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期精心策划到现场周密组织,从创新内容设计到贴心服务保障,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郑州市文物系统以“郑是金秋·月满商都”为主题,推出10类近200项特色活动,为市民打造了一场贯穿古今的文化体验。
全市文物开放场所共接待观众133.96万人次,文博市场总收入达2094.4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1%。从考古工地的沉浸体验到博物馆的创新展陈,从商圈里的移动博物馆到云端直播的文化对话,精心筹备的文化活动不仅展现了郑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彰显了现代文博事业的蓬勃生机。
精心策划,打造立体文化体验空间
假日前夕,郑州市文物局就针对市民文化需求特点,在全市6家重点国有博物馆推出延时开放服务。这一精心安排,为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郑州博物馆、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等20余家文博单位推出19个主题展览、40项社教活动。“国宝回家乡——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实现四大青铜重器历史性团聚,展厅内人气持续高涨;“丝绸之路·黄河:巩县石窟”摄影艺术展、“万里清风一扇开:18—20世纪中国外销扇”展览、“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瓷·源——馆藏青釉瓷尊专题展”同时亮相郑州博物馆,引来游客如潮……
遗址现场早已为开放日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商都书院街考古工地的“月光剧场”里,诗歌朗诵、专家讲座与光影艺术完美融合,让商代遗址在秋夜中焕发新生。双槐树遗址、青台遗址的考古工作者们化身讲解员,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探寻文明起源。
创新策划,让历史文化焕发时代魅力
“快看,‘苏轼’和‘杜甫’来了!”郑州博物馆的中秋云游夜活动现场,历史人物的精彩演绎引来观众阵阵掌声。
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从“迎月”到“宴月”的传统拜月仪式,让市民沉浸式体验中秋文化的深厚底蕴。各场馆的手作体验区更是人气爆棚,烧箔画、纸藤灯笼、手绘月球灯等特色活动,让参与者在动手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
商都书院街、双槐树、青台三处重要遗址同步开放,成为生动的“历史课堂”。商都书院街考古工地在中秋之夜化身为“月光剧场”,实现商代遗址与当代公众的深度对话。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以“月映千古,村韵长流”为主题,在国庆假期开展“荣誉村民”回村过中秋特别活动。活动邀请“荣誉村民”重返大河村,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感受一场融合古乐雅韵与遗址探秘的中秋文化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市文物局在中秋之夜推出的文博直播活动。直播间设在登封嵩岳寺塔下,通过古乐演奏、舞蹈表演与专家解读,从嵩岳寺塔的千年历史到大河村遗址的星象纹彩陶,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这些独具匠心的策划,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近大众。
贴心服务,提升市民文化获得感
“没想到听完讲座还能领到咖啡券,太暖心了!”在“考古人讲考古”活动现场,市民陈先生对这份意外惊喜赞不绝口。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设计,让文化惠民真正落到实处。移动博物馆走进三大商圈时,工作人员耐心指导观众制作个性化书签;考古工地的文博露营区内,志愿者细心照料着每一位参与者……这些温馨场景,成为双节期间最动人的画面。
精心培育,塑造城市文明新风尚
在郑州博物馆的留言板前,孩子们认真写下对祖国的祝福;在城隍庙的拜月现场,军属与少年儿童共同祈愿家国安康;在各考古工地,工作人员带领小朋友们通过亲手触摸陶片,在他们心中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不仅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这些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让传统文化以更自然的方式融入市民生活,悄然滋养着人们。
从商城遗址的保护利用到考古工地的开放共享,从博物馆的创新发展到文化服务的提质升级,郑州正在探索一条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路。这座有着3600年历史的古都,正以“古今交融”的独特气质,向世界讲述郑州故事、传播中华文明。
月满商都,文脉流长。无论是考古工地的“第二堂课”,还是博物馆内的匠心流转,抑或到商圈中的人流如织,文化正成为郑州最厚重的底色、最持久的力量,让文明融入当代生活,在体验中延续,在创造中新生。
(执笔:赵舒琪 潘振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