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时节,三湘大地金稻翻浪,火焰山下瓜果飘香。“十四五”以来,湖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传承交融作为援疆工作的关键抓手,在新疆吐鲁番市的文物保护、文化交流、人才培育三大领域精准发力,为当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强劲湘力,谱写了湘吐文物保护协作的动人篇章。
科技赋能+基建升级
为千年遗产筑牢“守护屏障”
文物是镌刻丝路文明的“活页档案”,吐鲁番的博物馆馆藏文物、古墓壁画、故城遗址,每一件、每一处都承载着亟待珍视的历史记忆。湖南从基础设施、科技应用、规划优化三维发力,让古老遗产在现代守护中焕发生机。
针对吐鲁番博物馆“馆藏丰富却展陈不足”的现实难题,湖南专项拨付援疆资金,全力支持吐鲁番博物馆二期改扩建项目。这座定位为“多功能文化综合体”的新场馆,建成后将整合文物展示、藏品保管、学术研究等多元功能——不仅能让长期“沉睡库房”的文物走出深闺,更将成为各族群众触摸历史、游客感知丝路文明的“文化新地标”,让千年文脉可感可及、代代相传。
面对吐鲁番郡王墓壁画因气候影响脆弱易损、物理修复风险较高的困境,湖南援疆团队带来“科技解法”,启动“吐鲁番郡王墓壁画数字化保护项目”。技术人员以高精度扫描捕捉色彩纹理,用三维建模还原壁画细节,靠数字建档留存病害信息,为壁画构建起完整的“数字身份证”。这一举措不仅实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目标,更为后续学术研究、虚拟展陈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开创了当地文物“科技护宝”的全新模式。
在遗址规划层面,湖南积极协调省文物局等单位,协助吐鲁番完成《交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国家文物局已正式批准交河故城纳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名单”,这一突破,标志着这座“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生土建筑城市”,在考古研究、保护与利用上迈入“国家级规划”新阶段,交河故城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
为进一步将湖南科技考古优势转化为吐鲁番文物保护实效,湖南积极推动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在吐鲁番建设分中心。该分中心将依托实验室在文物数字化保护、病害检测分析、考古技术研发等领域的科研积累,整合湘吐两地文博机构、科研团队力量,针对吐鲁番生土建筑遗址保护、壁画病害防治、坎儿井文化遗产研究等重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攻关;同时搭建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平台,将实验室的先进技术与研究方法同步输送至当地,为吐鲁番培育本土科技文保力量,形成“科研+保护+人才”的长效协作机制,让科技护宝的“湘”力量在丝路古道落地生根。
湖南重点加强吐鲁番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积极促成吐鲁番市文物局与湖南广电旗下芒果数智签订框架合作协议,计划系统性推进3000件馆藏文物的数字化采集与建档工作。从文物的形制特征到纹饰细节,从材质分析到病害记录,数字化工作将实现对文物信息的全方位留存,既为文物安全加上“数字保险锁”,更将为后续文物“线上活展”、数字文创开发奠定坚实基础——未来,观众足不出户就能通过云端“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欣赏吐鲁番文物的独特魅力,让丝路文明借助数字技术跨越时空、触达更多人。
此外,湖南还支持吐鲁番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契机,开展坎儿井文化调查研究,目前坎儿井数据已通过初审;其相关研究成果《基于深度学习与地理空间分析的坎儿井(古代地下灌溉系统)检测筛查框架研究》,凭借首次提出的“定向扇形缓冲法”(假阳性剔除率超90.20%),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遗产科学》,实现历史性突破。
展览搭台+交流互动
让文化认同扎根人心
文化是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湖南以“文化为桥、展览为媒”,通过设备捐赠、主题展览、跨区域合作,推动湘吐两地文化深度交融,让各族群众在文物对话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此前,吐鲁番博物馆因讲解设备老化,每逢旅游旺季便面临“游客听不清讲解”的问题。湖南省援疆指挥部得知后,定向捐赠讲解发射器、头戴麦、胸麦等专业设备。新设备投用后,讲解服务效率显著提升——从孩童到老人,都能清晰聆听交河故城的兴衰故事、坎儿井的智慧密码,让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真正“传得远、入人心”。
在重要节点打造特色主题展览,更成为湘吐文化交融的“关键载体”。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两地联合推出“恰是百年风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近百份历史文稿、珍贵图片及实物展品,系统梳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尤其聚焦党领导新疆各族群众修渠办学、团结奋斗的历程,让各族干部群众在“观展、听史、忆初心”中,进一步坚定政治信念。湖南还进一步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深化吐鲁番与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的合作,加大讲解员培训和特色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合作,助力文物旅游景区发展。
为迎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湖南推动吐鲁番博物馆、长沙市博物馆、乌鲁木齐市博物馆三方合作,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举办“唐风妙彩——长沙窑精品瓷器展”。125件唐代长沙窑精品瓷器集中亮相,既展现“釉下彩”工艺的精湛绝伦,又凸显长沙窑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贸易商品的历史地位,串联起湘吐两地千年前的丝路情缘,生动诠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交融互鉴的深厚底蕴。
湖南省博物馆牵头举办“聚宝之盆——新疆文物珍品展”,这是新疆珍贵文物首次大规模赴湘展出。158件(套)涵盖金属器、陶器、织物等品类的文物珍品,从自然环境变迁、生产方式演进、多元精神文明发展三个维度,娓娓讲述新疆与中原文化交融互鉴的千年历史,成为湘吐文化交流的“新标杆”。此外,湖南还协助汇编《第六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近百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吐鲁番学研究搭建起权威学术平台,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互鉴。
湖南积极协调主流媒体力量,放大吐鲁番文保工作的社会影响力——邀请湖南卫视《平民英雄》节目组前往吐鲁番博物馆、交河故城开展专题报道。节目组通过镜头记录博物馆文物保护的细节、交河故城巡查的日常,生动呈现当地文保工作者扎根一线、守护遗产的坚守故事。专题报道播出后,不仅让更多观众了解到吐鲁番文物保护的进展与成效,更让“守护丝路文脉”的理念深入人心,激发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与支持。
培训赋能+挂职交流
培育“带不走”的文保队伍
人才是文物事业长远发展的“核心引擎”。湖南坚持“授人以渔”理念,通过专题培训、挂职交流,为吐鲁番培育“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的文物保护专业队伍,让文脉传承的“火种”在当地扎根生长。
围绕文物保护实际需求,湖南将吐鲁番文博系统从业人员统筹纳入文物保护利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先后举办5期专题培训,已培训从业人员近百人次,基本实现全覆盖。培训采用“理论教学+现场观摩”的务实模式: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围绕考古专业知识、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文物修复技术等核心领域倾囊相授;同时,组织学员赴湖南重点博物馆、考古遗址交流学习,让学员在实践中消化理论、提升技能,将湖南先进经验与吐鲁番本地实际紧密结合。
湘吐两地建立文博系统干部双向交流机制,重点推动吐鲁番文博干部赴湘挂职学习。目前,已有3名吐鲁番文博干部前往湖南省文物局等单位挂职,深入参与文物保护项目管理、展览策划、藏品研究等工作。挂职干部通过“沉浸式”学习,将湖南在文物保护、场馆运营、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转化为推动本地工作的具体举措,实现“派出一人、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良好效果,进一步深化了两地文博领域的合作共赢。
“十四五”以来,从博物馆的基建蓝图到壁画的数字档案,从跨域展览的文物对话到扎根当地的人才成长,湖南援疆文物工作每一步都扎实有力、硕果累累。未来,湖南将继续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口援疆决策部署,持续深化与吐鲁番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合作,让湘吐文化交融之花绽放更绚丽光彩,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多力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