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考古遗址类展览的空间叙事表达
——以湘博“遇见庞贝:永恒之城”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湖南省博物馆

7月8日,湖南省博物馆(原湖南博物院)特展一厅“遇见庞贝:永恒之城”特别展览盛大开幕。该展览聚焦“庞贝古城遗址”,精选130多件文物真迹及10余件模型和复制品,包括湿壁画、雕塑、铜器、金器等,集中展示庞贝及其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生产贸易、文化交流、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内容,深入挖掘和展示并传达的主题为在幸福美好生活被打破的自然灾难面前,所涌现出的人性光辉和大爱。展览采用叙事表达的策略,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庞贝古城以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大爆发作为分界点的前世今生的故事,并通过营造空间氛围,强化观众参观体验感,尤其是着力实践如何触动观众从感官认知到精神共鸣与对话的策展理念,据此探索从知识型的考古遗址类展览到“触物及人、及己”的启发性展览的策划路径与经验反思。

叙事表达:主题遴选及策展思路

所谓“叙事”,简言之就是讲故事,乃是一系列具有时间和因果联系事件的符号表征[1],而对于“叙事表达”而言,则是展览所呈现的故事既要给观众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故事的语言要适合观众,又要最好故事还能激发情感、故事必须要有意义[2]。“庞贝古城”这一展示对象很好地具备叙事所需要的一切元素:时间、地点、事件甚至人物角色。

在展览主题的遴选过程中,我们关注了此前举办过的庞贝主题展,以文物为主导的主要有“盛世爱情——意大利庞贝精品文物大展”“庞贝神话——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古希腊古罗马珍品文物展”“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庞贝:瞬间与永恒——庞贝出土文物特展”“凝固的时光: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庞贝文物特展”等,以及庞贝VR探秘沉浸展、“庞贝古城:最后一日”多元沉浸体验展等不同类型。文物类型的庞贝展主要以文化与艺术为主题,从审美的角度揭示庞贝文物所代表的古希腊古罗马艺术高度,而重在展示庞贝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多媒体类型的沉浸式展则倾向于更多聚焦维苏威火山大爆发的事件。

通过比较研究案例,结合已经确定下来的文物展品,我们实施庞贝展的“在地化”策展,同时也坚定策展人的个性立场——基于审美艺术之下的美学传达之外,更强调“叙事表达”,即深入挖掘庞贝展所能带来的共情、激发情感的内容,将展览达成“美则美矣,还有灵魂”的策展旨趣。

从文物展品的时代来看,借展方给出的展品绝大部分标为公元1世纪,而从展品的来源来看,除大多数来自于庞贝古城遗址之外,还有波佐利、赫库兰尼姆、巴亚等地的部分展品,区域覆盖那不勒斯湾区,据此策展人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3]思考从什么角度将分布于不同区域的不同类型展品串联起来,以讲述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故事。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庞贝古城这个大IP深入人心,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科目有类似课文,还有电影《庞贝末日》等,都是年轻人很熟悉的题材。因此,结合传播的特点,将展览的主题聚焦于“庞贝”,通过展示庞贝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展品有火山岩和凝灰岩标本)、跨区域(比如与非洲、亚洲)文化交流融合(展品有多元文化荟萃于一身的着托加袍的阿努比斯雕像、塞尔阿皮德雕像、埃及风景元素的庞贝湿壁画、出土于波佐利港口的杜萨雷斯祭坛等)、延续古希腊诸神信仰的反映西方文明历程的内容,来铺垫和叙述庞贝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与文化背景,从而构建故事即将发生的场域。数量较多且重点展示的是庞贝古城考古发掘出土的反映公共和私人生活的湿壁画、面具、乐器、餐饮器具、家居用品等,以还原大灾难爆发前庞贝城的幸福美好生活。庞贝的故事高潮在于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大爆发,火山之殇带给当时人们无尽的伤痛,却也留给后世无尽的思考——关于爱和永恒的主题。

展标是展览主题的高度凝练与简洁概括。本次展览通过让中国观众“遇见庞贝”,来回望和感受这座被“时空所冻结的城市”里的烟火人间、盛世繁华,以及共情灾难来临时的人性光辉,从而引发观众对生命与永恒的思考。用“遇见”一词,带有不经意间的一瞥,却希冀与最高层次的“永恒”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张力,从而在生命无法承受之重的消逝中着墨多一些温情,尤其是希望。一个伤痛的故事,用爱和希望来讲述,这也是整个展览策划的基调所在:并不希望将庞贝古城仅仅当成是一项举世瞩目的“遗产”、一项被凝固了时空的静止死物,而是将之视为以另外一种警醒的方式,与时间和生命同在,与我们跨越千年对话。庞贝成为永恒之城,据此焕发新的生命力。

阐释与展示:展品与空间的场域融合

基于叙事表达的策略,“遇见庞贝:永恒之城”采取倒叙方法,首先将庞贝古城以考古遗址的方式定格于观众面前,再来讲述“昨日”庞贝及其周边曾经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之一:这里岁月静好、海风在御,生活于此的人们享受世俗生活,信奉诸神,创造了以雕塑和壁画为主的古罗马艺术瑰宝。最后故事终结于火山大爆发——涌现出以海军司令老普林尼营救平民、母亲保护孩子、丈夫保护妻子等为代表的诸多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大爱故事。老普林尼一句:“命运护佑勇者”将我们所推崇的人道主义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庞贝古城遗址上的壁文“痛终有时,爱必将至!”在展厅里直接作为最后一组展示内容的标题,并配以组说明文字——“维苏威火山的怒吼撕裂了庞贝的平静。考古学家发现,炉中的面包尚未烤熟,工匠的工具仍摆在一边——人们以为只是暂别,却不知永别将至。然而,在灾难的阴影中,老普林尼率领舰队破浪而来,用生命诠释了无畏与大爱。火山灰掩埋了古城,却无法吞噬爱的痕迹。那些未完成的面包、未归来的匠人,与英雄的赴死同行,共同诉说着:纵使黑暗吞噬一切,希望终会破晓。”将展览主题要传达的情感至此拉满。

“遇见庞贝:永恒之城”展览分为序厅、尾厅及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均围绕物(展品)辅以必要的视频、图文、布景、灯光等去有意营造特定的场域,同时有意识地去思考观众与展台、展品、展项之间的视觉关系,并在舒适的参观动线基础上,将文化的意义和故事的表达紧密结合,让故事激发情感,致力于让观众感受到一些东西,进而形成“亲民”的参观氛围,拉近观众与异域文化遗产的距离,同时通过艺术化的空间布局,让观众找寻自己与文物、展项之间对话的原点。

“遇见庞贝:永恒之城”展览的序厅结合展馆空间有一条长长的走廊(不用检特展票就能看到的公共空间),我们利用此梳理“世界十大古代文明”,以此提示观众在湖南省博物馆的特展体系中“世界古代文明系列”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而且常来打卡湘博特展的观众也会发现湘博在此系列中早已策划过多个,比如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埃及文明、美洲文明等主题特展,并在开敞式的序厅交代文明同时空、全球视野下的地理位置等背景信息,以明确庞贝展的立意和时空关系。而需要经过检票才能进入的第一单元才是此次展览叙事表达的正式开始。“尾厅”则以感慨生命无常、沉思大爱与永恒之情、寄托希望作为结束语的主基调,并配合在庞贝古城发现的壁文进行呼应和总结。

第一单元“失落的文明:时空冻结的城市”从宏观层面展示庞贝古城作为一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认定的“世界上唯一能够提供古罗马城市完整图景的考古遗址”的整体情况,梳理其从16世纪末期以来,从偶然发现到系统发掘,到确认为“庞贝古城”,再到科学考古、科技考古、庞贝人遗骸的全基因组测序等400余年间的惊世发现,并定格直到今天庞贝古城遗址发掘的整体面貌,包括街道街区、剧院、竞技场、宅邸院落、商铺酒馆、行政机构、城防系统等。这一单元的主旨在于给予观众对庞贝古城的整体印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空场域。同时,考虑到近年来中国观众对考古的强烈兴趣和猎奇心理,有意地强化庞贝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时间线,也间接以此为案例折射出一幅欧洲考古学发展简史。

第二单元“地球上最好的地方:昨日庞贝及其周邻”分“带刺的玫瑰:火山之畔的沃土”“贸易枢纽:见证文化交融的黄金海岸”“人间天堂:繁荣的弗莱格瑞平原与庞贝”三组,主要展示庞贝古城及其周边所处的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以及被火山覆灭之前的历史变迁与人文景象,重点是:火山生态系统的双面性——自然灾难的潜在危机与肥沃土壤的有利农业条件;黄金海岸线成就亚非欧贸易枢纽,并带来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互鉴与融合;庞贝从奥斯坎人村落到古希腊联盟成员、并发展到古罗马耀眼的城市,可窥见历史变迁中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保持地域特色的本土拉尔神信仰、传承古希腊宗教信仰的酒神、爱神、森林之神等,代表古罗马帝国朱利亚·克劳狄王朝的公主、王子雕像,以及穿着“托加袍”和“斯托拉”标志性服饰的男性和女性雕塑,共同呈现出庞贝世界的神圣与世俗。

第三单元“古城故事:庞贝人的生活”分“公共生活:繁华的城市”“日常生活:追求愉悦与享受”“美成在久:古罗马的艺术瑰宝”三组,聚焦庞贝古城生活与艺术,通过剧场表演所用的乐器、戏剧面具、反映角斗士装备的湿壁画等,以及盛装葡萄酒或橄榄油的大型双耳瓶,辅以图文资料、场景搭建,组合展示其公共生活及城市商业;通过金银首饰、宝石戒指、香膏瓶、手术器械、游戏骰子、骨质筹码等组合反映庞贝人日常生活的妆饰、护理及娱乐活动;通过食具、酒具、宴会和食材湿壁画等,辅以餐厅复原,组合展示其宴饮文化;通过神秘仪式宅邸与农牧神之家雨水池复原、家具家居用品等组合展示其宅邸院落景象;通过各种题材的湿壁画及维纳斯女神雕像两大类艺术品集中反映庞贝所创作出的可堪代表古罗马艺术的杰作,并以此作为灾难来临前庞贝美好生活所赋予的更高艺术价值和世界意义的反映。

第四单元“火山之殇:永恒的敬畏与爱”主要展示火山爆发时的情景,深挖爱与永恒的主题故事,并设置沉浸式空间——让观众通过观看专门制作的围合三折屏影像来触动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其中“生命时速:突如其来的灾难”内容组精炼灾难发生的24小时,并结合有时间和危机点标识的挂幔,采用灯光营造火光氛围,突显与时间赛跑的生死紧急关头;“痛终有时,爱必将至!”内容组主要展示以老普林尼为代表的人道主义营救,将人性的光辉与大爱集中呈现。

“遇见庞贝:永恒之城”以叙事表达的方式搭建展览的框架体例,以城市遗址的整体性进行铺垫,讲述人与自然、历史与人文的故事,并结合空间场域,在每个单元和重要的展品组合转承之处,都辅以小而精致的视频进行信息阐释和展示,以深描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进而让观众除能观看到“物性之美”之外,更能体会到博物馆空间展示的叙事表达及其来自于策展人所致力于追求的博物馆“新知识生产”。

有意偶得:从知识输出到启发性展览的思考

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的博物馆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博物馆拥抱大千世界,日益注重“以观众服务为中心”,“量身打造的体验不再是向观众解说,而是跟观众交谈。博物馆的独白变成了对话”[4]。而作为博物馆策展人的专业素养日益强调“如何在物及其所承载信息的研究、人的研究及传播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有效对话的阐释系统”,也就是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当前博物馆已从追求器物欣赏到相关知识的传授再到自身意义的构建,除了应继续研究‘信息的加工与传播’外,我们还需要探究如何通过信息加工,激发观众身心参与,以实现成功传播。”[5]“遇见庞贝:永恒之城”开展之后,策展团队每周均会到展厅多次巡查展出情况,其中非常关注的就是通过观察观众的参观行为考察“来自于观众对展览的理解”,如同“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针对此展,思考从传统策展强调解读文物展品过渡到对话性、启发性展览的举办,偶有三得。

一是文字的力量。诸多观众参观行为所展现的——在男性雕像与女性雕像之间加一个观众的视角,三者构图打卡拍照成为新的“对视”关系,还有观众留言庞贝古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公元79年,反映的是古罗马的西方文明,恰与湖南省博物馆的马王堆汉墓陈列形成时空上的中西方文化“对视”。无独有偶的是几乎同期湖南省博物馆正在举办主展标为“对视”的特别展览,展馆内大幅的“对视”海报对观众参观展览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从另一角度证明观众是乐于在博物馆里看文字的。曾在南京博物院伊朗文物展中看到一句鲁米的诗作为背景文字:“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久久回响。此次“遇见庞贝:永恒之城”展观众对单元、组说明、三折幕多媒体、结语的文字表达高度共情,观众停留时间最长的仍然是驻足阅读文字。通过观众最本能、自然而熟练的“观看(阅读)方式”,引导参观行为,启迪人心,警醒我们博物馆无论走多远,仍然可以回头看看、走慢一点:当我们奋力迎接读图时代、多媒体时代、智慧博物馆时代,甚至AI时代到来之时,那些最原初、最基础的方式仍然有效,比如文字的力量——文字也能很好地表达抽象的情感和生命体验。

二是通过组合场景化展示强化博物馆新知识生产。博物馆的展示行为是重新赋予“凝固之物”意义和价值的实践[6];展览是一种“第三空间”——来自不同时间、地点的物在一个特定场所中汇集,依循特定的逻辑即一种主观性的选择,对这些物进行描述与重组,表达某种观点并阐释意义,从而对现实世界进行一种主观性的编排与呈现。[7]博物馆展览越来越强调观众的体验感和互动性,强化体验在于增进从感官认知触及精神共鸣,而互动不能仅仅狭义理解为行为学上的“动”,更可以是思维拓展、想象空间、意象符号上的超时空链接和共情。“遇见庞贝:永恒之城”展的组合场景化展示,让观众移步换景,在注重氛围营造的展厅空间里拍照打卡出片,从而把观众自身与博物馆联系起来,并让其成为博物馆景观中的主体性一员,形成人与物、人与历史的对话,鼓励观众进行更长时间的深度体验,并且满足把博物馆展览“带回家”的需求。

三是关注Z世代(95后、00后)观众群体[8]。“遇见庞贝:永恒之城”展因特殊的展览题材备受青年观众群体的喜爱,很多自媒体达人探展摄影,主动传播,几度拉高展览的观展热度,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播的Z世代新生力量。该群体是当前博物馆新消费模式的核心受众。其消费行为呈现出若干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消费动机高度依赖个人兴趣,注重消费过程中的社交互动与文化认同构建。他们积极寻求独特且具备话题性的文化体验,并主动通过小红书、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打卡”与内容分享,从而成为博物馆“网红”效应的创造者与传播者。此外,他们对博物馆文创产品展现出强烈的消费意愿,尤为看重产品的设计美学、趣味性及其所承载的知识产权(IP)附加值。

总之,博物馆作为专业办展的文博机构,其核心业务的展览实践需要不断总结和反思,而每次开启一项新展览的策划,犹如一次全新的旅程。每一次策展都是一次基于既往经验的、指向未知的探索,其本身毫无疑问也是富有生成性的知识再生产过程。为推动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理应回归实践现场,完成三重深化:一是转向真正的公众导向,将“以公众服务为中心”从理念落实为策展全流程的价值锚点;二是致力于“在地化”叙事,使展览深度嵌入并回应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三是积极拥抱跨学科合作,融汇传播学、设计学、数字技术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为陈展工作注入新的范式与动力。

(执笔:舒丽丽)

注释:

[1]李明倩著:《博物馆叙事研究综述——兼论展览叙事核心议题》,载《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年第6期。

[2](美)波利·麦肯娜·克雷斯、珍妮特·A·卡曼著:《博物馆策展:在创新体验的规划、开发与设计中的合作》,周婧景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第111-113页。

[3]本次“遇见庞贝:永恒之城”展览从本年3月中下旬开始“在地化”策划,到7月8日正式开展,对于一项国际性合作展而言,任务非常艰巨。

[4]美国博物馆协会编著:《博物馆观众服务手册:汉英对照》,李清平、于海玲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年,第21-22页。

[5]段晓明等著:《试论引进国际展览的“在地化”策划与实施——以“神话国度 璀璨爱琴海——古希腊文明史诗”为例》,载段晓明主编《神话国度 璀璨爱琴海——古希腊文明史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3年12月,第248页。

[6]舒丽丽著:《理想之城——博物馆历史类陈列展览策划的理论与实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5年4月,第54页。

[7]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组编:《大道同心 无远弗届: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四十周年回顾与展望文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8月,第251页。

[8]《文旅案例 | 博物馆创新之道: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已成为一种主流的生活方式和新风尚》,载微信公众号:AYS规划设计事务所 2025年09月07日10∶00 北京。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83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