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物中的重阳温情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褚聪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名源于《易经》——“九”为阳数,农历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又因“九九”谐音“久久”,“九”的极数属性与长寿祈愿相联结,承载着对生命延续的美好向往。魏晋南北朝时期,节日经历快速文化整合与形态定型。唐宋两代,其文化地位显著提升,宫廷、民间欢度佳节,节日氛围空前浓厚。

传统重阳习俗活动丰富而富有诗意,既含对自然的敬畏,亦藏人文的温情。节日蕴含的长寿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1989年,我国将其定为“中国老人节”,使传统“养老祈寿”寓意与现代敬老、爱老、助老理念相融,使这一古老节日成为弘扬孝道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文化载体。2006年,重阳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深化了大众对其文化价值的认知。

重数节日中的生命诉求表达

中国先民凭借观象授时的智慧,将对生命最基本的两种渴望与自然物侯相联系,分别融汇于春秋两季的重数节日中,构建“春生秋续”的生命认知体系,形成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的文化对应。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玄鸟归来的物候被视作生命繁衍的祥瑞,祭祀高媒,求婚求子习俗流行。而秋天谷物丰收,秋尝奉祖,金蕊飘香,老人星显现,养老祈寿活动盛行。可以说,前者追求生命起初的诞生,后者则追求生命最后的延续。这种春秋对应,深刻体现古人对生命规律的认知与尊重,以及农耕文明“顺时应节”的生活智慧。

养老祈寿

古人对秋季与养老祈寿的关联认知,在典籍中早有记载。《礼记·月令》言仲秋之月,应“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这是国家层面教化社会的养老行为。唐代文献进一步强化秋季天文物候与养老长寿观念的联结,将星象观测与民俗深度绑定。据唐代张守节《正义》中所载,有一老人星,在极南之处,称之为南极,“为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常以秋分之曙见于丙,春分之夕见于丁”,明确其与君主及百姓寿命吉凶相关,《通典》中同样提及“(周制)秋分日,享寿星于南郊”,说明西周已有秋分祭寿星的礼制,且祭祀地点与老人星“极南”方位呼应。根据老人星运行更替规律,先民发现其每年仲秋之月于旦时运行于正南天,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古人社会活动时宜的节奏,在岁月的积淀中形成了养老活动相关民俗,如仲秋祭祀寿星,重阳祝寿等。

民俗文物中的长寿文化

《西京杂记》早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的记载,将茱萸、蓬饵、菊花酒与长寿诉求紧密结合。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阳节文化表达中尤为突出。基于古人对长寿的期盼,传说体系中逐渐形成广受祭拜的长寿之仙形象,且随寿庆习俗发展与祝寿礼仪完善,“寿仙”出现明确性别划分——西王母与麻姑象征女性长寿,南极仙翁与彭祖象征男性长寿,既契合传统社会性别认知,也让不同群体的长寿祈愿有精准寄托。

北京民俗博物馆藏清代缂丝朱地麻姑献寿图中堂挂轴(图1),是寿仙文化与传统工艺结合的典型载体,五尺整张,朱地,采用缂丝工艺,以通经断纬的方式织造而成。画面中共两个人物形象,均身着寿字纹、吉祥花卉纹的衣裳,同为中国传统民间神话传说故事的长寿之仙:女性为麻姑,男性为南极仙翁。麻姑手捧灵芝酒与仙桃,寿星一手持龙头拐杖,一手捧仙桃,旁立一只仙鹿。古人认为鹿“千年为苍鹿,又五百年为白鹿,又五百年为玄鹿”,又与“禄”同音,将鹿仙化,视为瑞兽,寓意吉祥长寿。挂轴画面细腻,细节丰富,色彩喜庆,吉祥如意,艺术表现主旨直指祝寿,为研究清代重阳节寿文化提供珍贵实物资料。寿仙的传说故事承载着古代人们对于长寿的美好愿望,蕴含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追求。

除寿仙题材画作外,与节日饮食、文人活动相关的文物,兼具实用功能与丰富文化价值,亦彰显着重阳节市井与雅致的民俗温情。

中国无论南北,普遍有节庆制糕习俗,用以丰富生活,重阳节则以食用重阳糕为特色。“糕”谐音“高”,与重阳登高传统有关,又取步步升高吉祥寓意。明《帝京景物略》中言,每年重阳节,“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部分地区故又将其命名为“女儿节”,体现家庭伦理中的温馨。制作重阳糕的模子多为木质,其材一般采用果木,如枣木、桃木、山楂木。北京民俗博物馆藏清代木雕福禄寿三星人物形糕饼模子(图2),整体呈长方形,主题纹样为民间传说的福禄寿三星,与重阳节节日氛围相契合,反映了民间祈求福禄寿俱全的朴素心愿。

登高赏秋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北宋人按“九月登高始于桓景”,取驱厄避灾之意,同时又隐喻高升、高寿。曹丕曰:“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佐证了重阳时节登高设宴的风俗。至明清,京城百姓尤爱登高,陶冶情趣,强身健体,《燕京岁时记》记载了这一盛况:“(京师)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从地点到活动,尽显节日的民间影响力。

对于文人而言,自不会辜负大好时光,雅集设宴、相属赋诗,俯瞰苍茫山野,寄情于山水之中,风雅至极。而砚台恰是这一雅集文化的重要载体。重阳登高雅集时,文人以砚研墨,砚台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文人情怀与节日氛围的寄托。北京民俗博物馆藏清代石雕三星高照福在眼前如意形砚(图3),中空可握,采用浅浮雕与线刻工艺,三星面部表情、衣纹褶皱以线刻勾勒,蝙蝠等以浅浮雕呈现,层次分明,砚面打磨光滑,边缘圆润,尽显文房器物雅致。整器砚足高耸,砚池小巧灵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喜借用节令的特殊时空氛围创作诗词歌赋,蕴含着个人独到的文化认知,体现高尚的文人情怀和志向抱负。他们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相结合,赋予重阳节更多的文化象征意义,包括赞赏秋景、望乡思乡、淡泊高雅、疏愁解忧等。其中,一些时令之下特定出现的物象也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如茱萸、菊花等。据统计,在先秦汉魏南北朝中有九日重阳诗25首,唐代节日诗中重阳诗最多,有360多首,排在第一位,留下了不少千古佳作。传唱最为经典的当属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以登高为背景抒思乡情。宋代重阳诗词在唐代基础上发展,更重情感细腻表达与意境营造。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赋予文字生命,流露出重阳时节的人文情思。

重阳节文化的当代传承

在重阳佳节,我们既能看到千年民俗的鲜活印记,也能感受到传统智慧与生命情怀的深度共鸣:中堂画中的寿仙形象,文房器具承载的文人雅趣,重阳糕模具镌刻的市井温情,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古人对长寿安康的美好祈愿、对秋日景致的欣赏之情,也传递着登高辞青、敬老尊贤的文化基因。从古代的“仲秋养衰老”到现代的“中国老人节”,重阳节的核心精神始终围绕“生命”与“温情”展开,长寿不只是岁月的延伸,更是对天地万物的敬畏;敬老也不单是美德的传承,更是对生命来路的回望。重阳岁岁至,文脉代代传。时光流转至现代,重阳节尊老爱老的传统,逐渐成为滋养社会的温暖底色,让代际之间多了份体谅,也让家庭关系更加融洽,为构建和谐社会筑牢了文化根基。

(作者单位:北京民俗博物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