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文物是文明的“固态记忆”,考古可以穿越时空,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如何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引导公众走近考古、理解历史,已成为传承本土文化的重要课题。2025年,常州市考古研究所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地方赛事和社区共享、遗址活化等实践模式,以多维联动的方式积极联合博物馆、街道办事处、助学协会、科研机构等,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考古研学活动。这些活动深度融合地方元素,为城市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
“考古研学+党建”,在历史的脉动中传递爱国力量
以“七一”党的生日为契机,常州市考古研究所组织开展的“探寻‘溧史中的春秋’暨七一党建公众考古研学活动”,通过探索家乡历史,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此次活动集结一群7岁至14岁的“时空小侦探”,他们在考古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奔赴溧阳夏庄墓地考古工地,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活动现场,考古工地打破平日的神秘感,秒变“露天课堂”。孩子们屏息凝神,蹲在划分整齐的探方区,目光紧锁于泥土中的文物标本,认真观察考古技师如何利用手铲、毛刷等工具,小心翼翼地进行清理。在考古工地文物整理架前的“修复小课堂”,工作人员将破碎的陶罐残片整齐摆放,一边演示拼对步骤,一边讲解修复过程。零散的陶片逐渐拼合出陶罐的轮廓,孩子们现场见证残片重获新生,深刻理解了“时间胶囊”的修复密码。同时,考古工作人员还向他们讲述中国共产党以江苏溧阳水西村为指挥中心,创建、巩固和发展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壮举。
这场考古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得以用双手“对话”家乡历史:指尖划过地层的瞬间,触摸到的是先辈生活的痕迹;掌心托起陶片的时刻,感知到的是文化根脉的温度。稚嫩的手掌虽沾满泥土,却让文化自信在心中扎根——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在探方的方寸之间悄然破土,既承载着对历史的敬畏,更以这份穿越时空的文化共鸣,为党的生日送上一份源自历史深处的独特祝福。
“考古研学+苏超”,以地方赛事流量助力文化惠民
依托暑期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带来的流量,常州市考古研究所精心组织“一眼千年,寻‘常’之旅”考古研学活动。该活动为“常州文化研学之旅”线路之一,是苏超常规赛期间面向市民推出的文化惠民举措,旨在打破专业壁垒,让考古成果融入公众生活。活动地点大徐家村遗址位于江苏常州市区,自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以来,发现了唐宋至明清时期的墓葬、水井和房址等。
研学活动吸引了考古文博爱好者和中小学生共赴这场文化之约。活动现场通过展板讲解、文物观摩、遗迹参观等环节,展示了田野考古的基本原理和重要发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传播考古知识。在文物展台,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出土文物标本吸引了大家的好奇目光。考古工作人员向观众讲解瓷盒、瓷盏、铜镜等文物的用途及特征,用生动的讲解勾勒出一幅宋代市井生活画卷。在体验环节,考古工作人员示范并指导大家使用探铲、刮铲和手铲等考古工具,进行模拟勘探和发掘。公众踊跃参与,在沉浸式互动中触摸城市肌理,感受历史脉动。
此次考古研学活动将常州数千年的历史,从书本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引发情感共鸣的城市记忆,让公众直观感受家乡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模拟勘探和发掘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考古工作科学性的理解,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在公众心中播撒下文化传承的种子,同时推动本土文化认同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双重赋能。
“考古研学+社区”,在沉浸式互动中增进地方认同
为使考古成果惠及社区,常州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彭家塘遗址所在街道共同举办“走进考古现场,寻踪常州文化脉动”主题考古研学活动。这场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吸引来自当地社区、各年龄段文博爱好者30余位,零距离体验考古现场工作。在考古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动手体验勘探、刮面和绘图等考古流程,从生疏地握住工具到逐渐掌握力度、按照规范进行操作,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新鲜感与挑战性。许多参与者在活动中感慨,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触摸到探铲,当工具与土壤接触,一点点清理出遗迹时,大家真切地感受到考古工作独有的魅力——在时间长河中寻找文明印记的奇妙体验。同时,也对考古工作的艰辛有了更深刻的感知,切实体会到考古并非仅靠兴趣就能支撑,更需要不惧枯燥、日复一日坚守在工作一线的毅力与责任感,这份职业精神让人们由衷敬佩。
考古研学与社区的融合,不追求宏大叙事,而致力于让当地居民触摸到家门口的历史,不少参与者感叹:“历史文物就在自己身边。”当人们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历史的参与者、守护者,地方认同便不再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扎根于街巷、流淌于生活的情感与责任。
“考古研学+沙龙”,以多元场景拓展考古知识传播
常州市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三星村遗址管理中心在常州市金坛区三星村遗址举办的“掘古寻踪探源,析骨解码人文”考古研学活动,从内容深度和场景延伸方面创新突破。活动地点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自2023年重启发掘工作以来,揭示出新石器时代、商周、宋代和明清时期的墓葬、灰坑、壕沟、房址等遗迹,出土大量陶、玉、石、铜、骨、蚌、象牙器等遗物。
现场参观环节,新石器时代大型房址的红烧土道路、柱洞、灰坑,让参与者仿佛穿越到史前时期,直观感受远古聚落生活场景。“体质人类学”专题科普是其一大亮点,工作人员通过现场墓葬、图文展板,将专业内容转化为通俗语言,讲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此外,还在“三星村考古会客厅”书屋举行学术沙龙,考古专家通过“历史大侦探——博物馆视域里的考古”主题讲座引导公众探寻博物馆和考古现场的历史奥秘。
此次考古研学活动通过“现场体验+专业科普+主题沙龙”的方式,兼顾趣味性和知识性,让参与者感受考古魅力的同时,更以多元场景重构考古知识传播路径。考古工作人员不只是讲解者,而是交流和引导者,考古知识在提问和讨论中被深度消化。公众考古与沙龙的结合有助于考古知识传播的长尾效应,让公众即使不在现场,也能持续关注考古方面的最新动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文物保护意识。
“考古研学+”,多维联动的实践路径
常州市考古研究所通过多维联动的方式开展“考古研学+”创新实践,探索出考古成果惠及社会、坚定文化自信的特色路径。具体体现:一是跨界融合,构建多元矩阵。通过“考古研学+党建”“考古研学+体育赛事”“考古研学+社区”“考古研学+沙龙”等模式,形成资源互补、受众广泛的公众考古生态。二是以互动为核心,打造沉浸式体验氛围。让参与者通过现场见证、操作等方式,从历史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使文化自信扎根于具体实践。三是激发情感共鸣,凝聚社会共识。唤起公众对历史、对家乡的情感和文化认同,让考古研学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桥梁。精彩纷呈的考古研学活动将发掘现场转化为社会教育的大课堂,在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中强化公众对历史的敬畏、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这种“公众认知深化—文化情感共鸣—保护行动转化”的良性循环,为文物保护工作注入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有助于形成“专业保护+公众参与”的可持续模式,进而实现传承城市文脉、地域文明的长期愿景。
(作者单位:常州市考古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