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博物馆内观众排起长队,只为目睹“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中历经战火洗礼的珍贵遗存;在驻马店市博物馆里,家长带着孩子沉浸在“蔡国六百年环游记”的互动体验中,触摸古蔡国的历史脉动;在许昌市博物馆,知名学者易中天作为“数字文物全民守护行动”的传播官,与观众共赴一场博物馆的“好事”之旅……
从郑州到许昌,从商丘到周口,河南博物院分布在河南全省的六大分院:平顶山分院、许昌分院、郑州分院、商丘分院、周口分院、驻马店分院,已成为当地市民和游客文化打卡的热门目的地。热潮背后是河南博物院近年来探索实践的“总分院制”与“大馆带小馆”模式的带动。它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破资源壁垒,激活地市文博一池春水,书写河南文博在文化惠民与效益倍增的新篇章。
展览活水入渠: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
“没想到在许昌就能看到这么多省院的精品文物,以前可能要专门跑一趟郑州。”在许昌市博物馆参观“太平·如意——河南博物院藏明清珍宝展”的市民王先生感慨道。他的感受,道出了许多地市观众的心声。过去,地市级博物馆受限于藏品数量、策展能力,展览更新慢、重磅展览少,难以持续吸引观众。而对于拥有24.9万余件(套)文物的河南博物院来说,如何让这些深藏库房的珍宝惠及更多民众?“大馆带小馆”模式给出了答案。
河南博物院以“精准帮扶、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为原则,构建起覆盖平顶山、许昌、郑州、商丘、周口、驻马店的六家分院网络。总院的精品展览如活水般流向各分院。
今年国庆期间,由总院输送或联合策划展出的重点展览超过10个。商丘博物馆“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图片展”、周口市博物馆“碧血初心筑丰碑——抗战名将彭雪枫纪念展”等,均是“总院送展”模式的成果,让地方观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的文化盛宴。今年7月底“蔡国六百年——蔡国历史文化专题展”在驻马店市博物馆开展。“这不仅是一场文物盛宴的启幕,更是一次穿越三千年历史的对话。”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如此评价。这场联合国内17家文博单位、汇集190余件(套)文物的大型展览,首次系统梳理蔡国历史,填补了研究展示空白。该展正是“大馆”专业能力与“小馆”地域特色深度融合的典范。
文创破壁出圈:
从“高冷文物”到“潮流IP”
如果说送展是“输血”,那么帮助各分院培育“造血”能力,则是“大馆带小馆”更深层次的意义。这一点,在文创开发和社教活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郑州博物馆的“灼蓁咖啡”自助机前,年轻人手捧印有文物纹样的咖啡杯拍照打卡;在周口市博物馆,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与文物扎染冰箱贴创作;在商丘博物馆,集章打卡、汉服体验、剧本游等活动让古老的商文化变得可亲可感……各分院一改过去“静态陈列”的旧貌,变得生机勃勃。“我们以‘豫来遇潮’核心品牌为牵引,为各分院量身定制子品牌,实现‘一院一品’。”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介绍。周口分院聚焦家风文化打造“豫来遇潮·弘周礼”,商丘分院深挖豫商文化推出“豫来遇潮·豫商有礼”,许昌分院则围绕三国文化IP大做文章。今年在许昌分院举办的第九届河南省博物馆文创大赛,吸引了全国125所高校、34家企业逾两千人参赛,征集作品1625组,赛后举办的《三国群英绘》优秀作品展线上点击量超260万次,成功助力许昌三国文化“破圈”。
数据显示,通过铺设河南博物院爆款产品、自助售卖机等,各分院文创和咖啡销售表现亮眼,月均销售额稳定增长。文创正成为各地分院新的增长点和文化传播的靓丽名片。
体验跨界融合:
从“走马观花”到“沉浸其中”
在周口市博物馆,与科技公司合作打造的“VISION WALK行浸式剧场”,让观众可以走进“永远的盛唐”等虚拟世界,体验娱乐、教育与科技的融合。这是河南博物院推动各分院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河南博物院推出“虚拟公社”数字项目,以“妇好鸮尊”为原型设计虚拟人物,科普各分院的特色文物。同时,总院还将“甲骨文今日宜”小程序等轻量化数字产品的开发经验输出给各分院,为其提供可复制的数字文创开发方案,助力各分院突破传统传播局限。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基。“大馆带小馆”模式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三年来,累计为六家分院培训考古、修复、策展、社教等各类人员305人次,120人成长为业务骨干。文物修复累计完成143件,较帮扶前各分院年均修复量增长4倍。郑州、平顶山分院已具备独立策划省级专题展览的能力。
馆校合作是另一大亮点。周口分院与当地5所高校签订战略协议,构建“高校人才+博物馆资源”双向赋能机制;许昌分院也与多所高校建立了稳定的馆校合作关系。这种深度融合,为区域文博事业和文创产业发展筑牢了人才根基。
效益叠加倍增:
从“文化盆景”到“惠民风景”
河南博物院的总分院制探索,始于2018年挂牌的平顶山分院。如今,六家分院星罗棋布,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
数据显示,“大馆带小馆”模式实施以来,六家分院联合展览累计展出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150余件、分院馆藏文物300余件,展览数量增长2.3倍,文物展出率提升35%。文化惠民活动累计覆盖人群280余万人次,其中来自县域和农村的观众占比从23%大幅提升至58%。线上展览及数字资源点击量超300万次,真正实现了从“城市覆盖”到“全域共享”。
文化活力正转化为文旅消费动力。平顶山汝瓷文创、周口文化文创销售额显著增长;特色展览期间,商丘、郑州等城市博物馆周边的餐饮、住宿消费同比提升近两成;驻马店的“嫘祖文化展”带动相关景区游客量增长35%。
“大馆带小馆”的实践,被视作文博领域从单纯“资源下沉”向更高维度“精准施策”转变的一个标志。通过大馆“专业优势”与小馆“地方优势”的深度融合,那些曾经分散、沉寂的地市博物馆得以焕发新生,让珍贵的文化遗产从束之高阁的“文化盆景”,变成了全民共享的“惠民风景”,实现了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大丰收。
如今,六大分院门前涌动的人潮,正是这份“文博答卷”最温暖的回应。展望前路,这颗“大馆带小馆”的种子,正将文明的活水引入更广阔的天地。未来,随着更多伙伴的加入,中原文化的参天古木,必将催发更多文化惠民的新芽,让厚重的历史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