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队”领队张文平研究员著的《营居盛乐:拓跋鲜卑在代北的都邑与军镇》(以下简称《营居盛乐》)日前出版发行。全书15万余字,10个篇章,包含彩色图版、古代城邑地图与墨线图多幅,是一部关于北魏政权在代北的都邑与军镇的考古与历史研究报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北魏,是继十六国后在中国北部重建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公元4世纪初,拓跋鲜卑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于公元386年重建代国,并称王。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东魏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
作者在长期从事秦汉、北魏长城调查与研究的过程中,摸清了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北省境内的秦汉北魏长城,以及北魏各个军镇的历史情况,在此基础上写出《营居盛乐》一书。在书中的各个篇章里,作者围绕北魏“圣都”盛乐,以及盛乐与北魏“国都”平城的关系,研究和论述了“云中与盛乐”“平城京畿与北魏六镇”“北魏平城时代”“参合陂之战”等历史和地理问题,将北魏拓跋鲜卑在代北的都邑与军镇的历史、考古、地理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传统文化等紧密结合,提出了一些新颖的研究成果与观点。
《营居盛乐》紧扣盛乐与六镇位置,对学界关注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多有值得重视的见解。诸如将“定襄之盛乐”和“云中之盛乐”分别定位在呼和浩特大黑河流域的东部和西部,使史籍中出现的两个“盛乐”的地理方位和管辖范围更加明确。作者结合史料记载,首次提出“盛乐”这个名称“应为鲜卑语、契丹语音译”的看法。根据对“定襄之盛乐”和“云中之盛乐”的初步定位,对至今晋蒙两地文物考古界仍在研判与寻找的“盛乐金陵”的所在地,提出了“位于大黑河沿岸”的新观点。这部著作还结合考古发掘与研究,对60多年前乌兰察布凉城县小坝子滩金银器群的来历作出详细分析,提出魏晋时期拓跋鲜卑即与西晋王朝有着密切的交往,进一步推导出拓跋鲜卑沙漠汗从晋朝归来,将对其社会变革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可能在凉城县小坝子滩遭到保守势力暗害的“假说”。
《营居盛乐》中还提到:史籍中的“参合陂”应当是一个“湖泊”,具体即是今天的黄旗海,并由此展开了对参合陂之战的详细阐述。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认为,位于黄旗海东、西两侧与山地之间的间隙,是南北交通的通道。在古代,黄旗海与大同盆地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黄旗海扮演着“平城北塞”的重要角色。
作者认为,拓跋珪与后燕的参合陂之战,北魏选择在黄旗海以东、孤山之南的万亩滩上展开绝非偶然。拓跋珪在追击后燕军队的过程中清楚地知道,如果后燕军队行进地区超过黄旗海以东、以南的话,自己就会彻底失去与之决战的地利。所以一定要“急追之,晨夜兼行”。拓跋珪出生于“参合陂北”,对于黄旗海及其南北一线的地形环境极熟悉。他深知孤山之南的万亩滩是一个绝佳的战场,是其能够把握战机的最后一个地方。运气最终站在了拓跋珪一方,在追击到万亩滩的战场上,他给予后燕军队以致命的打击。
此战,拓跋鲜卑消灭了后燕的有生力量,打通了从盛乐至大同盆地的通道,最终于天兴元年(398年)定都平城,实现了拓跋鲜卑长期以来问鼎中原的梦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参合陂之战是决定北魏政权命运的决定性一战。此论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通过《营居盛乐》一书还可知道,北魏镇将的政治影响力很大。其中,怀朔、武川两大军事集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最为巨大。以高欢为首的怀朔集团与宇文泰为首的武川集团双雄并立,最终导致北魏分裂为东、西两国。怀朔、武川集团,相继建立了北齐、北周,连同此前的东魏、西魏,之后的隋、唐,前后影响中国历史达数百年。在北魏前期,镇将多以宗室或鲜卑勋贵担任,他们不仅在军事上有很大的权力,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北魏孝文帝改制后,虽然镇将的地位有所降低,但他们仍然在地方上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北魏六镇设立之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柔玄镇与怀朔镇逐渐成为东、西两个中心军镇。在这部著作中,还标明了多处北魏的古城名、六镇城邑文物,以及大量体现考古、地理信息的地图。
总之,《营居盛乐》一书,是近年来我国关于北魏历史与考古研究的一部力作。书中提出的与以往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看法,大部分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值得关注。
(作者单位:内蒙古文物学会)
《营居盛乐:拓跋鲜卑在代北的都邑与军镇》
作者:张文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