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前,由河南省安阳市文物局、中共安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安阳市档案馆、安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安阳市融媒体中心主办,安阳博物馆、安阳市烈士陵园承办的“巍巍太行 英雄安阳——安阳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在安阳博物馆开展。
策展初衷: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安阳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河南的“北大门”,抗日战争爆发后是河南省最早沦陷的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安阳军民与全国人民并肩作战,从游击战的灵活运用到敌后根据地的稳固建设,从漳河阻击战的顽强坚守到安阳战役的辉煌胜利,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史诗。
展览以安阳抗战为主题,分为三个部分,层层推进,构建起一个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胜利的宏大叙事框架。全面展现抗日战争时期安阳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的壮丽篇章。
“血色山河——日军在安阳的暴行”单元,深刻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及其在安阳地区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通过大量历史照片和档案资料,展示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重大事件,其中内黄县杨塬村“血泪井”等实物场景,真实再现了日军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
“安阳抗战——不朽的抗战史诗”单元,聚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安阳军民的抗战史实,全面展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到地方抗日武装的组建,从八路军主力部队的挺进到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从地下斗争的开展到战略反攻的胜利全过程。重点展示了战略相持阶段如漳南战役、铜冶桥战斗等战役,以及安阳抗日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安阳地下交通线的情况;战略反攻阶段配合全国战场,华北八路军发动的卫南战役、林南战役、水林战役、安阳战役等一系列攻势作战,其中卫南战役和林南战役揭开了中国战场对日战略反攻的序幕。
“英雄安阳——永恒的精神丰碑”单元,以人物与地点为双线,通过烈士事迹、红色遗址、纪念设施等,塑造安阳抗战的英雄群像与精神地标。重点展示了朱程、周凯东、胡乃超、孙筱尚、陈曙辉等安阳抗战英烈的感人事迹。同时,系统梳理了安阳境内的抗战遗址和纪念设施,如冀鲁豫军区四分区烈士陵园、磊口乡安阳战役纪念碑亭、八里营烈士纪念碑等;还通过大量实物和图片,展示了第四游击支队司令部旧址、安阳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东北务村地下交通站旧址等重要遗址。
展品之力:以物证史,以情感人
展览汇集安阳博物馆、安阳市档案馆、安阳市烈士陵园、中共安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安阳各县(市、区)文物部门的历史档案及革命文物百余件(套),包括文件、武器、日用品、印章、报刊、照片等,其中部分历史档案与革命文物为首次展出。这些历史档案与革命文物相互结合,系统勾勒出安阳作为太行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重要战略支点的历史图景。
日军偷绘的地形图、《北支农村概况调查报告——彰德县第一区宋村及侯七里店》《日寇抢劫烧杀调查登记表》等档案实物,真实记录了日军的侵略预谋和暴行;1941年9月11日《解放日报》、1942年8月20日《新华日报》以及日军投降后武安顺成煤矿(现属邯郸)关于日军掠夺情况的呈文等文件,则反映了日军的经济掠夺与毒化政策;安阳青年抗日义勇军合影、自制手枪、石雷、抗日子弟学校舞蹈衣等实物,晋冀豫边区刊物《战斗》,《太行人民武装斗争经验》等书籍,20世纪40年代林县文化书店翻印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教育厅审定的初级新课本、安阳县水冶镇抗日镇公所木印章、林县小寨村农民抗日救国会木印章等,都反映了安阳军民全力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决心;马皮箱、皮带扣、手榴弹、子弹等烈士遗物,虽朴实无华,却承载着生命的故事;安阳市域范围内的烈士纪念碑及革命旧址等红色遗迹,构建起安阳抗战的地理与精神坐标。
空间设计: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
在展览的形式设计方面,注重空间节奏与情感节奏的统一,通过色调、灯光、展线设计,营造庄重而富有张力的观展氛围。暗色调的展墙配以重点文物的聚光照明,引导观众聚焦历史细节;流线的展线设计象征抗战历程的艰难曲折;展览特别设置的“红色记忆”板块,将安阳境内的抗战遗址、纪念碑、烈士陵园等纳入展示体系,引导观众从展厅走向现场,从历史走向现实,实现“展—教—行”一体化传播,根据展览动线设计两个视频播放区,在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交界处播放电视剧《兵变1938》及讲述安阳地下交通战线的专题片;在展览出口处播放内黄惨案亲历者口述视频。同时,结合展览推出“安阳抗战”系列短视频、主题宣讲等活动,进一步拓展展览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影响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巍巍太行 英雄安阳——安阳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不仅是一次历史回顾,更是一次精神洗礼。通过系统梳理安阳抗战史,深刻阐释了伟大抗战精神的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
安阳博物馆以此展致敬历史、启迪未来,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文化动能,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
(作者单位:安阳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