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地处鲁西南,汉代属任城国、东平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之一。由于当地丰富的石材资源与厚葬风气的盛行,济宁留存了大量汉画像石,内容涉及广泛,堪称“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龙作为汉代最具代表性的祥瑞神兽之一,在济宁汉画像石中出现频率极高。因此,对济宁汉画像石龙形象进行解析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龙文化精神,推动汉文化在当代的转译与传承。
济宁汉画像石龙形象的艺术基因解析
造型特征:“刚柔并济”的视觉张力
从整体形态来看,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龙形象多为“蛇身兽首”,头部硕大,嘴部张开,眼睛呈圆形或椭圆形,神态凶猛;身体线条粗壮,弯曲幅度较小,鳞片以简单的弧线或斜线刻画,如济宁嘉祥武氏祠“西王母神仙图”中的龙,身体呈“S”形弯曲,四肢粗壮有力,爪为三趾,整体给人以威严庄重之感。到了东汉中晚期,龙形象逐渐变得灵动流畅,头部比例缩小,嘴部闭合或微张,神态趋于温和;身体线条变得纤细修长,弯曲幅度增大,多采用“网格纹”“斜线纹”等手法,部分龙形象还添加了羽翼,形成“应龙”造型。
纹饰符号:“寓意象征”的文化表达
济宁汉画像石中的龙形象,最具代表性的纹饰符号包括云气纹、宝珠纹、火焰纹等。云气纹是与龙形象搭配最频繁的纹饰,多以流畅的曲线环绕龙身,或作为龙的“载体”呈现,体现了汉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宝珠纹多位于龙首前方,呈圆形或椭圆形,部分宝珠纹内刻有“圆点纹”“弧线纹”。火焰纹则多装饰在龙身两侧或龙尾,以“三角形”“折线形”构成。
构图逻辑:“主次分明”的空间秩序
从构图类型来看,主要可分为“主体式构图”“组合式构图”两种。主体式构图以龙为唯一或核心主体,占据画面的大部分空间,其他元素仅作为点缀,这种构图方式突出了龙的“独尊地位”,多应用于墓室顶部、祠堂横梁等重要位置,象征着“龙护佑墓室”的功能。组合式构图则将龙与其他元素结合,形成完整的叙事场景,如济宁武氏祠“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中的龙形象,龙作为“祥瑞神兽”位于画面左侧,仅占据画面的四分之一空间,但通过“头部朝向人物”的设计,既丰富了画面内容,又传递了“祥瑞伴随圣贤”的文化寓意。
创新载体,如何让艺术基因融入当代生活
济宁汉画像石龙形象这一核心艺术基因的当代转化,需依托多元化的载体——从文创产品到数字内容,从公共艺术到服饰设计,让龙形象艺术基因从静态欣赏变为动态使用,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文创设计:从“纪念品”到“实用美学载体”
“造型基因+实用功能”转化。可针对龙的“蛇身曲线”造型,设计“汉代龙纹曲线茶具”,茶壶的壶身采用蛇身的蜿蜒弧度,壶嘴模拟龙首形态,茶杯外壁以浅浮雕复刻汉代龙纹的简练线条,既保留龙形象的视觉辨识度,又符合日常使用的握持手感;可开发“龙纹模块化收纳盒”,以龙的“分段式身体”为灵感,设计可拼接的收纳模块,每个模块表面印有不同时期的济宁龙纹,用户可根据需求拼接成不同长度的收纳盒,实现审美与实用的统一。
“文化基因+情感需求”转化。可围绕龙的“祥瑞文化”,设计“汉代龙纹祈福系列”文创,如龙纹祈福手绳,以红绳为基底,搭配银质龙首吊坠,吊坠背面刻有汉代“平安”字样(参照汉代简牍文字),满足当代人祈福保平安的情感需求;推出相关主题笔记本,内页页眉以云纹和龙纹的简练线条为装饰,让用户在使用笔记本时,既能感受龙形象的审美,又能了解龙文化内涵。
数字内容:从“文物影像”到“互动性文化产品”
短视频内容。可制作“一分钟看懂汉代龙”系列短视频,以济宁汉画像石龙形象为核心,用动画形式演绎龙的造型演变,搭配通俗讲解;可拍摄“汉代龙纹的当代重生”纪录片,跟踪记录龙形象艺术基因在文创、服饰、公共艺术中的转化过程,采访设计师、考古专家等,讲述“传统基因如何适配当代审美”,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传播,吸引年轻受众。
数字互动产品。可开发“汉代龙纹数字涂色”小程序,用户可选择不同济宁汉画像石龙纹的线稿,用手机进行涂色,小程序设计“汉代传统色系”供选择,涂色完成后可生成“汉代龙纹电子海报”,分享至社交平台;可设计“虚拟汉代龙形象”,基于济宁汉画像石龙纹的造型基因,用3D建模技术制作可交互的虚拟龙并化身“文化导游”,讲解济宁汉画像石的历史背景。
公共艺术:从“博物馆内”到“城市空间符号”
城市雕塑。可在济宁市区的汉文化主题公园或博物馆附近,打造“汉代腾龙”大型雕塑,以武氏祠带翼龙为原型,采用不锈钢材质,保留龙的“蛇身兽首”造型,同时将龙的羽翼设计为可随风摆动的结构,让雕塑在静态中兼具动态美感;雕塑底座刻有济宁汉画像石龙纹的拓片复刻及文字解读,介绍龙形象的历史背景,打造城市的汉文化地标。
公共设施。可在济宁的公交站台、地铁站、公园座椅等公共设施中,融入龙形象艺术基因,如公交站台的顶棚设计为“龙纹云纹结合”的造型,在顶棚边缘以简练的线条复刻汉代龙纹;在公园座椅的靠背雕刻汉代龙纹的局部细节(如龙首、龙鳞),既增加座椅的美观度,又传递传统文化。
服饰设计:从“传统纹样”到“时尚表达”
“造型基因+现代剪裁”转化。可设计“汉代龙纹休闲服饰系列”,如夹克的袖口和领口以龙鳞纹的简化图案装饰;连衣裙的裙摆设计为龙尾摆动的不规则弧度,裙身还可印有云纹与龙纹共生的数码印花,让传统龙形象与现代服饰剪裁融合。
“文化基因+国潮风格”转化。可推出汉代龙形象国潮服饰,如在卫衣的正面印制西王母与龙的简化插画等;在配饰方面,可设计龙纹金属腰带扣、云纹龙纹丝巾等,让龙形象艺术基因成为国潮时尚的文化符号。
融入场景,让艺术基因产生情感共鸣
文化教育场景:从“知识传递”到“沉浸式学习”
校园课程。可在中小学开设“汉代龙纹艺术课”,讲解济宁汉画像石龙形象的历史背景、指导学生用黏土捏制汉代龙、用拓印工具制作龙纹拓片;可举办“我的汉代龙”绘画比赛,鼓励学生结合济宁龙形象艺术基因,创作“汉代龙与现代生活”的绘画作品并在校园展览,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艺术基因。
博物馆社教活动。可定期举办汉代龙纹主题研学活动,设计“穿越汉代寻龙记”活动,让儿童穿上汉代服饰,在博物馆的汉代墓室复刻场景中寻找龙纹,完成龙纹打卡任务后,参与龙纹拓片DIY,通过丰富多彩的龙主题社教活动,让学生沉浸式体验龙文化的博大精深。针对成人群体,还可开展“汉代龙纹艺术沙龙”,邀请设计师分享“龙形象艺术基因的当代转化案例”,组织参与者动手设计“龙纹文创草图”,实现学术与实践的结合。
节庆与民俗场景:从“传统习俗”到“文化仪式”
春节“龙纹祈福”活动。在济宁春节庙会中,可设置“汉代龙纹祈福区”,复刻博物馆的“汉代祈福墙”。墙面可印有济宁汉画像石龙纹拓片,游客可领取“汉代龙纹祈福木牌”,写下祈福话语后挂于墙上;同时可举办“汉代龙舞表演”,舞龙的造型基于济宁汉画像石龙的“蛇身兽首”设计,舞龙动作融入“云纹穿梭”场景,让游客在节庆氛围中感受龙形象的文化内涵。
元宵节“龙纹灯展”。可设计“汉代龙纹主题灯组”,以济宁汉画像石龙纹为原型,制作大型灯笼,并设置“龙纹灯谜区”,灯谜的谜面围绕济宁龙形象的历史知识,让游客在猜灯谜的过程中,加深对济宁汉代龙文化的认知。
商业场景:从“品牌赋能”到“文化消费”
“汉代龙纹+餐饮”场景。在济宁当地的特色餐厅可推出“龙纹主题餐品”,如“龙纹糕点”,糕点的造型为汉代龙首或龙身曲线,表面印有可食用的龙纹图案;餐厅的餐具印有济宁汉画像石龙形象的简化图案,餐厅的装修融入“汉代龙纹与云纹”的元素,让消费者在就餐时沉浸式感受汉代龙文化艺术。
“汉代龙纹+文旅融合”场景。在济宁的汉文化旅游线路中,可设计龙纹主题体验项目,如武氏祠寻龙之旅,可让游客在参观武氏祠西王母神仙图画像石后,参与龙纹拓片制作、汉代龙纹绘画等体验活动。同时可开发汉代龙纹主题民宿,民宿的房间装饰以济宁汉画像石龙纹为元素,让游客全方位感受汉代龙文化的艺术魅力。
结语
济宁汉画像石龙形象艺术基因的当代价值转化,不是“复古”而是“再生”。我们可以通过精准提炼核心基因,依托文创、数字、公共艺术等多元载体,融入教育、节庆等场景,让这份跨越两千年的文化艺术遗产,既保留“汉代的魂”,又具备“当代的形”,从而成为济宁文化名片,实现传统艺术基因在当代的活态传承。
(作者单位:济宁市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