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红色基因的承载者,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场馆的发展和创新,应以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为核心,通过系统性挖掘与科学性保护,实现红色精神的代际传承。
守护红色资源,筑牢红色场馆根基
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是促进社会发展、助力经济振兴等方面不可或缺的精神议题。
据统计,我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2万余处,国有馆藏革命文物150万余件(套),全国革命纪念馆超过3000家。整体而言,红色资源具有分布范围广、遗存数量多、精神底蕴厚等优势,但相对其他历史文物资源而言,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整体起步较晚。妥善保护好红色资源,防止破坏和流失,是后人能够直观地了解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前提。
红色场馆是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收藏、保存和修复红色资源,为守住共和国底色提供了重要基础。一方面,红色场馆依托遗址、遗迹、人物故居而建,拥有丰富的物质藏品,并以此成为一段红色历史或人物精神的重要标识与象征,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具象化载体。这些真实的历史空间和实物藏品通过具象认知,使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记忆,而大部分红色场馆本身就是重要的红色资源。另一方面,红色场馆的红色文化内涵(如重大革命事件遗址承载的集体记忆)为社会教育提供内容源泉,是红色文化传播的物质基础。因此,守护红色资源的完整与真实是红色场馆的首要职责。
把握价值导向,守牢红色阵地
红色场馆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公众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传统的运营模式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近年来,伴随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红色场馆通过引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沉浸式体验等多元手段,增强公众的参观体验。同时,通过各种文化创意活动等吸引更多观众,提高场馆的影响力。
在娱乐化和商业化的浪潮中,如何平衡“流量经济”“体验升级”与内容严肃性、丰富性的统一,关键要秉持科技手段服务展陈内容、体验活动依托价值教育的工作思路。要避免红色旅游体验活动创新娱乐化有余而严肃性不足、科技形式掩盖红色教育内容的问题。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议题中,新事物与新挑战层出不穷,公众需求日益多样,红色场馆更要强化红色资源保护的思想意识,担当守住红色阵地、传承红色基因的社会职责。
坚持守正创新,推动红色场馆发展
红色场馆既要把守正作为发展的基础,又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手段,在守正与创新的动态平衡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唯有坚守“红色底色”这一根本原则,在守正的前提下以创新思维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才能实现红色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第一,聚焦内容本位,构建价值导向长效机制。一方面,聚焦红色资源的摸底与保护。抓细文物资源摸底工作,全面建成革命文物大数据库;抓实整体保护工作,实现红色资源保护的全面、持续、协调发展;补齐保护短板,制定和完善红色资源定期风险排查与日常养护管理制度,对火灾风险突出的重要文化资源实现消防设施建设全覆盖,筑牢安全底线。另一方面,深化系统研究,组建由党史专家、文物修复师、教育工作者构成的智库团队,加强“四史”相关实物、文献、档案、史料、口述史的抢救、征集与研究,加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实物、藏品的征集研究,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使其历史研究领域在保证权威性的前提下,起到引领方向的作用。
第二,把握创新尺度,探索科技与文化精准融合的传播路径。一方面,运用数字技术收集、整理零散分布的各类文化资源,搭建红色资源数据平台,为红色资源的检索、提取、传播和扩散提供支持,助推红色资源传承。针对损毁的红色资源,依托数字扫描技术、激光扫描仪等高精度数字化技术对红色资源进行数字采集和数字化留存,对损毁部分进行修复重塑、补足、模型制作、数字标本制作等,实现对其永久性数字化保护。另一方面,精准把握红色资源精神属性,设计多样化的教育产品。在重点标注的关键节点或观众互动等主题单元合理运用数字化媒介,注重文化内涵与受众体验感深度融合,确保技术服务于内容本质。完善社会教育创新机制,加强对教育产品开发全流程的规范管控,科学量化红色文化阐释深度、社会效益占比等考核体系。
第三,注重资源整合,构建红色文化生态共同体。突破红色场馆地域局限,联合学校、企业、社区等,使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让人们在接受红色文化洗礼、感受红色精神的同时,自觉地参与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助力红色文化生态共同体建设。首先,加强区域内红色场馆的协同合作。不同地区的红色场馆往往承载着不同阶段、不同主题的红色文化,但彼此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建立区域红色场馆联盟,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和场馆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其次,促进红色场馆与其他文化机构的深度融合。红色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历史、艺术等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红色场馆可与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机构开展合作,共同举办文化活动。通过跨领域的合作,丰富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吸引更多不同类型的受众关注红色文化。比如,邀请专家与图书馆合作开展红色文化主题读书分享会、与美术馆合作举办红色主题美术展览等。再次,推动红色场馆与学校、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对接。例如,与学校联合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与企业联合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与社区联合打造红色文化氛围等。
红色场馆的发展,本质是红色文化生命力的延续工程。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红色根脉是我们的历史责任。红色场馆应秉持坚定的文化自信、科学地传播智慧,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红色华章。
(作者单位:刘少奇同志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