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张家口崇礼区驿马图乡沟门墓葬发掘收获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梁乐诺 宋美玲 靳迪 刘文清 王雁华

沟门墓葬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驿马图乡沟门村东台地上。2023年,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公安部门工作中发现了一处辽代墓地,并勘探确定墓地分布范围。后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2023年至2024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为了解辽代墓葬的形制规格、葬制葬俗,探索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带民族文化交融进程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次发掘布设探方17个,清理墓葬10座,灰坑2个,窑址1座,出土陶器、铜器、漆器、瓷器、铁器、木器等遗物130余件(套)。

墓葬概况

发掘区内地层简单,去除①层表土及②层明清时期文化层后,便可见墓葬开口,发掘区共有墓葬10座,自北向南可分为四排,包括砖室墓5座,竖穴土圹墓4座,石室墓1座。砖室墓皆被盗掘,竖穴土坑墓部分被盗,石室墓未被盗扰。墓葬墓道朝向大多为西北—东南向,墓葬布局以M1为中心,其他墓葬在其周围排列整齐,互不打破。所有墓葬中均未发现墓志,从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来看,推测此处墓葬群可能为一处契丹族家族墓地,年代初步判断为辽代晚期。

砖室墓分为双室砖室墓和单室砖室墓,双室砖室墓2座,单室砖室墓3座。

双室砖室墓有M1与M7,由长斜坡墓道、天井、墓门、前室、甬道、后室组成,前室呈长方形,后室外圆内八角形,墓道填土中分布有石块堆积,墓室顶上以砖石封盖。

M1,墓向346°。墓道口处有石块分布,墓道填土中发现有羊骨,墓道南北长15米,东西宽1.6米。天井为长方形竖穴式。墓门为砖筑仿木结构,上绘红白蓝黑四彩。前室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2.54米,东西宽2.4米,从砖地面到顶部为2.85米,四面结顶式穹窿顶,顶部北侧被盗洞打破。甬道为拱券门。后室平面为外圆内八角形,东西长4.2米,南北宽4.6米,从砖地面到顶部为3.7米;穹窿顶,东西两侧砖砌假门窗,倚柱及棺床等为砖筑。后室外顶上铺两层平砖,砖上有三处大石块,围绕后室一周摆放有7块大小不一的大石块。后室墓圹外侧发现有排列整齐的曲尺形石块,推测为茔园范围。双人葬,人骨因盗扰散乱分布。出土有铜车马器、铜丝网络、青铜勺、银器、马镫、金饰件、木梳、铁剪等。

M7,墓向354°。墓道口处有石块分布,墓道南北长8.35米,东西宽1.1米。天井为竖穴式天井。墓门为砖砌拱券式,门上石砌额墙。长方形甬道,拱券顶。前室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2.12米,东西宽1.6米,叠涩穹窿顶,前室墓室正中地面摆放有一木桌。后室平面为外圆内八角形,南北长3.97米,东西宽3.79米,从砖地面到顶部为2.77米,穹窿顶,后室墓室正中内置有一八角椁室。前后墓室外顶部都铺有一层平砖,后室顶上还堆积有近圆形的石块堆积,前室与后室墓顶皆被盗洞打破。双人葬,人骨因盗扰散乱分布。出土有木桌、植物种子、银器残片、纺织品等。

单室砖室墓有M2、M3以及M4,由墓道、天井、墓门、墓室组成,墓室平面呈圆形或长方形。

M2,墓向350°。长斜坡墓道,墓道内近底处有石块分布,墓道南北长7米,东西宽1.16~1.23米。天井为长方形竖穴式。墓门为砖筑拱券式。墓门为拱券式砖筑,门内两侧涂有白灰。墓室平面为外圆内六角形,东西长3.2米,南北宽2.9米,从砖地面到顶部为3米,砖砌穹窿顶,顶部西侧被盗洞打破。墓室内壁涂白灰,北壁绘屏风,两侧彩绘人物,内容有宴饮、出行、散乐。砖砌棺床,棺床上涂抹有白灰面。墓室外顶上覆盖一大石块。墓圹四周发现有排列整齐的长方形石块,推测为茔园范围。火葬,人骨数量不确定。出土有瓷器、木器、布料、蜡烛等。

M3,墓向356°。台阶式墓道,墓门大部被破坏,墓门两侧及墓道近墓门处涂白灰,上绘黑彩。墓道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15米。墓室呈长方形,大多被破坏,残留有地砖及四层砖墙。砖砌棺床,上有白灰面残留。墓室东西长1.96米,南北宽1.94米,砖墙残高0.42米。火葬,人骨数量不确定。墓室填土内出土有铜镜、漆器、瓷器、铁器、蜡制品、元符通宝等。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M5、M6、M8以及M9。

M5与M6为石板棺墓,棺上覆盖有大小不一的数层石板,棺内为单人葬,仅发现少数几件随葬品。

M6,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22°。墓圹南北长2.9米,东西宽2.4米,深2.2米。双人葬,双棺东西并列,皆为石板棺,棺上覆盖有数层石板。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头向均向北,两具人骨下铺皆有一层石板。两具人骨头部西侧均摆放有陶器一件,东侧棺内墓主头部东侧另有随葬铁镰一件。填土中出土有羊头骨一件。

M8,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330°。墓圹南北长3.54米,东西宽3.4米,深2.08米。单人葬,单棺,为木棺。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北。墓主人骨在棺内西侧,身下铺有一层木编席,东侧摆放随葬品。出土有铜带饰、玛瑙饰件、铁剑、马镫、铜车马器、鸡冠壶等,填土中出土有羊头骨一件,墓主头部东侧随葬有羊肢骨。

M9在发掘时未发现有葬具及人骨痕迹,填土中发现有集中堆积的小石块,用途不明,因其形制规整,其为废弃不用的空墓穴的可能性更大。

M10,为仅有一座的石室墓,位于现整个墓地地势最高处。单墓道单室石室墓,由墓道、墓门及墓室组成,墓向322°。斜坡式墓道,墓道口处有石块分布。墓道南北长3.6米,东西宽1.4米。墓门为石砌拱券式,墓室平面呈椭圆形,长径2.5米,短径2.07米,从地面到顶部为2米。双人葬,未发现葬具,人骨位于墓室西北部,南侧人骨为一次仰身直肢葬,北侧人骨为二次葬,头向皆朝东。墓室填土中出土有羊头骨一件,墓主头部东侧随葬有羊肢骨,出土有陶器。

其他遗迹概况

本次发掘还清理了灰坑2个,窑址1座,灰坑及窑址也开口于②层下。

H1,方向315°。南北长3.35米、东西宽2.73米、深0.47-1.1米。平面大致呈椭圆形。直壁平底的筒形坑。坑内填土为灰黑色花土夹杂黄褐色斑块,包含有陶片、动物骨骼、人类骨骼、植物根茎、小石块等。出土有泥质灰陶片、羊骨、人类下颌骨等。推测为扔弃废弃物的垃圾坑。

Y1,西侧被M10打破。方 346°。南北长7.7米、东西宽1.6米、深1.2米。平面呈长条形。为馒头窑,由烧火坑、窑门、火膛、窑室及烟囱五部分组成,烟囱最北,烧火坑最南,窑室至窑门呈北高南低的斜坡状。坑内填土为灰黑色土夹杂红烧土块,包含有陶片、红烧土颗粒、炭屑等。出土有小口平底陶罐、大口平底罐等。推测为烧制陶器的窑址。

发掘认识与收获

沟门墓葬地处河北、山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地带,辽代属西京道奉圣州,南部背靠阴山山脉,北部面冲内蒙古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等多种文明互相碰撞、冲突又相互渗透交织的文化多元地带。因此这批墓葬的研究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丧葬制度与社会风俗研究 墓葬类型多样,有砖室墓、竖穴土圹墓、石室墓,且分布有序,以M1为中心排列,反映当时的墓葬布局规划,对研究辽代晚期张家口地区的丧葬制度意义重大。除部分墓葬有人骨因盗扰散乱分布外,单人葬、双人葬形式各异,还有火葬情况,以及墓室内的棺床、壁画等,都蕴含当时丧葬仪式和社会风俗的信息,有助于探究当时人们的生死观念、家族关系和社会等级差异。

出土遗物丰富,涵盖陶器、铜器、漆器、瓷器、铁器、木器等130余件(套),包括铜丝网络、鸡冠壶、马镫、八角椁等具有辽代契丹少数民族特色的器物,以及铜镜、瓷器、元符通宝等。这些遗物不仅反映当时的工艺水平、制作技术,如砖室墓墓门的砖筑仿木结构和彩绘,还能展现当时的物质生活、贸易往来和经济状况。

文化交融研究 沟门墓葬地处多种文明交汇的文化多元地带,几座砖室墓的形制体现了汉文化与契丹文化的交融,一座砖室墓壁画上既有汉人形象,又有髡发的少数民族形象。这为研究中原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直观的考古实物资料,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民族文化在辽代晚期的相互影响和渗透过程。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山西大学 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执笔:梁乐诺 宋美玲 靳迪 刘文清 王雁华)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36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