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博物馆领域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数智技术已从简单的辅助展示手段演变为重塑文化体验的新质生产力,正在重新定义文物、观众与展览之间的联系。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拥有众多名人纪念馆、博物馆。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北京地区多家名人纪念馆,总结梳理数智技术在北京地区名人纪念馆中的应用现状,为数智技术赋能纪念馆和博物馆提供生动的实践借鉴。
北京地区名人纪念馆数智技术应用的现状
近年来,北京地区名人纪念馆在数智技术应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数智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展览展示、公共服务、文创开发和文物保护等方面。
展览展示方面。各单位结合自身特色,采用了多样化的数智技术呈现手段。一是互动体验类呈现。宋庆龄同志故居的“与宋奶奶合影”利用面部融合技术为观众提供与历史人物虚拟合影,增强了趣味性和参与感。梅兰芳纪念馆的“戏曲虚拟数字人互动体验”通过VR实时动捕技术实现跟随数字人老师学戏的教育功能;“梅兰芳书画艺术数字体验”则通过数字填色交互系统,为观众提供亲手为梅兰芳经典画作着色的体验。二是信息扩展类呈现。名人纪念馆均利用电子屏幕来拓展文献的展现。邵飘萍故居在展厅每单元设置了触摸屏,使观众自主探索更多相关信息。郭守敬纪念馆的天文图屏幕将复杂的天文知识以可视化方式呈现给观众。三是AI与数字艺术类技术应用。齐白石纪念馆以AI系统学习齐白石的笔法风格,绘制当代北京地标建筑,以视频形式展现于“我以我笔写京华”展览。徐悲鸿纪念馆利用AI技术将馆藏素描稿自动绘制成上色照片,在“始知真放在精微”专题展中展示了技术对艺术再创作的可能性。梅兰芳纪念馆利用AI技术将“傲骨梅香——梅兰芳的抗战岁月”专题展中的历史图片上色并形成动态视频,同时生成梅兰芳的声音朗读其语录,让观众沉浸感受八十年前梅兰芳的那份赤诚的爱国之心。四是3D建模与线上展厅。陈独秀故居利用3D建模技术重现北大红楼历史场景;宋庆龄同志故居通过3D建模与打印技术,将宋庆龄同志不同时期的居所微缩建筑展示于展陈中。梅兰芳纪念馆则推出了多个线上专题展,如“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等,打破了时空限制,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浏览经典展览内容。
公共服务方面。数智技术在纪念馆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观众体验。一是智能导览系统。宋庆龄同志故居、邵飘萍故居等都提供了扫码导览服务,观众通过手机可获得讲解服务。郭守敬纪念馆则提供了三种不同风格的语音导览,满足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参观偏好。《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齐白石纪念馆则借助企业力量,与科大讯飞、微软合作,为观众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务。二是互动游戏与体验。郭守敬纪念馆的“过闸小游戏”通过互动方式让观众了解古代水利工程的原理,增加了展览的教育功能和娱乐性。
文物保护及文创方面。拥有丰富文物藏品的名人纪念馆已开展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并以数智技术进行了文创产品开发。一是数字化保护。“数字档案”已成为刚需,齐白石纪念馆已完成馆藏文物的数字化保存工作,徐悲鸿纪念馆按年度有计划地推进全部藏品的数字化保存。二是数字藏品与线上传播。徐悲鸿纪念馆、齐白石纪念馆和梅兰芳纪念馆均已发行数字藏品,线上NFT发售与线下实体文创产品发行逐渐形成合力。齐白石纪念馆开发的“齐白石带您看北京”小程序,则率先将馆藏IP的数字化应用引入了更广阔的线下消费场景中。
数智技术应用的创新模式与问题
创新模式
基于调研,笔者发现,数智技术在以名人纪念馆为代表的文博场馆已形成四种创新应用模式。
一是体验式互动模式。通过体感交互、面部融合、AI绘画等技术,名人纪念馆在展陈中再现空间场景,促进身体互动参与,实现情感连接体验,打破了传统展览单向传递信息的局限,将观展从可视、可听向可感、可触发展,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二是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利用线上展厅、数字导览、NFT发售等方式,名人纪念馆提供个性化导览服务,成功打破了地域局限、空间局限,打破场馆围墙,使文化传播无处不在、随时可达。
三是内容与技术深度融合模式。通过AI复原历史场景、构建数字孪生建筑、设计闯关小游戏等方式,名人纪念馆显著提升了内容表现力与教育功能。
四是文创数字化模式。通过数字藏品、VR/AR植入等方式,名人纪念馆通过数字化形式吸引了年轻受众群体,拓展了文创产品的表现形式与商业价值,形成“线上数字消费+线下实体体验”的融合产业链。
存在的问题
数智技术应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专业人才支持,纪念馆在数智技术应用中普遍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
一是数智设备维护问题。部分场馆的电子设备已出现老化问题,有的感应装置“灵敏度一般”,有的设备暂时停用,直接影响体验效果。数智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需要持续投入以保持技术先进性。“重建设、轻维护”是很多引入了数智技术的单位的共同“痛点”。
二是技术适配性问题。部分项目技术虽很先进,但与展览主题契合度不足,或外置设备操作设计过于繁复,反而影响了参观体验。数智技术的应用需要与赋能内容和观众需求相匹配,这就需要数智技术、文博研究等人才甚至复合型人才保障,确保在运用技术增强表现力的同时,保持项目历史信息准确性和文化表达严肃性的基本要求。
三是经费保障问题。名人纪念馆的经费来源和运营方式存在差异,主要通过国家财政、公益性基金和科研项目获取数智技术项目开发经费,但多受政策要求限制,无法提供持续的后期资助。高科技设备需专业维护与定期更新,由此产生持续的运营成本,也给运营带来压力。
上述具体问题背后,则是认知不足、人才断层、资金保障薄弱、技术与内容融合不深等深层次问题。
推动数智技术赋能纪念馆的对策建议
为更好地推动数智技术在名人纪念馆应用推广,建议从深化认识、人才培育、统筹资金、完善标准四方面入手,科学规划和深度应用数智技术,助力名人纪念馆更好履行文化传承与精神涵养职能,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深化认识,夯实数智化应用发展根基。推动博物馆数智化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深入认识数智赋能博物馆的重要性,深刻理解数智技术对博物馆在展示、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革新与提升作用。将数智项目研发与落地纳入纪念馆年度重点工作议程,纳入文博单位年度考核。把握未来趋势,制定出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规划方案,将数智名人纪念馆建设纳入“十五五”发展规划,为数智化建设凝聚共识、提供智慧。
加强人才培育,健全文博数智技术应用持续发展机制。发展建设数智文博,人才是关键。建议各级文博管理部门牵头建立“数智化文博项目案例库”,分类收录成功案例,免费向各纪念馆开放,供参考复用。组织多形式的数智文博经验交流会,邀请成效显著的纪念馆分享经验,实现数智化建设上的共同进步。鼓励纪念馆等文博单位联合相关技术机构开展专题培训,聚焦VR展品还原、线上展厅搭建、数字文物建档等场景,确保策展、文保等岗位业务人员基础数智化操作培训全覆盖,引导和培育复合型人才,确保数智项目的策划研发和落地项目设备日常运维,建立完善数智化项目可持续发展机制。
拓宽筹资渠道,提供文博数智化建设的资金保障。优化财政资金保障,对国家级、省级重点名人纪念馆数智化项目予以省级财政专项倾斜,明确建设资金与维护资金配套比例,解决“重建设轻维护”问题。整合文博领域公益性基金、科研项目资金,对中小纪念馆数智化项目给予适当资金补贴,降低建设门槛。支持纳入试点名单的纪念馆积极开展文博创意开发工作,如开发名人IP数字藏品、冠名线上专题展厅,所得收益专项用于数智化维护,形成“运营反哺建设”的循环机制。拓展社会合作渠道,引导具备文化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科技、文旅企业参与合作,探索研发、运维成本与运营收益分配的合作模式,以“多元保障+机制创新”破解资金难题,构建可持续运营体系。
完善评价标准,推动技术与内容深度融合。文博管理部门可以联合行业协会等,制定统一数智技术应用标准,明确线上展厅技术参数、数字文物建档标准、互动展项安全阈值等,规范数智化建设,避免各馆“各自为战”导致的体验不一致。数智化项目在策划初期阶段应积极引入技术团队,在以纪念馆为主体的前提下共同设计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发挥技术与内容各自的优势,实现双方的互补与协同。同时要通过问卷调查、在线评论、社交媒体互动等多种渠道,建立观众反馈机制,主动了解观众感受,将观众的反馈和意见分析纳入策划环节,项目落地后定期分析数据,识别观众的偏好和痛点,及时调整内容和技术应用策略,持续优化技术应用与服务体验,努力实现数智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剧传承发展助力北京‘演艺之都’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3JCB016,作者单位:梅兰芳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