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芒
——青海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探索与实践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董富海

近年来,青海省准确把握和认真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构建独具青海特色的“保护—活化—融合—传承”全链条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体系,推动革命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健全工作机制,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保护管理机制,推动革命文物保护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全面提高革命文物保护质量和水平。

统筹联动聚合力。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牵头,文化旅游(文物)、退役军人事务、教育、党史、档案等部门密切协作的保护利用协同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壁垒,有效凝聚工作合力。

健全制度强保障。制定《关于加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实施意见》,出台《海北藏族自治州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管理条例》《玉树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条例》,编制《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规划(2018年—2025年)》《循化西路红军革命旧址保护规划》等,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提供法治保障和有力遵循。

创新机制破困局。2018年以来,积极争取各类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59个。创新工作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公益组织参与革命文物修缮保护、活化利用等工作。海西州创新“文物资源+商业运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青藏公路纪念馆综合体”,打造主题酒店、研学营地等融合业态;海北州设立“红色文化产业引导基金”,通过PPP模式吸引企业参与核武器基地旧址保护。

强化系统保护,让红色家底更加殷实

青海革命文物资源珍贵且脆弱,我们始终坚持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牢牢守护文物保护红线、底线和生命线,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统筹采取不同保护手段,系统保护各级各类革命文物,着力实现革命文物保护从“被动抢救”到“主动保护”。

全域普查“一张图”。借助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有利契机,首次将革命文物列为“专项单元”,组织马背队、摩托队、无人机协同作业,完成青海省155处革命文物资源田野调查,先后公布两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3处、可移动革命文物828件,形成全省革命文物资源“一张图、一张表、一个库”。原子城、红军沟等多处重点点位全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红线”,实现“多规合一”,落图落地。

抢救保护“一盘棋”。着力打造以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全面综合展示为主、22个文物点展示为辅的“两弹一星”精神展览展示群,保护利用工作入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大力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将青藏公路打造成为融合革命旧址、文化旅游发展、乡村振兴、高原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国家红色文化遗产,编制交通线路遗产保护与精神谱系传承发展专项规划《青藏公路红色文化保护发展规划》。

数字化建设“一张网”。“十四五”期间,实施各类文物保护项目208项。特别是开展热水墓群、丁都普巴遗址等5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青海都兰热水墓群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丁都普巴遗址新发掘成果证实6至8万年前就有人类在青藏高原生活。同时,稳步推进全省不可移动和馆藏革命文物数字化项目,提升资源统筹规划能力和整体保护信息化水平,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实现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双轮驱动”,助推文化强省建设。

创新活化路径,让红色故事深入人心

持续深挖革命文物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内核,讲好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和英雄故事,把党的故事讲深、讲实、讲透,用革命文物的生动教材教育人、启迪人、鼓舞人,让革命文物从“静态展陈”转向“动态育人”,真正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文化载体。

强化科技“赋能”。对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进行改陈升级,创新运用“5G+VR”技术打造沉浸式展陈,通过全息投影还原1964年首颗原子弹爆炸场景,配套开发“云上原子城”小程序,实现线上虚拟参观与线下研学贯通联动,“两弹一星”精神原子城纪念展荣获第十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优胜奖。海西州将军楼公园通过多种语言无缝切换的AI语音导览系统,将慕生忠将军修筑青藏公路的口述史转化为“现场感”,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

注重展览“焕新”。青海省博物馆推出的“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系统阐释了青海大地上孕育的“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等,深受观众喜爱、赢得一致好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推出的红色家风故事展——从221基地走出来的“两弹”功勋科学家专题展入选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助力教育“成型”。出台《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施意见》,革命文物成为青海省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实施“红色文化人才雁阵工程”,在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师范大学设立革命文物研究基地,与青海师范大学共建红色文化研究院,定向培养文物修复、数字建模、展陈设计等专业人才。推出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热爱祖国 勇于登攀——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里的革命文物‘大思政课’”和“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西路军红色故事系列思政课程”入选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精品项目。开展青海省大中小学生“走进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暑期研学活动,47所学校近4万名学生参与研学体验。

推动文艺“破圈”。创排红色题材舞剧《问道昆仑》,先后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天津滨海文化中心演出,得到业内专家高度认可;以在青海金银滩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真实故事为背景,创排的歌剧《青春铸剑221》获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以“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事迹改编的现代京剧《长空烈焰》获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积极打造剧场党课品牌,助力党员教育“落地开花”。通过“线下宣讲+舞台呈现”立体化格局,让新时代红色文艺更具活力,持续擦亮红色文化底色。

深化融合发展,让红色“流量”变“留量”

革命文物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又是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不可或缺的红色“家底”。积极推动革命文物与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融合发展,使其成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支点。

发展“红色+生态旅游”。整合青海省重点红色资源、自然景观,推出“两弹一星”红色旅游线路、红军长征主题旅游线路、走进“天路”感悟红色精神旅游线路等一批精品线路。金银滩草原入选全国第一批“红色草原”,“神秘原子城·大国铸剑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列入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梦幻海北’红色文化体验之旅”旅游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青海原子城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班玛红军沟等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有力助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

做强“红色+特色产业”。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相统一。班玛县红军沟所在的玛可河林场创新“红色培训+林下经济”模式,重楼、川贝母等汉藏药材种植面积达1.2万亩,打造“红军沟”品牌松茸饼干、沙棘原浆等。乌兰县莫河骆驼场立足邻近4A级景区茶卡盐湖地缘优势,探索“红色+绿色”协同发展模式,鼓励农牧民开办红色主题农家乐、参与驼毛手工艺品制作,开发“驼队干粮”“高原奶茶”特色产品,建立“企业+农户”产销链。海北州围绕工业遗产开展红色研学,仅2024年举(承)办各类培训班及红色研学活动达904期。

推动“红色+创意发展”。依托特色革命文物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创新推出既有文化味、又有设计感,兼具潮流设计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产品体系,推动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海北州打造的中国原子城文创中心,运用IP元素授权、第三方合作运营模式推出主题文创咖啡、文创雪糕等,开发模型、文具、书籍、生活用品等文创产品10类150余种,成为宣传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循化县红光村通过复原红色历史场景、开发沉浸式红色研学课程以及联动撒拉族刺绣技艺,设计推出“红星照耀”系列文创产品,让更多人通过“小文创”感受到红色文化蕴含的“大能量”。同时,连续举办四届青海省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育人功能,依托丰厚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增强文化自信。

站在新的起点上,青海将持续传承弘扬好红色文化,着力提升保护利用水平,加强研究阐释,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赋能青海红色文旅融合发展,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作者系青海省文物局局长)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143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