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讲解员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公众认知和价值引导的重要力量。在不同场合中,讲解的目标、受众、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讲解员在稿件撰写与语言表达中的侧重点。本文拟探讨讲解员在不同场合中稿件构思、语言表达的差异化策略,为讲解实践提供参考。
讲解类型及特点
传统讲解。传统讲解多以文化、历史、艺术类内容为核心,强调知识的准确性和逻辑性,注重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讲解员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以生动的语言呈现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使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加深文化理解。在专业讲解员赛事评判中,重点也在于讲解内容的专业性、逻辑性以及对文化内涵的呈现力度。
科普讲解。科普讲解旨在普及科学知识,强调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述,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需摆脱专业术语壁垒,从公众视角重新解构科学内容,结合生活实例,借助比喻、互动等手段激发观众兴趣。科普讲解不仅传递知识,更要激发科学探究的好奇心。
宣讲。宣讲多围绕主流价值观、时代精神展开,突出思想引领和情感感染。讲解员需通过鲜活事例、感人故事,将抽象理念转化为观众可感知、易认同的情感体验。更注重情绪张力和感染力,要求语言富有激情,情感真挚,能引发共鸣。
不同讲解的稿件撰写策略
主题选取。传统讲解选题应立足文物特色,体现所聚焦主题的文化属性。可从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切入,将文物作为核心载体,展现其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与历史价值;科普讲解选题需兼顾科学性与趣味性,贴近公众生活,突出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前沿性,避免艰涩理论,力求让观众“听得懂、记得住”;宣讲应紧扣所在场馆倡导的价值理念,选取真实、生动的事例,围绕个体或群体经历展现信念力量,实现“以事见理、以情动人”。
标题设计。传统讲解标题宜体现文化意蕴,简洁凝练,可借用典故或诗意词语;科普讲解标题应富有新奇感,引发好奇心;宣讲标题需突出情感张力,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开篇构思。传统讲解可通过细致描绘文物形态引出历史背景,营造文化氛围;科普讲解常采用提问或悬念式开场,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宣讲可直接切入故事,进行情感渲染,制造情绪共鸣。
段落布局。传统讲解以知识逻辑为主线,循序渐进,结构严谨;科普讲解宜遵循认知规律,先现象、再原理、后应用;宣讲多以故事推进,通过情节递进实现情感层层升华。
结尾呈现。传统讲解结尾应升华主题,强化文化感悟,留下余韵;科普讲解可展望科技未来,激发探究兴趣;宣讲则多以情感共鸣和行动号召收束,增强价值认同感。
不同讲解的语言表达技巧
语调处理。传统讲解整体语调平稳、富有层次感,抑扬顿挫适度,凸显文化厚重感;科普讲解语调轻快活泼,富于变化,语言亲切自然,增强趣味性;宣讲语调起伏明显,情感随内容推进而增强,语势富有感染力。
语速与节奏。传统讲解宜放缓语速,给观众思考空间;科普讲解采用中速,保持交流感;宣讲则根据情感递进灵活调整,高潮处加快,营造气氛。
重音与停顿。传统讲解重在知识要点,突出关键词汇;科普讲解注重趣味点的强调;宣讲则通过停顿营造情绪张力,增强感染力。
辅助表现。恰当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能增强信息传递效果。传统讲解类则以稳重为宜;科普类可适度互动;宣讲类更强调肢体配合。
综上所述,讲解员在不同类型场合中应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稿件撰写上兼顾主题特点与观众心理,在语言表达上以情驭声、因材施法。突出文化厚度,着重科学趣味,强调价值引领。唯有深刻理解不同讲解场合的核心要求,方能实现从信息传递者到文化传播者、精神引领者的角色升华,为博物馆讲解事业注入更强的传播力与感染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