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博物院藏明清寿瓷赏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雷晶 徐咏怡 郭月琼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又是一年重阳佳节。重阳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起源于秋季庆贺丰收、登高祓禊、敬老祈寿的习俗。早在汉代《西京杂记》中就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的记载。

重阳节是寿文化的一个缩影。中国的寿文化内涵丰富又与生活紧密相连,可谓处处见“寿”。福建博物院珍藏明清瓷器众多,其中不乏能够反映寿文化的精品。值此重阳佳节到来之际,特选取数件馆藏精品明清瓷器进行赏析,共飨“寿”宴。

延年益寿

说到“寿”,我们一般会想到“寿命”“长寿”及“祝寿”等词,这体现了中国人对恒久生命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长寿的象征极多,从对长寿生灵如龟、松、柏的喜爱,到对寿神、寿星的崇拜,以至对“寿”字的艺术化表达,无不反映出健康长寿对人们的吸引力。

明景德镇窑万历青花龙纹寿字坛(图1)

高53.5厘米,口径26.5厘米,底径29厘米,腹围141.3厘米。直口微撇,短颈丰肩,斜腹下收,平底微凹。肩部绘缠枝灵芝,腹部绘两条奔腾相逐的五爪游龙,二龙之间草书一飘带状的“寿”字,周围点缀十字流云,近底部饰海浪山石。底饰青花双圈,内署“大明万历年制”款,字体遒劲,是典型的万历官窑款识。

“寿”字是一笔而成的草书“一笔寿”,笔势刚柔相济,自肩部始,至底部止,连绵不断,寓意寿数长久、命运顺遂。“寿”字分隔龙纹的同时,也为灵动丰富的画面增添庄重之感。该坛器型硕大,青花发色浓艳,纹饰突出,不失为一件明代万历官窑珍品。

清景德镇窑青花百寿罐(图2)

高18.8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10厘米,腹围55厘米。小口丰肩,长鼓腹,平底,卧足内凹,肩部围绕水波纹与如意云纹饰带,外壁满饰百寿纹,及底处为缠枝莲纹。

明清时期,瓷器装饰强调以纹载意,寿字纹、百寿纹十分流行,宫廷取意“万寿无疆”,而民间则视为“长命百岁”。此罐形态圆润,寿字字形各异,排列疏密得当,古朴典雅,是一件典型的祝寿瓷。

清景德镇窑粉彩描金百蝶纹赏瓶(图3)

高39.4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13厘米,腹围74.5厘米。小圆口,唇外折,长束颈,圆鼓腹,圈足。瓶颈、瓶身满绘粉彩描金百蝶,在口、肩、足处以如意纹、缠枝花卉纹、变体几何纹饰带作为分栏。胎厚重,足跟露胎。

百蝶纹布满颈腹部,排布疏密有致,色彩浓艳明快。《尔雅》曰:“八十为耋”,“百蝶”即“百耋”,寓意寿至耄耋。百蝶图呈现出热闹繁缛、充满生机的装饰风格,反映了瓷不厌满、追求华丽铺陈的审美趣味,故清晚期统治者喜爱至深,瓷器及宫廷服饰上都可见百蝶纹样。

福寿双全

“福”是综合性的世间幸福,《尚书·洪范》把“寿”列为“五福”之首,可见人们不仅希望生命足够长久,更期待生命承载的事物皆顺遂如意,福寿合一才是完满的人生。因此,古人祝寿时往往“福”“寿”相连,用蝙蝠、佛手等来象征“福”,与象征“寿”的图像结合,寓意“福寿双全”。

明景德镇窑嘉靖青花仙鹤纹葫芦瓶(图4)

高47.5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17.8厘米,腹围78.5厘米。上为小圆口,颈短而直,饰蕉叶纹;束腰,腹呈球状,上小下丰。瓶腹绘有十字云纹与海水江崖,圆形开光内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间饰灵芝、仙鹤、寿桃。近底饰莲瓣纹。圈足,足底露胎,外底正中署“大明嘉靖年制”款。

因嘉靖皇帝崇信道教,葫芦瓶作为道教题材的典型器物颇受喜爱。灵芝、仙鹤、寿桃均为仙寿祥瑞,结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福寿绵长之象。该器带嘉靖年款,且制作工艺精湛、寓意吉祥,不失为明代中期青花瓷器佳作。

清景德镇窑斗彩福海寿山盘(图5)

高3.2厘米,口径15.4厘米,底径9.7厘米。此盘呈敞口,盘壁微弧,圈足微敛。盘心圈内绘蝙蝠、海涛、桃树、山石,因“蝠”谐音“福”,构成“福海寿山”;外壁各饰四对蝙蝠、寿桃,构成“八福捧寿”。足底露胎,内有青花双圈,署“大清雍正年制”款。

“福山寿海”是祝颂长寿多福的常见吉语,八只蝙蝠本意味“八方来福”,与寿桃组合为“八福捧寿”,更显得福泽深厚,可见应为祝寿所制。该盘纹饰工整对称,色彩清新淡雅,是雍正斗彩瓷中兼具文化与工艺价值的代表。

清景德镇窑道光仿成化五彩福禄寿碗(图6)

高6.8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7厘米。保存完整,为一对。碗敞口,葵瓣形边,口沿描金,弧腹圈足,外壁以五彩绘寿桃、石榴、蝙蝠衔寿,碗内绘折枝葫芦。施青白釉,胎质轻薄,足跟露胎。底款“成化年制”,清代仿古之风盛行,仿制前朝名品成为官窑和高端民窑的常见做法。

石榴多籽,谐音“多子”,也是“五福”之一,与蝙蝠、寿桃组合即“多福、多寿、多子”,是为“三多”。葫芦谐音“福禄”,与寿桃、寿字纹组合则为“福禄寿”。该碗构图饱满,金彩辉煌,满溢祝颂之辞,体现了崇丽尚福的审美趣味。

天地仁寿

形寿有尽,而仁寿无极。古人对“寿”的解释不局限于肉身世俗之长久,更放眼于精神道德之不朽。“仁寿”出自《论语·雍也》之“仁者寿”,意为“有仁德而长寿”。这份“仁寿”不仅体现于修养慈良宽宏的心性带来长寿,更强调仁者之善言嘉行深孚众望,虽身逝而神存,被后世永久铭记与景仰。故而仁者之寿,是肉体与精神的双重丰盈,为世人所向往。

清景德镇窑斗彩暗纹八仙花卉纹碗(图7)

高5厘米,口径20.8厘米,底径10.5厘米。敞口,浅弧腹,圈足。碗内壁绘“暗八仙”纹一周,并有绶带及各色花枝。碗心绘寿桃、花卉及宝带纹。碗外壁通绘折枝花卉,足墙绘一圈如意。胎质轻薄,足跟露胎,底款“大清光绪年制”。此碗仿乾隆官窑经典品种,纹饰秀丽,工艺精致。

道教八仙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汉钟离、何仙姑、韩湘子、蓝采和、曹国舅,手中各持法器,分别是葫芦、宝剑、鱼鼓、扇子、荷花、横笛、花篮、阴阳板。通过法器象征八仙的纹样称为“暗八仙”,和寿桃组合即“八仙祝寿”。传说八仙原是凡人,因扶危济困、积德行善而得道成仙,过着长生不老、逍遥自在的生活。八仙因仁德而获仙寿,统一了“仁”的道德追求与“寿”的生命追求,深受民众喜爱,成为长盛不衰的吉祥典故。

明德化窑白釉妈祖坐像(图8)

高19.1厘米,底径长13.9厘米,底径宽5.9厘米。妈祖头戴方形平顶冠,身穿冕服,肩披帏,双手藏袖于胸前,正襟端坐,面容安和。其左右侧分立千里眼和顺风耳,形貌生动。胎质洁白,釉水莹润。德化窑以独特的白瓷产品闻名于世,其釉质莹厚,光泽柔和,被誉为“中国白”,该像是德化窑目前已知年代较早的白瓷妈祖坐像之一。

妈祖以其一生救死扶伤、护航拯溺的仁德善行,而被民众尊奉为海神。传说中她于九月初九重阳节羽化登仙,这一天也成为人们世代祭祀的日子。妈祖虽未享常人之高寿,但其生命因至仁至善而超越了肉体局限,化为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而存在,并将这份由至仁至善带来的福泽长久地赐福于人间,实现仁者“天地同寿”。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博物院)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61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