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影像诠释“文明·新质”时代主题
——北京国际摄影周2025启幕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肖维波

十月的北京,秋意正浓。10月18日,一场以“影像:文明・新质”为主题的光影盛宴——北京国际摄影周2025在中华世纪坛拉开帷幕。本届摄影周由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联合主办,以其宏大的学术主题与多元的展陈形式,将影像这一现代媒介置于文明流变与技术革新的交汇点进行审视。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狂欢,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思辨。

本次活动以中华世纪坛为主展场,新增“和・艺术馆”报名展区,并联动北京五棵松摄影器材城、影易艺术空间、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印刷学院等平行展区,12地展区共同绘就一幅“影像・北京地图”。其内容涵盖开幕盛典、主题展览、平行展览、报名展览、“影像・北京对话”及特约活动,共举办近20场对话交流、50场展览,展出来自26个国家的摄影师近5000幅作品,为公众呈现一场多元互融的影像视觉盛宴。

影像的双重叙事:书写国家记忆与叩问生态伦理

步入展厅,影像的力量扑面而来,国家形象主题板块备受瞩目。全国主流媒体新闻摄影展以“和平发展 逐梦同行”为主题,汇集国内200余家主流媒体的200余幅精品力作及近100个摄影专题版面,内容横跨“国之大者”与民生烟火,涵盖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等领域。其中,“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板块,镜头定格了历史性瞬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的钢铁洪流与铿锵誓言。这些影像,以其不可辩驳的纪实性,成为构筑国家记忆、彰显时代精神的“视觉史书”。与之呼应的“奋进新时代:中国新闻摄影精品巡展”则用300余幅作品,将宏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分解为无数个动人的人间烟火瞬间,全景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象。

与此同时,影像的视角也从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向对生态文明的深切关怀。“和美家园・万物共生”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巡展,创新性地采用了“影像+科普+法普”的模式。观众扫描二维码,便能洞悉作品背后物种的奥秘与保护法规的严肃性。在这里,影像超越了审美功能,成为连接公众情感与自然法则的桥梁,履行着传播生态文明的社会职责。

技术的重构与青年的回应:AI时代下的文明回响

本届摄影周最引人深思的,莫过于对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的直面与探讨。学术核心板块“全球青年影像艺术100暨TOP10培养计划”以“文明的回响”为主题,鼓励18岁至45岁的全球青年创作者打破媒介边界,探索科技与人文的共鸣。展出的100件作品中,数字艺术、影像装置等形态与传统摄影并肩而立,生动诠释了“新质”的内涵——它并不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以新技术为工具,对文明进行当代表达的重新编码。

中央美术学院展区同步呈现了首届TOP10艺术家的新作,两届艺术家的作品形成隔空对话,展现了青年一代在技术浪潮中的人文思考。他们利用AI解码多媒介表达,但其创作的内核依然围绕着“文明的历史传承、文明的当代形态与文明的未来发展”这一永恒命题。充分证明,技术只是工具,而对文明的深刻洞察与创新诠释,才是影像艺术不朽的灵魂。

文明的对话:从丝路古道到非遗传承

摄影周的视野并未局限于一时一地。2025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大展吸引了17个国家的青少年,他们以“我的家园”为主题,用镜头勾勒出“一带一路”沿线丰富多彩的文化地貌。这些充满青春活力的影像,让古老的丝路在今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观品”十国摄影组织主席作品联展,聚焦“非遗・传统・创新”,集结埃及、塞尔维亚等国家摄影机构主席的100幅作品。他们将镜头对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日常,以三大板块构建叙事:“时空交错的非遗图景”展现古老仪式与精湛技艺;“匠心传承的光影叙事”聚焦传承人平衡传统与创新;“全球视野下的传统共生”串联非遗跨国交融,搭建起一个多元文明的对话平台。清晰地表明,在全球化语境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课题。

搭建思想平台,深度对话聚焦行业前沿

作为学术交流核心,“影像・北京对话”围绕AI时代影像新趋势,举办近20场学术对话、公益讲堂及中外交流会。“AI时代青年影像艺术创作发展对话会”“首届青年影像TOP10面对面”等活动,深入探讨了创作、人才培养及理论实践融合。“马文化与马影像”“凝视未来:新闻摄影的挑战”等论坛,则分别深挖专业领域价值,探讨行业边界。

据了解,北京国际摄影周自2013年创办以来,已持续举办13届,凭借专业的定位与多元的内容,赢得国内外摄影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成为一项知名的国际摄影文化品牌活动。本届摄影周将持续至10月27日,通过多元内容与创新形式,致力于增进国际文化交流,见证影像的文明力量与新质魅力。

从定格历史的瞬间到探索未来的边界,从凝视家国的宏大叙事到关注万物的细微共生,北京国际摄影周2025以影像为舟,承载着观众在文明的长河中徜徉。它让我们看到,影像不仅是记录时代的工具,其本身也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新质生产力的一部分,主动参与着对文明的阐释与塑造。

这场光影盛宴,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行进中的中国,也看到了一个在技术激荡中不断反思、创新与对话的影像未来。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81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