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四川博物院凭借丰富多元的展览活动、创新十足的互动玩法,成为假日文化“打卡”胜地。据统计,假期内川博累计接待观众81934人次,同比增长19.5%;提供讲解服务354批次,同比增长78.8%;举办各类活动47场次,较去年增加15场次,导览器使用达4674台,较去年增加19%。从历史文化特展到数字艺术,从趣味互动到精品研学,从“静态展示”到“动态参与”,以传统文化寓教于乐,引领全民玩转智慧博物馆。
主题展览,感悟家国情怀
在举国同庆的时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成为许多观众的精神刚需。“伟大胜利 川渝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展”持续吸睛。展览汇集省内外49家文博、档案机构收藏的珍贵藏品和历史档案306件(套),通过文物、史料与影像的有机结合,生动再现川渝作为全民族抗战重要大后方,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并竭力维护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倾尽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参加抗战的壮阔史实。展厅内,家长带着孩子讲述过往历史,年轻观众用手机记录展品细节,在历史的回响中感悟家国情怀,成为假期里一道厚重的文化风景线。
此外,为丰富公众假日文化生活,四川博物院在节前携手绵阳市博物馆、资阳市博物馆引入馆藏珍品,为基本陈列注入新鲜血液。新增文物虽体量不大,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信息与地域特色,如同在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中点缀了新的亮色,这些“新面孔”,也让观展之旅更具收获感。
数字赋能,碰撞多元看点
位于川博展厅三楼的“重返三星堆——古蜀王国奇幻之旅”VR沉浸展被列为2025成都国际数字文创季十大特色活动之一,通过VR技术,将古蜀王国的神秘与辉煌以数字化的形式重现于世人面前,为游客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古蜀文明探索之旅。一楼中庭的“XR梵高数字艺术体验项目”则以《星月夜》《向日葵》等30幅梵高经典作品为主题,借助数字多媒体技术,结合声、光、影的极致呈现,构建了一个沉浸式的艺术世界,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梵高笔下的艺术世界。不少年轻观众表示,这种将历史文化、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体验方式极具吸引力,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知与理解。
趣味互动,“活”化厚重历史
为了让博物馆之旅变得更加轻松有趣,节日期间四川博物院推出了多款互动体验活动,让观众从“看客”变“参与者”,切身感受文物的魅力。
“川魂守护者解谜寻证”活动将历史与游戏深度融合,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挑战性和成就感。参与者化身抗战历史研究员“林墨”,怀揣祖父的旧木匣,根据学习单和线索卡,在展厅中闯五关、解密码、集密档,破解与抗战历史相关的谜题,每当成功解开一个谜题,参与者不仅收获满满的成就感,更深入了解了川渝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活动场场爆满,不少观众表示,这种互动形式让原本严肃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易懂,记忆格外深刻。
推出的“博物馆探秘发现营”,以“任务驱动—沉浸体验—成果展示”的形式展开。参与者领取专属任务卡,跟随精心设计的文物地图,用手机或手表触碰NFC点位或扫描二维码,即可解锁文物知识、完成趣味互动任务。完成所有任务后,还能获得专属纪念品。趣味十足的玩法吸引了大批亲子家庭参与,孩子们在探索与发现的乐趣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历史文化知识。
文化体验,浸润美好生活
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的认知特点,四川博物院精心设计了分龄教育活动,实现“寓教于乐”全覆盖,让每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体验。
面向低龄段孩子推出的“月满童趣·中秋奇缘”和“烽火记忆·川渝力量”幼儿段课程,以寻宝游戏、趣味手工等互动方式,充分调动低龄段孩子的感官,让他们在“玩乐”中初步建立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而高龄段学生课程则更注重深度和思辨。“举杯邀明月”课程以独特的“酒文化”为切入点,融合人文历史与科学实践,引导深度思考。“烽火记忆”系列高年龄段课程更侧重“深度探究和思辨启蒙”,结合珍贵史料,引导学员深入探究川渝作为“抗战大后方”的战略价值,激发其历史责任感。
国庆文物手作活动则将四川博物院馆藏的青铜器纹饰、巴蜀图语、蜀锦蜀绣纹样作为创作素材。学生们在导师带领下,先深入了解纹饰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与美好祈愿,随后选择自己喜爱的纹样进行再创作,将古老的文化智慧与美学理念融入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精品研学项目同样亮点纷呈,为青少年提供了走出展厅、深入探索文化的机会。“渝见古今——重庆研学”之旅中,学员们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合川钓鱼城等特色场馆与遗址,从历史、工业、自然、艺术等维度开启探秘之旅;“长江三峡——峡研学”线路则带领学员走进白帝城、三峡大坝、屈原祠、荆州古城等地,通过沉浸式课程,引导学员将所见所闻转化为知识与思考,让文化传承在行走中落地生根。
双节的热潮虽已退去,但创新步伐不会停歇。接下来,四川博物院还将推出2025年秋季古琴零基础班,继续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系统、专业的学习机会。未来,四川博物院将继续探索文化传播的新路径与新形式,推出更多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特色的主题展览,同时进一步推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多沉浸式、互动式的文化体验项目,让文物“活”起来的方式更加丰富多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表达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执笔:吴晓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