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一场以“考古即日常”为主题的讲座在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鹿泉文物整理和展示中心举行。此次活动特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韦正担任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晓琨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大同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近20名学生齐聚一堂,共同沉浸在这场探寻古人生活轨迹的学术盛宴中。
讲座伊始,韦正以“此中无限兴,考古可醉人”点明考古学的独特魅力。他表示,考古研究的本质是对古人日常生活的探索,无论研究对象是权贵还是平民,都需要结合其身份、环境和历史情境来理解。韦正特别强调了“日常感知能力”的重要性,认为这是考古研究的重要基础。在具体方法上,既要避免过度依赖文献记载,也要注重实物证据与文献的互证;既要把握宏观历史背景,又要关注微观细节。此外,考古研究还应充分吸收前人成果,通过多角度、多证据的综合分析,才能更准确地还原历史面貌。
接下来,韦正主要列举了徐州狮子山汉墓、临沂洗砚池晋墓、南朝竹林七贤壁画墓、民乐花红洞第2窟四个研究实例来具体阐释如何从物质遗存中解读古人的日常生活与社会风貌。
徐州狮子山汉墓是1995年发掘的重要考古发现,出土“楚祠祀印”、兵器组合和精美玉器等数千件文物,为研究西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军事装备和礼仪文化提供了丰富材料。其中兵器反映了青铜器向铁器的过渡特征,玉器则展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礼制规范。“楚祠祀印”的发现引发了学界对墓主身份的热议,学者们依据不同证据提出了多种见解。针对此问题,韦正提出了两点见解:首先,汉代诸侯国的制度体系未必与中央完全一致,特别是在官僚体系和内宫制度方面存在差异,这提醒我们在研究中不能完全拘泥于文献记载,而应保持学术求真的态度和谦虚谨慎的治学精神;其次,墓葬研究不能仅局限于墓主人身份的考证,更要跳出这一局限,关注其学术价值和公众叙事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讲好考古故事,实现学术研究与社会传播的双重意义。
临沂洗砚池晋墓以其独特的双室并列墓葬形制及出土的成套精美金银器、漆器等珍贵遗物引发学界广泛关注。该墓葬不仅生动展现了西晋时期临沂地区特殊的丧葬礼仪,更折射出当时鲁南地区发达的手工业经济与繁荣的商贸活动。围绕墓主人身份的特殊性、漆器定位与流通方式等问题,学界基于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展开了深入讨论。韦正对洗砚池晋墓研究中“冥婚”推测及漆器官造等观点持审慎态度,并表示考古学不可陷入“考古发现不容置疑”的误区。研究者应当秉持辩证科学的治学态度:其一,必须充分尊重一手考古材料,建立系统完备的文献检索体系;其二,保持终身学习的精神,主动突破学术思维定式;其三,在文献运用上要严格考辨史源可靠性,避免盲从前人成说。这种既重视实证又保持理性批判的治学之道,既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也体现着学者应有的治学品格。
南朝竹林七贤壁画墓以其精美绝伦的人物画像砖备受学界瞩目,这些绘画作品技艺精湛、气韵生动,很可能出自当时文人画家之手,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墓葬壁画不仅展现了六朝时期人物画的高度艺术成就,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更为研究早期文人画传统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学者们通过对墓葬形制、壁画风格的细致分析,探讨其历史年代与墓主身份的关联,同时对画面中的人物组合、服饰特征及场景布置进行多角度解读,试图揭示其中可能隐含的升仙思想或时代政治寓意。韦正以该墓葬为例,着重阐释了考古学研究方法需要突破传统范式的重要观点。他表示,当代考古学研究须主动与美术史等人文学科的方法论展开对话,实现跨学科的深度融合。这要求研究者具备开放的学习态度:一方面要勇于跳出学科舒适区,积极吸纳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更要注重知识体系与研究方法的适配性。许多考古学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考古学自身,而需要建立理论思维,在方法论层面进行创新性思考。
2023年新发现的甘肃民乐县花红洞石窟是一处小型石窟群,其中南区第2窟北壁残存有一幅横卷式壁画,内容为佛说法图及胁侍、供养菩萨。佛与胁侍菩萨的面容及其形象、画法与克孜尔石窟同类题材高度近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韦正在此石窟的年代学问题上提出了严谨的学术立场,通过对基础材料的系统梳理和多维度分析,其研究结论更倾向于将该墓葬年代定位于5至6世纪,而非学界部分观点所主张的8世纪。在方法论层面,他认为考古年代学研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方面需要系统梳理基础材料,建立完整的时间序列和类型学体系;另一方面则要全面把握前人研究成果,避免断章取义式的文献征引,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对话的有效性。
讲座尾声,韦正结合自身研究经验,系统阐述了考古工作者的实践素养与学术规范问题。第一,田野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通过参与大型墓葬发掘等系统性工作,能够深化对考古学方法论的理解与运用。第二,学术写作的规范性要求,在材料运用、逻辑推演等方面必须严谨审慎,避免因资料掌握不全面或过度阐释而影响学术品质。第三,学术合作中的协调意识,需充分考虑地方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此外,他还特别提醒在学术成果发表、讲座交流等环节应当严格遵守学术伦理与规范要求。
在学术评议环节,王晓琨表示,讲座从考古日常实践的开展、对学科本体论的深刻认知、研究方法论的深入探讨,到典型案例的细致剖析,四个维度层层递进,全面且深刻地展现了考古学科独有的魅力与研究的深厚底蕴。韦正教授提出的基于日常感知的实证研究路径,以及宏观视野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不仅为专业考古工作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学术指引,更为相关领域研究者及考古爱好者搭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认知框架,让大家对考古研究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