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铸文明聚江城 史鉴未来启新程
——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2025武汉大会综述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栖梧

日前,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2025武汉大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来自中日英等国约70位研究人员参加。本次大会由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中国分会和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考古博物馆)共同承办,主题聚焦古代金属冶炼、铸造和表面技术的发展,以及铸造业与文明进程之间关系等重要学术问题开展讨论。

本次会议共设置了三大主题27场口头发表和8项海报发表。围绕“青铜器制作技术与冶铸遗物研究”“材料成分、工艺复现与新技术应用”“实验方法与综合研究”三个主题,展示最新研究成果。

铸技辉映古今 文明融通中外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陈飞称,铸造技术是古代文明演进的核心驱动力,深刻塑造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本次大会在武汉召开,别具意义。荆楚大地,自古便是金属冶炼与铸造的重地。从郧阳李营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炉壁冶炼,到黄陂盘龙城遗址商代铸铜作坊的规模化生产;从大冶铜绿山古铜矿的千年开采、冶炼,到随州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等不朽杰作的精美铸造,这些遗迹与遗物,无不在向世人诉说着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与精湛技艺。今日之武汉,更是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融合,迸发出新的活力。

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会长藤丸詔八郎发来书面贺辞,由副会长内田纯子代为朗读。发言回顾了学会成立的初衷,及中日在铸造技术史研究方面的合作,并感谢中国同行对开展联合研究作出的贡献。藤丸詔八郎会长特别点赞称,武汉及周边地区拥有盘龙城遗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曾侯乙墓等,出土众多著名的青铜器,为会议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中国分会会长白云翔称,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作为一个国际性学术组织,其宗旨和目标是团结和联系亚洲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学者,促进不同地区的深入交流。学会自2007年创建以来,积极组织各国会员开展学术活动,取得丰硕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亚洲铸造技术史研究。中国学者不仅参与了学会创建,且在阐释铸造技术对中华古代文明的贡献及多姿多彩、美美与共的亚洲古代文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他表示,在当今世界步入智能时代的新形势下,学会将进一步搭建开放、共享、互鉴的高水平学术平台,共同描绘亚洲铸造技术史的宏伟画卷,携手为铸造技艺的保护、研究、传承与创新不懈努力。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表示,数十年来,几代考古工作者通过田野发掘、科技分析和综合研究,逐步廓清了湖北地区从青铜到铁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其研究成果为构建中国铸造技术史乃至亚洲铸造技术史提供了坚实支撑。下一步将以大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亚洲各国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关键学术问题的研究、积极探索考古成果的转化与利用,让古老的冶铸智慧焕发新的生机,服务于当代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

深研铸技脉络 广探青铜新知

本次汇报集中展现了学术界对宏观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实证研究的扎实进展:孔德铭介绍了安阳商代铸铜遗址,程小锋代胡刚汇报了武汉郭元咀商代铸铜遗址的最新发现,揭示出高度专业化与规模化的生产特点;王全玉团队通过对多个遗址陶范的岩相与成分分析,揭示其材料与技术的演变;川村佳男探讨了南北朝响铜技术的发展;丹羽崇史讨论了“复合生产”的变迁;张昌平则致力于重新界定青铜器连接技术并推动术语统一。与此同时,实证研究与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推动了多项研究的深化:岳占伟通过陶范与青铜器对比考察了商代铜罍的铸型分范方式;刘煜代张周瑜汇报了对二里头遗址完整生产链及其资源控制模式的新认识;曹诗媛、张吉分别对石鼓山与苏家垄青铜器展开科技分析,提出资源变化可作为断代依据;江旭东分析了曾侯乙墓青铜礼器的制作工艺;铃木舞运用无损技术研究了辽代马具工艺。此外,海报展示环节内容丰富多彩,涵盖陈璋壶、三星堆开孔现象、“苏州片”刻版术复原、吴大澂藏铸范年代及晚清克虏伯大炮等多元议题,充分展现了该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活力。

科技赋能研究 合作启迪新思

高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学术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同时学术传承与国际合作也成为显著亮点。在技术应用方面,廉海萍借助CAD建模与计算机模拟分析商代青铜鼎浇注系统演变,论证了浇口设置对成形质量的影响;邵艳萍团队通过复制实验明确了古代鎏金工艺中Ag-Hg扩散层的关键技术特征;内田纯子对安阳小屯母模进行辨识与3D扫描,丹羽崇史等对海外馆藏中国陶范开展CT扫描,共同深化了对古代陶范材料与工艺的认知;三宫千佳运用3D多边形数据分析唐代菩萨立像造型方法,石义秋与卫扬波分别对战国菱格纹剑与“水波纹”复合剑开展多技术分析;张亚旭介绍了三维技术在战国车马器修复中的应用;钱润玲等展示了铁质文物修复新技术,展现出文物保护与研究结合的多元面向。在学术传承方面,一批青年学者在前辈支持下积极开拓,喻明玥、秦小凡、刘书毓等分别对中国早期铜器、汉代钱范、夏商时期冶铸坩埚与炉具进行系统梳理;颜非、赵雨桐等对“牛津体系”与泥芯溯源方法展开讨论;韩茗在三船温尚教授指导下完成传统陶范铸造模拟实验,深化了对传统工艺的理解。此外,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也成果显著,如陈国科、谢炎与小田木治太郎、广川守、菊地大树等合作开展马家塬遗址金制品调查,充分彰显了考古学跨越国界的学术对话力量。

本次大会不仅注重学术交流,还安排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9月15日下午和16日上午,与会代表们参观了湖北考古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深切感受荆楚大地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辉煌的古代铸造成就,不仅丰富了大会的内涵,也更加坚定了大会致力于铸造技术史研究与传承的使命。

亚洲铸造技术史学会是一个国际性、跨学科的公益性学术组织,每年8月或9月举办一次年度大会交流会员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与思考,迄今在日本、韩国、中国等地已相继举办了18次大会,成为亚洲地区铸造技术史研究者之间交流学术、建立友谊、推动合作的优秀学术交流平台。

(作者单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044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