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圆明大观——《圆明园四十景图》再现工程”项目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在京举办。经过众多专家学者一年多的努力,《圆明园四十景图》原版复刻珍品绢本彩绘作品及百宝嵌系列皇家小叶紫檀箱柜盒亮相,形象再现万园之园的“盛世图景”。
圆明园四十景是指园内独成格局的40处园林风景群,一个景就是一座“园中园”或园林建筑群。《四十景图》为绢本彩绘,各幅图分别附有汪由敦所书弘历《四十景题诗》,共计40对幅,每对幅为右图左诗,全图分为上下两册,配楠木插盖匣盛装。这套四十景彩绘图的完成前后历时11载有余,足见其成图之不易。
《四十景图》具有非常高的绘画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真实反映了圆明园当时的盛况,对于中国绘画和园林艺术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所绘建筑、泉石等景观均为写实风格,题诗意境深远,书法隽永飘逸,诗、书、画达到了统一,是我国成就较高的工笔彩画。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这套珍贵的彩绘图被掠走,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当天,在新华网媒体创意工场的灯光下,《圆明园四十景图》再现工程的阶段性成果静静陈列。它们不再是深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档案库中、仅供遥想的缥缈记忆,而是可触、可感、可细细品读的实物珍品。
极致匠心,复原皇家技艺精髓
这不仅仅是一次文物的复刻,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匠心接力。“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件能够传世的‘当代文物’。”项目负责人之一高培金的一句话,道出了整个工程的初心。为了这句承诺,团队踏上了一段长达17个月、跋涉9万公里的“寻真”之路。
复原,从一寸丝绢开始。国家级蚕丝织造非遗大师周康明带着几十人的团队,经历了十几次反复试验,才让失传的明清御用丝绢肌理与光泽得以重生,相似度高达98%。这不仅是材料的胜利,更是对古老技艺的深刻理解。
在荣宝斋一级裱画师张书刚看来,就连最不起眼的浆糊,都承载着文化的密码。他们寻来晚清贡品河套面粉,取西山井水,按古法调制。他动情地解释:“这浆糊的黏性、稳定性,决定了画作能否‘呼吸’,能否历经百年而不损。这不仅是对技艺的终极追求,更是对文化的敬畏。”
榫卯之间,嵌纳山河
与平面画卷相得益彰的是百宝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洪俊带来的小叶紫檀箱柜盒。选料之名贵已属罕见,而工艺之繁复更令人惊叹。上千颗青白玉、松石、玛瑙等珍贵材料,在中国传统京作木器榫卯结构的骨架上,被一点点镶嵌出盛世气象。
“我们经历了数十次的‘制作—推翻—再制作’。”周洪俊说,最终确定的九层十屉结构,寓意“九五之尊”“十全十美”,尽显传统工艺之精妙,完美呈现圆明园的皇家气韵与中华文化的吉祥哲学。
学术为骨,匠心为魂
这场宏大的文化实践,其背后是坚实的学术支撑。中国圆明园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早林介绍,学会于2024年4月发起“圆明大观——《圆明园四十景图》再现工程”项目,30多位来自历史、建筑、园林、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权威学者专家组成专家顾问团,从历史考据到建筑形制,从园林布局到文化内涵,系统梳理了《四十景图》中的信息,为每一笔色彩、每一处建筑形制、每一方园林布局保驾护航,为“圆明园学”的深化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研究载体。
《圆明园四十景图》原版复刻珍品及百宝嵌系列小叶紫檀箱柜盒作为阶段性成果现已呈现于世。周早林表示,未来中国圆明园学会将继续深化创作,完善精品文创体系,让凝结在百宝嵌、特制丝绢中的古老智慧,通过创意转化为大众能够欣赏、使用和喜爱的文化产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走进现代生活。
《四十景图》被掠至海外已160余载。今天,这场浩大而精细的匠心接力,让它的精神与文化在故土之上获得了崭新的生命。正如那特制的浆糊,黏合的不是画绢与命纸,而是民族的过去与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