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2025”发言摘编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严小稚

抗战文物研究保护展示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向东的发言题目为《革命文物类型与旧址的保护利用》。他认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中,旧址建筑类型较多,其展示利用视其重要价值而定。对在革命中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旧址,应该实施全面的展示与利用。对于目前还是私有产权的建筑,延续其使用功能,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允许游客参观。根据不同的文物点和文物保护单位而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应以保护文物现状和自然环境为主。对船只、地道、桥梁等意义重大的革命文物,应结合纪念馆的建设进行全面的展示利用。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景宏介绍了该校的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以及科技创新如何赋能革命文物保护。作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也是国内最早建制化开展科学技术史研究的高校,北京科技大学致力于培育顶峰学科,走好文物保护利用研究“第一方阵”,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培养和输送文物保护专业人才,持续以科技创新推动文物的系统性保护、体系化研究、活态化传承。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刘岩的发言题目为《宛平城保护展示与“博物馆之城”建设实践》。2025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宛平被赋予新的使命,如何交出优秀答卷?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宛平?他提出,应当从价值、现实、需求出发,确定宛平城的整体调性;通过定规模、定内容、引资源,确定功能布局与动线;科学研判,组织空间结构,营造文化场景。纪念性应该是其核心,文化价值应该被凸显。保留特色,推陈出新,建设恬静、精致、有故事的“博物馆之城”。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汤羽扬的发言题目是《北京抗日战争主题片区革命文物价值研究》。北京在1937至1945年全面抗战期间发生大量、密集的抗战活动,留存了丰富的、与之相关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北京城郊抗战革命文物数量多,分布广,188处革命文物中,体现抗日战争主题的78处,占40%。总体上,平郊抗战文物沿长城聚集且呈组团形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设施宣教作用显著。后续将进一步加强抗日战争主题片区的整体保护与梯次利用。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线路遗产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杜凡丁的发言题目是《抗战遗存中警示类文物的全面认知和有效保护展示》。警示类文物指日本侵略者在14年侵华战争中留下的各类遗址遗迹,见证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在过去多被称为罪证类文物。警示类文物是抗战遗存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受重视程度一直有所不足。在警示类文物进行调查、保护、修缮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历史信息的识别与收集,持续提取新的历史证据。以艺术作品、景观设计、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引发观众思考、引起情感共鸣。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徐新云的发言题目是《东北抗联革命遗址的展示实践探索》。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是14年中国抗日战争开端的历史见证。通过东北抗联革命遗址的展示,加强社会层面革命历史教育,努力推动东北抗联精神焕发时代光彩。

西北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吴铮争的发言题目是《革命文物主题游径的陕西实践》。陕西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41处,革命纪念馆76座,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10处。在实践中,主题突出、整体保护、创新展示、融合发展、彰显精神是重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是主题定位,以革命文物作为核心价值体系,遵循主题相关性、要素多元性、交通可达性原则,构建革命文物主题游径资源要素体系。依托“转战陕北”历史事件与革命旧址空间分布,以革命精神与革命故事为驱构建红色培训、主题研学、品牌活动于一体主题游径产品体系。

山西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伟国以《世界遗产视野下八路军总部旧址文化线路构建与价值阐释》为题,提出八路军总部旧址文化线路不仅仅是一条军事转移路线,更是从这条线路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形成阶段至今以至后世,具有传播抗战文化、抗战精神以及陕西、山西、河北三省不同地理区域的不同文化群体间进行地区文化交流的一条线路。八路军总部旧址以山为屏、以村为根、以民为基,是集军事、文化、社会、精神等多重维度于一体的文化遗产。探索构建八路军总部旧址文化线路,有助于整合并系统性保护利用八路军总部旧址及其沿线各类遗产资源,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委书记侯占夫的发言题目是《活化革命遗迹 续写红色华章》。沂南县有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旧址青驼寺,有歌曲《跟着共产党走》诞生地东高庄、抗大一分校旧址等,200多位将帅曾在此战斗工作。近年来,修缮了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常山庄山东省青代会会址,建成沂蒙红嫂纪念馆、山东战时邮务总局展馆、沂蒙红色金融展馆,组建山东省首个县级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中心。坚持以保护为基础,扛牢革命遗迹保护与传承的政治责任;以演绎为核心,深挖革命遗迹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以融合为路径,革命遗迹助力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振兴。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人民政府区长王润军介绍了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的保护利用实践。该遗址是1938年民族企业家荣氏家族创办的申新纺纱厂旧址。抗战时随着民族工业内迁、工合运动兴起,长乐塬肩负起宝鸡工业策源的使命。它是国内现存保留最完整的抗战工业遗址,被林语堂称为“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坚持“修旧如旧、最小干预”,以科技、创意、教育让文物“说话”。活化利用拒绝千篇一律,注重特色与温度。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产业链、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推动历史文物与城市功能互嵌,让抗战工业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兴元谈到,近年修缮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三厅旧址、抱冰堂等抗战文物,推出“砥柱中原”“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等主题展览,打造了英雄江城——抗战烽火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组建专班开展不可移动抗战文物专项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查阅档案资料等方式,形成《武汉市不可移动抗战文物名录》,为后续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武汉已将守护文物、铭记历史化作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自觉。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亮介绍了武乡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创新实践。武乡县境内红色革命纪念地1190余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4处,列入全省革命文物名录143处,居全省之首;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92处,馆藏革命文物8530件(套),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抗战历史博物馆”。近年来,武乡县统筹利用上级文物保护、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政府债券、文物认养等各类资金,对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前方鲁艺下北漳旧址等进行了保护修缮、改陈布展,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严格把控片区革命旧址群的原始风貌。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政协副主席乔旭峰的发言题目是《以红色底蕴筑巢,为乡村振兴引凤》。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长兴县煤山镇,是江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内涵丰富且规模较大的革命旧址群。如何促进革命旧址的综合开发利用和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通过保护修缮一批革命旧址,守住红色根脉;打造完成一批精品项目,擦亮红色品牌;创作推出一批文艺精品,讲好红色故事;优化提升一批培训品牌,做优红色服务;引进培育一批文旅业态,激活红色经济。其最深的体会是:一是保护为先,守住历史根脉;二是创新为要,跳出传统模式;三是民生为本,促进共同富裕。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付晓娟的发言题目是《打造红色沉浸式剧场 让抗战精神焕发时代光芒》。台儿庄区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点30余处,“四普”实地调查中新发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0余处。当前依托文物资源讲好抗战故事,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近年来,枣庄市充分挖掘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红色资源价值,以“激活红色基因、创新精神传承”为目标,着力构建“讲解员+教员+演员+辅导员”四位一体宣教体系,精心打造红色沉浸式剧场。依托国际平台开展联合展览、史料共享与会议交流,推动台儿庄故事走向世界,彰显了中国抗战历史的国际表达能力。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振江谈到,陕西省文物局将延安县旧址修缮保护列为省文物局与宝塔区共建的文物保护项目,科学精准开展保护修缮。由山体、窑顶、院落组成的旧址排水系统,着重考虑历史风貌与“暖湿化”气候下的排水需求平衡,既符合革命旧址保护原则,又能有效应对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成立延安县旧址保护中心,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联动文物保护网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专人看护制度。今后将持续深化保护水平,推进预防性和研究性保护,创新传承方式,推动宝塔区文物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易筱雅以《粤港澳大湾区抗战记忆的多元讲述与交融之道》为题,梳理了东江纵队大事件时间轴,重温从抗日烽火到战略北撤的光辉历程。在大湾区一体化、国家认同建构的进程中,如何促进不同记忆视角的对话?她认为,一方面,历史事件因脱离了具体环境而无法整体“阅读”。另一方面,历史信息的碎片化使历史的整体意义逐渐模糊。革命纪念馆不仅是保存历史的场所,更应该成为记忆对话的平台。通过技术赋能下的记忆融合,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抗战记忆之场。

讲好抗战故事 弘扬抗战精神

中国铁道博物馆馆长魏暹的发言题目为《穿越时空的回响——从“烽火铁道”到“亮丽的国家名片”》。中国铁道博物馆以“一题双展”形式推出“烽火铁道——抗战时期的中国铁路主题展”“中国高速铁路展”,通过精准定位铁路抗战独特视角,系统构建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多层面的叙事体系。展览以物证史,创新采用对比手法,形成“历史与现实深情对望,烽火与盛世隔空对话”的强烈观展冲击。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宁一以《万里同心——如何用一场展览汇聚海外华侨跨越山海的抗战记忆》为题,提出策展以历史脉络为骨架,构建四大叙事单元;创新展览方式,并推动特展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徽等省份巡展;承接九三阅兵参访、联动海外侨团,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维度,真正实现“不仅在于展出了什么,更在于它在观众心中‘种’下了什么”的策展理念。

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副馆长姜异新的发言题目为《怒吼吧,中国——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抗战版画展(1931—1945)策展理路》。该馆以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为主线,精选馆藏132幅黑白木刻作品,构建四大主题篇章。在形式设计上运用黑、白、灰、红主色调隐喻斗争历程,通过立体放大木刻造型、墙面传单复原等手法,让观众仿佛亲历烽火岁月。

天津博物馆馆长姚旸以《津沽烽火 浩气长歌——从抗战文物中感悟伟大抗战精神》为题,介绍了“津沽烽火 浩气长歌”展览,通过“地域叙事+实证支撑+人文表达”三重特点,实现了历史认知与情感共鸣的双重传播效果。展品选择既要全面直观,更要突出亮点,形成实物见证—文字记录—图像佐证的三重证据链。通过差异化讲解服务、红色文博讲堂、拓印画等社教活动,以及线上线下的立体传播,让红色历史可知可感。展览依托天津市4819件(套)革命文物的馆藏优势,以“老中青”三代策展团队九易文稿的学术深耕,实现了历史认知与情感共鸣的双重传播效果。

安徽博物院院长雷修佛的发言题目是《构建活化传承体系 提升资政育人效能——安徽博物院革命文物利用的实践与探索》。安徽博物院通过开门办展、合作办展模式,让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弘扬正能量,推出原创青少年红色舞台剧《我们》,推动“烽火画卷——宣传画中的安徽抗战记忆主题展”在全省40余家单位同步展出。筑牢研究基础,支持职工进行课题研究、学术图书出版。

山西博物院副院长赵志明以《山河共铭 同心铸魂——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策展纪实》为题,谈到晋冀鲁豫四省联合策展的首创性实践。以山河为纲,凝练重大主题,全景式呈现根据地创建到胜利的全过程;聚焦主线,覆盖全域,统筹四省千余件革命文物,通过实物、文献、场景、多媒体等复合展陈手段,结合场景复原、数字交互、投影沙盘等技术,拉近观众与历史的距离,增强沉浸式体验。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党组书记、馆长石永兵的发言题目为《巍巍太行丰碑永驻 抗战精神赓续传承》。作为全国唯一全面反映八路军抗战历史的大型革命纪念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始终强化系统保护,深挖文物价值,推动协同创新;创新展陈传播,讲好抗战故事;通过构建馆校联动的思政教育新生态,构建育人场景,弘扬抗战精神。

浙江省博物馆(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副研究员熊彤以《抗战主题展策划与实施——以浙江省博物馆为例》为题,谈到内容策划、形式设计、配套活动和文创开发四个环节,系统推进展览工作。坚持注重地域特色、以人为本、规范策展、强化讲解,形成以小见大与宏观叙事互补、四省联动与省内整合并重的特色展陈体系。

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谢丹的发言题目是《大气庄重 清新质朴——以合理的空间与创意再现川渝抗战力量》。“伟大胜利 川渝贡献”展览由川渝两地联合主办,系统呈现川渝地区作为全民族抗战大后方作出的重大贡献。策展以“敢打硬仗、能打胜仗”为核心立意,形式设计以“刻·记”为象征核心,构建起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空间。同时配套开展一系列社教活动,成为一部展现川渝人民奉献与牺牲的立体教材。

中国青年报文化中心主任记者蒋肖斌的发言题目为《抗战报道如何“见人、见物、见当下”——以〈中国青年报〉抗战报道为例》。她以三篇抗战报道为例,通过一群人、一件文物、一场展览三个维度,探索抗战报道如何实现见人、见物、见当下。抗战报道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通过记录那些随时都在消逝的个体,完成媒体抢救性铭记历史的责任担当。

东北烈士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于文生的发言题目是《以史叙事 以物证史——讲好黑龙江14年抗战故事》,谈到通过四大举措讲好黑龙江14年抗战故事。一是凸显龙江抗战特点,突破传统叙述模式,系统展示黑龙江作为东北抗战主战场和党领导东北抗战中心的历史地位;二是多地同步举办联展,将阵地展览内容浓缩为流动展览;三是全省联动立德树人,与黑龙江大学精心制作“龙江开学第一课”;四是携手各级各类媒体,通过《东北抗联十四年》系列报道和“文物会说话”等栏目,持续拓展东北抗联的社会影响力。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时鹏程以《打造“六个一课”,讲好国家公祭仪式举办地“大思政课”》为题,谈到该馆创新打造“六个一课”分众化教育体系——“行前一课”(出国留学生)、“入伍一课”(部队新兵)、“从教一课”(教育工作者)、“复兴一课”(港澳台同胞)、“归国一课”(留学人员)、“入职一课”(公职人员)。以文物为“教材”、场馆为“教室”、遗址为“课堂”,开展仪式感沉浸式教学,构建党政部门统筹协调、馆校协同共建的“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

新四军纪念馆副馆长朱卓的发言题目为《从伟大胜利中汲取力量 在新征程上勇毅前行——新四军纪念馆在革命精神传承中的创新实践》。该馆通过六大举措推进革命精神传承创新:守正保护、体系治理、数智赋能、展陈创作、协同传播、育人导向。同时倡议建立革命纪念馆数字共建平台、发起青年红色种子计划、共建主题展全国巡展机制,让新四军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万玲以《楚水烽烟 砥柱中原——鄂籍文物首联展再现抗战光辉历程》为题,介绍了“区域协同、价值共创”的策展理念,聚力抗战文物资源保护利用。通过三个维度、五个部分系统呈现湖北作为全民族抗战初期政治中心、战略转折关键枢纽、中原敌后抗战战略支点的历史地位。深挖细节、以物证史,创新采用实景搭建、多媒体与声光电技术,复原保卫大武汉等标志性历史场景,通过双线联动,依托一系列活动,结合融媒体矩阵传播,构建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宣传教育体系。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副馆长王欢以《抗战文物叙事的“青春态”革命——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我要去延安”展览的破题尝试》为题,谈到该馆“我要去延安”展览抗战文物叙事的青春态转型探索。展览以青年为本,构建解码文物、空间赋能、激活体验、青春共创的叙事策略,认识到“守正为基、青年为本、协同为径”是实现代际转译的关键,青年选择从来不是“抽象的理想”而是“具体的行动”,抗战精神从来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

哈尔滨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以《深挖龙江特色抗战资源 精研731罪证展宣对策》为题,谈到该馆聚焦黑龙江独特的日军生化战遗址群,系统开展罪证展陈与宣传工作。在保护优先原则下,完成23处遗址建筑保护修缮,实施10处遗址考古发掘,形成点线面空间连片保护格局。创新提出“馆址互补、整体规划、系统展示、多维呈现”的策展理念,构建以“反人类暴行”为主题的立体展示体系。创新传播方式,建立“公众传播+自媒体传播+人际传播+影视制作”宣传格局。

(整理:严小稚)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7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