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中华文明 擦亮“海岱考古”品牌
——山东“十四五”考古成就纪实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山东省文物局

“十四五”期间,山东以擦亮“海岱考古”品牌为目标,统筹推进考古前置改革、机构队伍建设、科研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利用,取得丰硕成果。

统筹谋划,考古前置体系得以构建

强化政策引领。山东省委、省政府把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作为文物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若干措施》,明确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前须完成考古调查勘探。省文物局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工程建设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考古工作的若干措施》等文件,从13个方面规范全省考古前置工作。各市积极推进制度配套,2022年底全省16市均出台了实施意见,实现考古前置全域覆盖。

完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省文物保护委员会统筹作用,建立文物、自然资源、财政、审批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对考古许可、文物保护事项实行并联审批,纳入联审联办流程,实施土地规划许可信息推送和共享常态化。“十四五”以来,全省配合基本建设和土地出让划拨开展考古调查勘探项目6500余项,总面积超5.6亿平方米;实施考古发掘项目超过450项,面积约55万平方米,有效保障了京沪高铁二通道、潍宿高铁等重大工程建设。

守正创新,考古工作管理不断强化

创新工程建设考古。2024年制定《山东省文物分布区域类别划分工作指导意见》《山东省建设用地区域化文物影响评估工作指南》,在全省范围推广文物分布区域类别划分,针对不同的文物分布区域类别,采取不同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模式;对集中成片的功能区推行打包整体评估的工作方式,大大提升了工程建设考古效率,节约了考古工作成本,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德州市根据黄泛区文物分布规律,针对不同区域分别采取调查、调查+勘探和勘探三种模式,2023年度实施了140个考古前置项目,其中全面勘探项目仅占比28%,考古费用缩减56%,田野工作时间极大缩短。

规范主动发掘管理。严格采取预报—初审—正式填报—终审的申报方式,保证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申报质量。省文物局积极与自然资源部门对接沟通,简化临时用地办理流程,有效保障了考古发掘项目顺利实施。各主动考古发掘项目严格履行开工报备程序,省文物局积极组织考古发掘项目中期检查,严格执行项目验收制度,将中期检查、评估和验收成果作为课题研究和下一年度考古发掘申请的重要依据。

加强考古项目监管。出台《山东省田野考古安全工作操作规范》,切实加强考古工地安全监管,“十四五”期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加强对基建考古勘探发掘监管,探索制定《山东省工程建设考古勘探工作监督管理规定》并配套建立工程建设考古勘探监管平台,组织开展建设工程考古发掘项目检查验收445项,强化工程建设考古工作事中事后监管。

强根筑基,考古专业能力全面提升

机构队伍持续壮大。2022年,山东省文物局直属4个文博事业单位增加编制103个,省委编办为9个文物大市、20个文物大县下沉文物考古人员编制107个。“十四五”期间,全省引进培育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29人,截至目前全省在职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总数达85人;临沂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得考古发掘资质,全省考古发掘资质单位达7家,在编总人数近300人。

人才培养不断优化。山东省文物局和各级考古专业机构举办了田野考古技术、出土文物修复、考古勘探项目负责人等培训班,共培训1000多人次。创新实施“青年文博人才培养项目”,对文物考古人员文博研究课题资助10万元和新任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奖励5万元,已资助30个项目和奖励18个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委托山东大学实施文物全科人才定向培养行动,每年招生60人,已连续招收两届。指导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职业院校加强考古专业设置,与省级文物考古专业机构联合培养考古专业技术人才。

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山东省文物考古保护中心正式投入使用,配套建成文物标本库房、考古整理基地及科技考古实验室。北京大学山东临淄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建成使用,山东大学建成国家文物局“古环境重建与生业考古”重点科研基地。全省建成6处考古基地(工作站),全国第3个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在山东建成。

聚焦课题,“海岱考古”研究成果丰硕

彰显山东特色。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山东课题,对接黄河、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组织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71项,岗上遗址、赵家徐姚遗址、跋山遗址群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跋山遗址群第一次构建起山东地区距今10万~1万年的考古学文化和地层序列;赵家徐姚遗址为北方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和旱作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了全要素研究标本;琅琊台遗址揭示齐地祭祀传统被秦皇汉武纳入国家祀典的过程;傅家遗址古DNA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用考古学材料证实史前母系社会的存在;威海湾水下考古相继发现定远舰、靖远舰、来远舰等甲午沉舰。

强化研究阐释。《海岱考古》期刊创刊,填补山东考古学术期刊空白。建立考古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协调机制,印发《山东省推动考古资料整理和报告出版工作实施方案(2024-2030)》,《山东明清海防遗址调查报告》《济南刘家庄商代墓葬》等考古报告相继出版。

深化交流合作。山东考古走出国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赴埃及参与Tell-Aziz遗址考古发掘,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赴南非参与开普敦水下考古。相继举办“鲁东南中美考古调查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临淄赵家徐姚国际学术研讨会”“定陶王墓地(王陵)考古与文物保护座谈交流活动”。

多措并举,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推进考古遗址公园提质升级。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挂牌,全省已有4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通过评定。公布两批12处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成立山东省考古遗址公园联盟,推出全国首个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标识。大辛庄、两城镇、曲阜鲁国故城加强遗址博物馆建设,大汶口汶河南岸、城子崖西城墙、纪王崮春秋墓等保护展示工程积极推进。开展中小遗址保护利用试点工作,推动中小遗址保护利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公共服务体系。

探索基建考古发现保护利用。支持指导地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避让、回填、迁移等方式对重要考古发现进行科学保护和展示利用,如济南元代张荣家族墓进行原址回填保护,改变在建商品房规划,为文物保护让路;淄博市国有建设用地出让项目中,对发现的临淄南马坊战国大墓采取土地置换等措施,进行原址保护和展示。

多形式开展考古成果展示传播。每年举办“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成为展示山东考古成果的重要平台。制作《城子崖》《大汶口》《北辛》等考古纪录片,实施“海岱考古大家谈”“海岱考古新生代”访谈项目,配合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拍摄《何以中国》《寻古中国·齐鲁记》等纪录片。广泛组织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全省累计举办公众考古活动240余场次,参与人数超3万人次。发布“山东省十大考古研学打卡地”,制作考古研学地图,济南考古馆、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等成为文化新地标。

“十五五”期间,山东省将围绕海岱地区旧新石器过渡、夏商文明研究、齐鲁文化研究等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积极做好考古工作管理和考古成果转化,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执笔:兰玉富 范承泰 王晨晖)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9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