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十年深耕博物馆教育
记“传承·创新·融合:全球视野下的博物馆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四川博物院

9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共同策划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传承·创新·融合:全球视野下的博物馆教育”在成都圆满召开。作为我国博物馆教育领域近年来高规格、强专业、富成果的国际级学术盛会,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博物馆馆长、教育专家与学者,聚焦“从知识传授到创造潜力激发”这一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与实践交流。四川博物院以十年深耕博物馆教育的深厚积淀,在本次会议的学术构建与成果输出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国际性文博交流中迈入新阶段。

学术引领,汇聚全球智慧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文明交流互鉴日益深入的今天,博物馆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责任。博物馆教育的实践需要不断创新,博物馆教育全球合作的新路径需要进一步探寻。

本次会议立足国际视野,上海大学二级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周婧景,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史密森尼学会)研究员伊丽莎白·凯伦·埃德尔,英国大英博物馆国际巡展合作主管阿曼达·卢伊丝·梅恩,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部主任海蒂·N·霍尔德等专家,围绕博物馆教育转型、展览教学融合、技术赋能与文化互鉴等核心议题进行了精彩的主旨发言。

安来顺表示,博物馆教育已不再局限于既有知识的一般性传授,而是更注重将博物馆学习者的创造力激活,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价值培育和引领以及人工智能的运用。伊丽莎白·凯伦·埃德尔谈到,美国众多博物馆的教育实践呈现出三大共同趋势:与当地社区合作、培养全球素养、开展跨境协作。史密森尼学会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展过长达数十年的教育合作,并开放数字资源,搭建在线学习环境,为全球观众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窗口。海蒂·N·霍尔德则以她主导开发的第81街工作室为例,分享了如何实现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学科资源的深度整合,以艺术、科学与物质性为核心,打造跨学科、多感官的即时探索与游戏空间。周婧景谈到,中国博物馆与世界博物馆一道,进入全球的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博物馆在未来需要借助考核和激励,赋予博物馆教育内生力量,并通过分众教育以及教育研究等方式,破解博物馆教育同质化难题。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代博物馆正从“知识传递”转向“创造力激活”,亟须构建跨文化、跨学科、跨代际的教育新生态。

技术赋能,塑造教育新场域

当前,新技术革命浪潮奔涌,对博物馆教育乃至整个博物馆行业也将带来一系列革命性变化。对博物馆而言,前沿技术的内核究竟是技术形式还是教育理念的呈现?数字赋能的创新模式可能展现出怎样的多元样态?

在会议的主旨发言与分论坛环节,四川博物院与国内外专家共同探讨了数字时代博物馆的转型路径。阿曼达·卢伊丝·梅恩分享了大英博物馆在坚持以展览实现教育使命的过程中,利用数字工具、沉浸式技术和新媒体,增加展览互动性,为全球受众重塑体验的实践经验。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步雁以本馆数字化运用的探索为例,展示传统博物馆从“文物展示容器”向“沉浸式学习场域”的转变。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数字技术革新了文物展示方式,VR虚拟沉浸展示空间通过虚拟重建文物场景让观众“亲历”历史,AI导览与推荐系统还可以基于观众的年龄、兴趣标签推送定制化讲解内容。上海科技馆助理研究员朱雯文则关注到,数字技术不仅直接介入博物馆的传统业务,从而实现“开放的对话”和“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且博物馆自身也从实体的文化空间转向成为“随时在线”的文化主体。

随着数智化转型的深入推进,观众对参观体验的个性化、互动性和趣味性提出了更高期望,博物馆面临着提升管理、服务与文化传播能力的迫切需求。四川博物院在基于人工智能的博物馆个性化导览系统研究中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在分论坛环节同步展示了在智慧博物馆建设、数字藏品建模与远程教育协作中的实践成果,进一步巩固其作为行业创新标杆的地位。

川博实践,展现十年积淀

博物馆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窗口,也是社会教育、终身学习的课堂。“博物馆热”兴起之下,如何让博物馆教育具有更多可能性?作为东道主与策划者,四川博物院系统展示了其在我国博物馆教育领域的引领性探索。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表示,川博始终将“物”,也就是丰富的博物馆藏品作为博物馆教育的基石,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参与”和“实践”作为秉承的价值观,将“形成贯穿古今的思维方式”和“培育终身学习的核心能力”作为贯穿始终的方法论,将“广博的见识”与“深度的感悟”作为最终目标,致力于建设立足本馆、辐射全川、馆校合作、引领全国的教育机构和终身教育平台。

早在2015年,四川博物院就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成立了全国首家“博物馆教育研究所”,专注构建馆校协同机制与3至18岁青少年博物馆学习体系。2016至2017年,川博积极推动馆校融合机制创新。其间,成功推动四川省文化厅与教育厅联合发文,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68所文博教育联盟学校,为馆校合作奠定了制度化基础。以此为契机,川博以自身为原点,一方面设计实施了联动省内博物馆的研学项目,另一方面携手第三方机构拓展省外研学,由此开启了持续深化馆校融合的发展道路。2021年,川博成立教师沙龙,充分发挥教育行业力量推动馆校合作,发起成立四川省文博研学联盟,为全省中小学生及博物馆研学提供平台。2023年,川博与成都市草堂小学联合发起成立“家、校、馆”协同育人联盟,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要求。2024年,川博新建研学中心正式落成并面向公众开放,从硬件设施层面强化了博物馆教育的实施阵地。2025年,川博全新打造的“川博学苑”学习空间,实现对全年龄段观众的体验式学习全覆盖。十年间,研发课程超过300项,年授课超1000课时,合作学校301所,年服务学生近1.2万人次。此外,川博还牵头全市中小学生开展“我们的家,我们的博物馆”大型馆校合作实践项目,深化博物馆教育的社会辐射力。从馆校合作到开发研学旅行和文化行程,四川博物院不断创新教育模式,让公众在多样性的文化环境中获得精神滋养。

推进合作,扩大国际“朋友圈”

四川博物院以此次国际会议为重要契机,持续拓展与深化全球文博合作网络。川博曾于2024年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签署合作备忘录,目前正全力推进计划于2026年11月在法国举办的古蜀文明大展。与此同时,川博“天府乐土”汉代画像艺术巡展2025—2026季已在匈牙利开展,并即将在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地展出,与美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以及香港等地区的合作也在持续深化,多方在学术研究、展览策划与人才培养等领域保持密切沟通与务实探讨。

近日,四川博物院学者获得中国博物馆协会和腾讯基金会“腾博学者国际访学计划”项目资助,前往美国菲尔德博物馆开展访学实践。四川博物院正在进一步与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的重要文博机构建立起新的合作对话,共同探索未来在联合展览、教育项目及人员互访等方面的可能性。这些持续且新启的合作举措,不仅强化了川博与国际伙伴间的实质性协作关系,也为推动更多高水平文化传播与教育推广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果落地,引领未来道路

本次国际会议是中国博物馆走向国际传播、参与全球博物馆文化教育的重要一步,也是四川博物院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会议期间,四川博物院系统梳理并遴选30余篇大会优质论文与海报展示内容,策划出版《博物馆学刊》教育特辑,真正实现学术成果的沉淀与传播。

接下来,四川博物院将继续发挥桥梁与平台作用,通过高水平策划、深层次交流与可持续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全国各博物馆共同携手,在“传承”中坚守初心,在“创新”中破解难题,在“融合”中实现跨越,持续提升中国博物馆教育的国际能见度与话语权,与国际文博同仁共同分享智慧力量,推动博物馆教育事业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执笔:钟玲 何东蕾 蔡园)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