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作为中国华南地区最南端的岛屿,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纽带和桥头堡。过去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显示出该地区在旧石器考古工作方面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早在1983年就发现三亚落笔洞遗址,多次试掘出土了大批文化遗物。其后开展的考古调查又发现了一批文化遗存。从现有公布的资料来看,海南地区目前发现的旧石器遗址主要集中在昌江县,且以洞穴遗址为主,大部分遗址缺少原生地层、出土文化遗物极少,缺乏公认的年代学数据。其中旷野遗址极为鲜见,采集到的文化遗物更是极少,其年代和人工属性都值得商榷。
2023年,根据相关线索,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南或河流域发现和确认了一处具有原生地层且文化遗物十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鉴于其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价值,南或河遗址获批国家文物局2024年度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2024年9月至12月,联合考古队在开展南或河遗址正式考古发掘的同时,为了充分挖掘南或河遗址及其周边遗存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南或河流域以及海南岛古人类活动信息,开展了针对南或河流域的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取得了重要收获。
本次考古调查以南或河作为一个独立的流域系统,利用河流两岸橡胶林地沟台的地形特点,横向步行采用地毯式的调查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踏查,同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予以信息采集和记录。调查之前先选定调查范围,按区域分段打印高精度的大比例尺卫星地图,对所有调查点用GPS打点,并同时在卫星图上详细记录。利用RTK测量每一件标本的地理位置信息,将标本位置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对地表采集和剖面出露石制品进行拍照。调查的过程中还注意寻找剖面以明确各地点的地层保存状况。同时注重记录各调查点的地理、环境以及采集石制品等信息,做到调查结束时即可归纳对有关调查点的初步认识。
本年度的调查以正在发掘的南或河遗址为中心,分向上游方向和下游方向进行了全面调查。共发现旧石器地点30处,其中正在发掘的南或河遗址命名为第1地点(BN1),其他地点按发现的先后顺序依次编号至BN30。其中至少有8处地点观察到原生地层。
本次专项调查工作采集石制品总计1191件。大部分采集石制品分布于南或河两岸河曲弯道沉积区的Ⅰ级和Ⅱ级阶地,也有部分地点发现于更高阶地。一些地点的石制品分布十分密集,如BN1、BN2和BN19石制品数量都超过了100件,特别是BN1的石制品采集数量近200件。BN4、BN7、BN9、BN11、BN13几个地点采集石制品均超过50件。各地点的石制品原料多样,有砂岩、凝灰岩、泥岩、灰岩、砾岩、沉积岩、片麻岩、石英岩、石英等,其中又以砂岩、灰岩为主。虽然总体上各地点的石制品原料较为相似,但也发现由于南或流域上下游基岩的不同,使得河流砾石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上下游不同地点的原料种类和丰富度也有所不同。石制品尺寸一般较大,小型石制品极少。这可能与保存情况和采集过程有关,小型标本在埋藏过程中容易被水流带走,并且因植被茂盛的关系难以被发现。事实上,BN1的发掘地层中出土了大量的小型石片和相应的石片工具。来自各地点的采集石制品类型丰富,有石核、石片、工具和断块,其中工具数量最多。石核剥片和工具加工方式以锤击法为主。工具的毛坯多为砾石,其中不乏一定数量的大、中型石片毛坯的工具。工具类型中多见单面加工。类型以单面器与劈裂砾石产品为典型特征,同时包括砍砸器、刮削器等。锋锐的片状工具与陡刃的厚重型工具相得益彰。同时存在加工程度较高的手镐和比较典型的苏门答腊器和短斧。总体而言,石制品具有典型的中国南方砾石工业的特点,同时又包含典型的和平文化特征。
比较而言,调查所得各地点石制品的文化面貌与发掘点BN1所获石制品面貌特征一致,已知其年代学数据可早至距今14000年。这是海南地区目前发现的遗址数量最多、单个遗址面积最大、石制品数量和文化内涵最丰富、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群。且部分调查地点经解剖仍保留有原生地层,为下一步在流域内系统开展考古发掘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基础和工作方向。从各调查点采集石制品的技术分析研究南或河流域该阶段的史前文化传统,可以为解决中国华南和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互动这一重大国际前沿学术课题提供重要线索。更为重要的是,系统的考古调查数据显示南或河流域不仅仅包含一个或几个遗址,而是一个连绵分布的聚落群。这些史前原始聚落群在地理分布、环境背景和石器工业面貌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充分暗示出南或河流域该时段原始群落聚居体所享有的繁荣与兴旺业态。而且从不同地点的石制品数量、类型丰富度以及石制品分布范围所指示的遗址面积情况来看,可能还可以区分出中心聚落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结构。此外,调查发现的聚落地理位置与现代村庄所在位置几乎重叠分布,这一点非常令人关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南或河流域的系统考古调查成果,显示出海南史前文化资源发掘与开发方面的巨大潜力,无论在考古新发现还是科学研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山大学 执笔:刘扬 马瑶 侯亚梅 史歆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