定开本,由原定的正16开,扩大为大16开。另外,在版式设计上,增大了图版版心,并把原来随图的图版说明中,除编号和释文之外的其他内容,列为表格,附于书后。这样既能保证图版画面突出,又保持资料的完整,便于复查。

在多方努力下,这本《燕下都陶文》正式面世。燕陶文研究起步较晚,成果较少,作者从晚清、民国间零散的拓本到近现代科学考古发掘所获以及新见燕陶文收藏品等样例中,剔除了不同资料引用的相同样本,减少了研究者重复引用的麻烦。在此基础上,作者严格把关,截至2018年,共收录陶文1380件,书中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考古发掘所得和私人藏品。其中以燕下都考古发掘所得陶文数量最多,这些材料的使用获得了文博单位的授权。对于私人的收藏,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了来源合规性以及真伪性的核实。可谓资料收集全面、科学,来源真实、可靠。

综述作为陶文类编的导读,主要有文献综述,燕下都陶文的分类和内容、分期、特点及辨伪几个大的部分。其中文献综述是对于学术研究史和研究本身比较全面的介绍和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于学科严谨的态度和丰富的学识。此外,一般考古类型学中,同时期内不同形制的差别通常标为“型”,随时间变化产生形制的变化通常标为“式”,主要操作方式就是先分型再分式。在与作者商议后,为了避免理解和使用上的混淆,决定不采用类型学的“型”“式”这样的表达方法来描述本书收录的陶文。文中涉及对具体出土器物的介绍,也有着详细的整理,对器物的名称、编号及具体描述符合科学考古报告的表达规范。

对于陶文的收录,本书的900多件标本来自燕下都的科学考古发掘工作,接近本书材料的四分之三。作者以燕下都遗址出土遗物为主体,零星收集其他地区的燕陶文(29件),如辽宁、天津、北京、内蒙古等地,范围更广泛;陶文年代以战国中晚期为主,包含少量西周晚期、春秋和战国早期的遗物,时间跨度较长,就燕陶文本身的发展来看,表现出一定的延续性。作者在查阅考古报告及相关著作的时候,经提取、分析,去掉与本书无关的内容,整理留存相关内容。关注发掘遗物文字信息的同时,重视地层信息,能够据此进行科学的断代分期,使材料的应用更加可靠,在表现上分条列表,使内容更加清晰,便于查询。释文考释整体比较准确,在对所有陶文进行仔细释读、思考和研究后,将其分为监造类陶文、工名类陶文和其他陶文,三大类十二目,论述清晰。此分类与前人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建立在更大规模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工作。这是目前所见较为完备的燕陶文分类。同时,作者对典型燕陶文的时代判断也有独到见解。总的来看,本书可以说填补了燕陶文整理的空白,是对燕陶文研究很好的总结和推动。

材料的科学汇集是进一步科研的基石。《燕下都陶文》汇聚了以往公开发表和未见公开的资料,可以说是现在数量最多,分类较完善的燕陶文汇编。其基础材料扎实,工作充分,为燕陶文的分类、分期、地域特征以及战国时期制陶业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空间,为战国燕系文字研究增添了新的积累。

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河北省金石学会和易县人民政府共同就此书的出版专门举办了座谈会,多方学者与会,认为本书资料丰富完备,突出地域特色;这是目前首部以燕陶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著,是燕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开启了燕赵陶文研究的一个新时期。

燕陶文是燕赵文化的客观体现之一,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作为文字本身,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文物出版社)

image.png


《燕下都陶文》

编著:于军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9月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9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