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类纪念馆是观众学习红色知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广大青少年了解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第二课堂”。青少年群体是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对象。如何打造一个青少年看得懂、喜欢看的红色展览?如何挖掘纪念馆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与青少年群体建立连接?这是纪念馆策划展览和研学活动时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经过数年的酝酿与策划,在2024年推出首个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革命文物主题展“雷靐(bìng)䨻(bèng)——地雷的神奇故事”。同时,围绕展览多维立体开展研学实践,有效整合各类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平台载体,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引导青少年更好地认识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本文将围绕“展览内核打造”“研学活动设计”“渠道资源整合”三大核心维度,系统分享此次展览的理念与实践经验。
展览内核打造:
以青少年的视角构建全新展览模式
红色题材的展览通常围绕革命文物展开,这一类文物相较于历史类、自然科普类、艺术类展览的展品,天然不容易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本次展览的主体文物是各式各样的地雷,主要内容聚焦于地雷战和地雷英雄故事。如何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易于青少年理解的表达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少年的观展兴趣,是展览主要的难点。为此,策展团队充分考虑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把握青少年的兴趣点,在确保知识性的前提下,采用青少年视角构建展览。
通过手绘画的形式诠释文物及背后的故事。为拉近红色故事、革命文物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在展览策划过程中,采取手绘画的形式讲述革命故事,打造一个耳目一新的革命文物主题展。基于青少年认知和喜好,我们塑造了两个卡通IP形象:一个是会做地雷的八路军小战士——“小军军”,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颇受欢迎的“小军军”为基础作形象延伸。另一个是拟人化的地雷形象——“靐䨻”,我们从核心文物地雷入手,选取了一个较为常见的圆球形铁雷(又称“铁西瓜”)为原型,融入动漫化的设计,赋予其生动的灵魂。整个展览以两个活泼可爱的形象为叙事载体,通过专属IP形象、卡通手绘、图文漫画和分镜漫画相结合的方式,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精神符号,以多元形式激发观展兴趣,引领孩子们探秘地雷的神奇故事。
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模式串联展览脉络。在语言风格上,展览打破传统“教科书式”的叙述方式,以故事化的叙事风格贯穿整个展览。展览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地雷诞生记”,介绍地雷结构、制作和种类;第二部分“地雷震天响”,介绍地雷战的战术和经典战例;第三部分“地雷英雄谱”,选取了5位代表性的英雄人物,讲述他们创造性地发明、活用地雷,英勇抗战的生动故事。每个章节通过“小军军”和“靐䨻”的对话引入主题,通过浅显易懂、活泼有趣的语言,穿插运用问答、对话、喊话Slogan、表情包等青少年喜爱的表达方式,将“地雷是怎么做成的”“地雷有哪些种类”“地雷战涌现了哪些英雄人物”等知识点糅入展览中,更通畅地传递给孩子们。
通过互动式设计营造沉浸观展空间。形式设计可以帮助陈展主题得到更好的诠释,成为连接展览内容和观众的桥梁。为契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展览综合运用手绘画、革命歌曲、地雷战电影、动漫视频、步入式体验场景等多媒体陈展手段,营造沉浸式的观展空间。在展厅入口运用地雷卡通形象造型打造立体大门,强化仪式感,让孩子们仿佛走进了神奇的地雷世界。在版面设计上,提取地雷文物元素符号融入设计,同时充分遵循青少年的认知特性,以鲜活醒目的字体、色彩,多样化的展板造型结合直观生动的手绘画,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综合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需求设计可以触摸、移动、翻转的互动展项,增强观展趣味性。根据内容搭建互动场景,如“诡雷”互动场景,在展厅中设计成一处充满生活气息的民房,在门后、灶台等处隐藏设计“诡雷”,供观众进入搜寻,增强体验感。此外,展厅还设置了“地雷拼图”“排雷大作战”等互动游戏,激发孩子们在展览中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动性。
研学活动设计:
以趣味化思路设计多彩研学活动
纪念馆研学将知识汲取和体验体悟有机结合,是对陈展内容深度和广度的有效拓展手段。围绕此次革命文物主题展,我们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开发教育衍生产品,实现“展教结合”,让展览成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
紧密贴合展览主题,多维度开展研学活动。围绕展览主题,推出了“勇闯地雷阵”“小军军科学课堂”“靐䨻艺术作坊”“探寻地雷的神奇故事”“集章打卡”等丰富多样的社教活动,囊括地雷知识、科普实验、手工制作、户外游戏等多方面内容,将特色研学课程送进南昌十中少年班、南昌市特殊学校等30余所中小学校;把握特殊时间节点,如在9月1日开展“地雷的神奇故事”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为孩子们讲述抗战中的地雷英雄故事;发起“我心中的靐䨻”卡通形象征集活动,让孩子们参观展览后,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地雷形象;在展览期间,招募了一批8至12岁的“小小志愿者”,组成“雷靐䨻”少年团,经过纪念馆专业的讲解员培训、考核后上岗,在暑期为观众提供定时讲解服务,讲述孩子们对地雷的独特见解。
丰富知识传播载体,开发教育衍生产品。为配合教育活动,展览配套推出研学手册、教学教具,如以“靐䨻”形象为元素的手绘石膏娃娃、手工课程材料包等文创产品,同时可供研学课程使用,实现展览文化信息的外延和扩展,满足孩子们“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同时,推出原创青少年绘本《地雷的神奇故事》,打破传播场景的局限,让孩子们随时翻阅,实现知识的长期渗透。
渠道资源整合:
以多元化形式拓宽传播辐射面
为了突破展馆物理空间的局限,让更多青少年能便捷地参观展览、体验特色活动、学习红色知识,纪念馆整合线上与线下传播渠道,将红色文化广泛传递给更多受众,最大化地发挥教育职能,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通过拓宽传播场域延伸红色文化的触达边界。依托此次革命文物展,构建“馆校合作”模式,与南昌相关中小学开展深度合作与共建,将展览和手绘书送进校园,充分履行纪念馆的教育职能。同时,在今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将展览推出到上海奉贤区博物馆、广昌县博物馆等基层博物馆进行巡展,让红色文化更贴近大众。
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效率。配合展览推出线上数字展厅,将展览从线下搬到线上,打破展示场景局限;制作“石雷是怎么诞生的”“地雷种类知多少”等动漫视频,制作“雷靐䨻”少年团自主创作的“小小一颗雷 志愿者来说”科普小栏目,通过纪念馆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传播,将系统性的知识拆解成“短、小、精”的碎片化知识,实现知识的多场景、高频次的“隐形”渗透,提升信息的接收效率。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以青少年视角打造革命文物展,创新展览IP,活化本馆红色资源和优势,让展览、教育、文创互通互融,不断探索多元融合、展教结合的新思路,不仅拉近了纪念馆与青少年的距离,更让红色文化与青少年实现心灵共振,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