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院落,半部城南。这里曾是漂泊者的灯塔,这里也是文学家的灵感源泉。
9月26日,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柳巷40号的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经过修缮与布展,正式向公众开放。这座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的建筑,以历史场景还原、文献展陈、互动体验等方式,生动呈现林海音的文学成就及其与北京、台湾的文化联结,继续讲述它的城南旧事。
新生:从同乡会馆到文学殿堂
晋江会馆,原名晋江邑馆,清康熙年间由泉州人、水师提督万正色(又名万中庵)捐宅为馆,原为福建、台湾学子赴京赶考的居所。初建时有北房五间,南房、东西房各三间,有两道门和影壁、月亮门,院中植有三棵大槐树。
20世纪30年代,林海音居于晋江会馆北房,这里是她在北京期间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北京城南的生活片段也成为小说《城南旧事》的灵感源泉。作为战后台湾文学的重要推手,林海音以编辑、作家的身份培育了无数文学新人,被誉为“台湾文学的祖母”。她的文字跨越海峡,书写两岸共有的文化记忆。
如今,晋江会馆青砖黛瓦依旧,却不再只是离人归客的暂栖之所。修缮后的庭院里,三棵老槐树依旧苍劲,树下回荡的是历史与文学的对话。曾见证无数闽台游子的乡愁与梦想的居所焕新向公众开放,完成从同乡会馆到文学殿堂的华丽蜕变。
新展:双主题沉浸式感受城南旧事
馆内现设“城南·台北——林海音的世界”“晋江情·一衣带水”两大主题展览。
林海音曾在她的作品《两地》当中讲到:“台湾是我的故乡,北平是我长大的地方。我这一辈子没离开过这两个地方”,这也正如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在历史上同时接纳闽台游子,构建闽台情谊的重要作用。林海音在北京城南长大,她一生的经历和以此为灵感的文学成就,连接着北京与台湾两地的文化。“城南·台北——林海音的世界”展览正是以此为背景,以“城南·台北”为主题,通过林海音一生的轨迹,陈设林海音相关作品集及与好友的书信资料,串联起北京和台北两地情缘。
“晋江情·一衣带水”主题展则聚焦晋江会馆的历史沿革。这处晋江乡人眼中身处异乡的“故乡”,曾以同根同源的血脉联系,汇聚起晋江与台湾两地游子,成为寄寓京华的闽台人心中一方精神故土,留下家国历史的深刻烙印。在时代变迁的推动下,晋江会馆以文化纽带的全新姿态,跨越了时间山河,融汇在绵长而炽热的民族情怀中。
两个展览相辅相成,通过现代化展陈手段,既保持了历史建筑的原始韵味,又赋予了空间新的观赏体验。重新开放的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也不再只是静态的历史见证,更将成为连接多元文化的平台与桥梁,让不同的故事在这里相遇、对话、生长,让观众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沉浸式感受文学与文化的永恒魅力。
新体验:打造多维融合的创新场景
“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的开放,为北京文化版图增添了又一文化地标。以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为起点,步行不到十分钟就可以到达林白水故居、京报馆旧址、福州新馆等多处文化空间。这些文化场所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形成了一条‘小而精’‘小而美’的胡同文化游览线路。未来场馆将致力于成为连接多种文化形态的枢纽平台。这里既传承历史文脉,也关注当代文学;既重视学术深度,也注重大众参与;既立足本地特色,也拥抱两岸视野。”晋江会馆运营方负责人表示。
未来晋江会馆将突破传统文化场馆运营模式,开展系列品牌活动。如文学沙龙与论坛活动,馆内将定期举办“城南旧事”文学沙龙,邀请作家、学者与高校学生、读者进行文学创作交流对话,深入探讨林海音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当代意义。开展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计划与实验一小、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合作开展文学教育实践,通过分级阅读计划满足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需求。同时将推出“城南物语·阅读工坊”,让观众可以走进《城南旧事》的温情世界,以“英子”的视角穿越时空,在老北京的胡同巷陌间触摸时光的痕迹。
除了以上特色品牌活动,馆内还将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工作坊,聚焦北京与台湾的文化联结等活动;建立“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吸引周边居民、大学生和文化爱好者参与日常运营,使空间保持持续的活力与开放性。
秋日斜阳中的晋江会馆(林海音故居),仿佛还在诉说那些城南旧事。“新生”的场馆内,每一块青砖都在呼吸,每一页手稿都在低语,让访客在驻足凝眸间,仿佛看见林海音先生正从文字中走来,带着温婉的笑意,邀你共赴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约,找寻属于自己的文化归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