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与古树共生
探访北京三大文化地标中的“活遗产”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张硕

深秋的北京,层林尽染间藏着无数跨越时光的“活文物”。作为首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中北京的三处核心地标,天坛、大觉寺、真觉寺内矗立着与建筑共荣共生的古树——620年的九龙柏盘绕如蟠龙,1000年的银杏王撑起金色穹顶,600年的双银杏守护着金刚宝座。这些古树不仅是自然界的长寿者,更是文物建筑的“灵魂伴侣”,在秋阳下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千年智慧,也成为市民游客触摸历史、享受生活的生动载体。

天坛・九龙柏:

“九龙柏”与祭天场所的“天人合一”

穿过天坛公园的丹陛桥,来到回音壁外西北侧,一株枝干奇特的古柏总能吸引游客驻足惊叹——它犹如九条蟠龙盘绕,凌空高踞,骁腾欲飞。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天坛“九龙柏”,树龄620年,树干粗到需多人合抱。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树干上沟壑纵横的纹理仿佛蟠龙的鳞片,在光影中更显灵动。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现有建筑多为明代遗存,建筑布局严格遵循“天圆地方”的礼制,堪称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巅峰之作。而九龙柏所在的区域,恰是天坛“坛之后树以松柏”传统的典型代表——园内现存3500余株古树,其中树龄超过300年的就有千余株,松柏占比超80%。这些古树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养护下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在古树与古建的共生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构成了“古建环抱绿树,绿树映衬古建”的独特景观。

在九龙柏周围,一圈低矮的围栏划定了保护范围,游客们自觉绕行,在它周围找寻合适的角度合影。不远处,几位身着汉服的姑娘正在拍摄短视频,九龙柏与回音壁同框,苍劲的古树与恢宏的建筑相得益彰,姑娘们青春的面庞、灿烂的微笑,构成了最亮丽的风景。

大觉寺・千年银杏:

辽代古刹里的“金色诗篇”

从市区驱车向西,沿西山山脉蜿蜒而行,一座青砖灰瓦的古寺掩映在山林间——这便是始建于辽代的大觉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大觉寺,坊间有一说法,叫作“一春一秋两棵树”,春天去赏白玉兰,秋天去看“银杏王”。无量寿佛殿前的这株银杏树,高约20米,树围8.8米,冠幅18米,树龄千余年,与大觉寺的建寺历史几乎同步,见证着古老寺院的历史变迁。

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大觉寺会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节:千年银杏进入最佳观赏期,满树金黄的叶片如同金色的大伞,大批游客在银杏树下打卡留影,感受“满树尽带黄金甲”的诗意。

据了解,大觉寺内古树名木共有110棵,其中一级古树44棵,二级古树66棵,以松柏居多,不乏北京地区稀有的珍贵品种,如七叶树、楸树等。“为了保护这些古树,我们可是下了不少工夫。”工作人员孙熹向记者介绍,大觉寺依山而建,地势西高东低落差较大,一部分古树生长在斜坡上,扎根在岩石中,土壤肥力不足。为了保护这些古树,除了采取水肥管理、有害生物防治等养护措施外,他们还会对古树健康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完善古树档案,并定期请专家“现场会诊”,为古树健康“把脉”。

孙熹告诉记者,大觉寺的古树保护始终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保护古树就像伺候八九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细节很重要,尽量保持古树的自然生长状态。同时,我们还把古树保护融入科普教育,不定期组织社教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古树的生长习性、大觉寺的历史,培养他们的保护意识。”如今,这株千年银杏不仅是大觉寺的“镇寺之宝”,更成为北京秋季的文化符号,每年吸引十余万游客前来,在赏秋中感受文物与古树的共生之美。

真觉寺・双银杏:

明代古塔旁的“守护使者”

位于海淀区的真觉寺(又称五塔寺),因寺内的金刚宝座塔而闻名。这座建成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的古塔,造型仿古印度佛陀迦耶大菩提大塔式,在建筑上却采用了明朝初年始用于宫殿、寺庙的砖石拱券结构建筑技术,塔身装饰中也使用了大量中式建筑的屋面、瓦当、勾头滴水等,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和雕刻艺术的重要实物,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在金刚宝座塔南侧,两株树龄约600年的古银杏,如两位守护使者,与古塔并肩矗立了6个世纪。

这两株银杏一东一西,高约18米,树围均在5米左右,枝叶繁茂。每到深秋,古老的砖石与金黄的叶片,形成“古塔映银杏”的独特景观。树下的古树保护指示牌告诉我们,这两株银杏与金刚宝座塔同期栽种,见证了真觉寺从明代的皇家寺院到如今的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变迁。西侧这一棵古树因年代久远等因素导致空腐率已有50%,现正采取多种方式救治。“历史上真觉寺曾多次被毁,这两株银杏却依然顽强地活着,真是历史的‘活见证’!”一位老者读完指示牌后感慨道。

10月的周末,真觉寺里格外热闹。在双银杏树下,一群小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写生,他们拿着画板,认真地描绘着古塔与银杏树的轮廓。一个小姑娘正忙着找寻金刚宝座南面券门上的神兽图案:“狮子、大象、神鲸……我找齐了!”几位摄影爱好者则架着相机,抓住光影变化时机,捕捉“古塔+银杏”的美丽瞬间,“这两株银杏特别有韵味,和古塔搭配在一起,拍出来的照片特别有历史感。”摄影爱好者张先生说。

一个研学团队的师生来到树下的长椅休息,领队老师告诉记者,他们经常在这里开展研学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真觉寺的历史,认识到文物与古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共同保护,才能让这份遗产传承下去。”如今,这两株古银杏不仅是真觉寺的“颜值担当”,更成为科普教育的“活教材”,每年有上万名中小学生来这里写生、学习,在与文物、古树的接触中,种下保护的种子。

北京这三处文化地标中的古树,与古建共生共存,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文化的记忆,也融入了市民游客的日常生活。“文物+古树”的协同保护模式,不仅让千年遗产焕发新生,更让市民游客在亲近自然、触摸历史中,增强了文化自信与保护意识。正如一位游客在天坛九龙柏前所说:“这些古建和古树是北京的根儿,保护好它们,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乡愁。”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1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