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是上海开埠之年。1843号,是宋庆龄在上海淮海中路的寓所,是她心目中“可爱的家”。2024年3月,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精心策划推出“龄·1843会客厅”系列讲座,在这座富有人文底蕴与生活气息的庭院里,与观众共同体验历史时空与中西文化的交融。今年夏天,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用多感官体验展的形式邀请观众在“1843”来场全身心的“遇见”,一同回顾“龄·会客厅”往期讲座的精彩内容,持续扩大品牌讲座的社会效益,一个月的展期共吸引观众四万余人。
“龄·1843会客厅”体验展在设计理念上突破名人故居纪念馆以往厚重、具象、高饱和度的设计风格,整体设计以轻量、透明与柔和灰调为主,搭配无衬线字体和极简线条,凝练人物与场馆的独特性。极简透明的展板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对故居整体风貌的视觉阻隔,还宛如“隐形画框”让故居的建筑与古树成为展览的一部分,相得益彰形成限定“拍照友好”景观,吸引观众打卡分享。
展览的导语参考社交媒体界面,“滤镜+文字”的排版方式不仅能够让观众透过展板上方的“泛黄”滤镜拍出“穿越感”,还能让展板下方的展览主旨通过照片“不经意间”分享给更多的人。从“拍摄者”变为“共创者”,极简美学搭载社交传播,指数级放大了名人故居与讲座品牌的文化影响力。
线下参观依旧是上海宋庆龄故居的最主要访问形式。如何接住“流量”,巧妙地让“龄·1843会客厅”的讲座精华惠及更多的观众,“举重若轻”是关键:此处的“重”是历史之重,“轻”指的是信息传递的轻量化。
展览的章节标题使用“统战传奇”“庭院香氛”“绘影怡情”“建筑物语”等明快的关键词,高度提炼往期讲座主题的同时,又能迅速抓住观众注意力。章节引言均用一百字以内的篇幅,简洁、生动地说明章节主旨并引导观众与展项互动。
在内容编排上,主要通过悬念设置与分层设计激发观众求知欲和好奇心。如“统战传奇”部分先用十张知名中外人士的图片吸引观众驻足,再用不足百字的语言介绍他们的生平及与宋庆龄携手投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世界反法西斯前线的交集。十段故事以“可撕日历”的形式,依其与宋庆龄女士的交情深浅,呈现在统战“同心圆”中。扫描日历上的二维码还能继续挖掘历史细节,实现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延伸。不少观众在参观的时候发出感慨,“宋庆龄竟然和爱因斯坦认识!”“没有宋庆龄就没有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赶紧扫一扫!”更有观众在鲁迅的介绍旁深情背诵了一段《少年闰土》里的文字。
如何在尊重文物和空间前提下,用互动展项提升历史现场的沉浸感与情感共鸣,充分调动五官,让观众从“参观”到“参与”,主动走进历史、走近伟人,“龄·1843会客厅”体验展进行了一次有益尝试。
体验展落地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广场一侧,毗邻以实物展示为主的宋庆龄文物馆,多感官互动展项成了专题陈列的有效补充。“龄·1843会客厅”往期讲座主题与人物、植物、建筑、语言及绘画相关,这也是体验展设计多感官互动的内容基础——让宋庆龄与十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同心同行的故事“被触摸”;让糅合宋庆龄的审美喜好与淮海中路1843号庭院特色的专属味道“被呼吸”;让1843号里用“洋泾浜”称呼的建筑术语“被听见”;让宋庆龄曾与好友们分享的美食,跨越时空和国度,与观众的舌尖相遇;让手写体的祝福随着扭蛋“嘭”的一声萦绕观众的心间。
“这里成了我的老师”,一位家长边体验边向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多感官体验展让过去“父母主导、孩子跟随”的单向教育模式发生了有趣的“反转”,孩子们成了主动探索与分享知识的“小先生”,在平等、开放、包容的环境中,真正成了主角。
知识“轻”了,观众记住的更多了;展板“净”了,观众理解得更“透”了,共有千余名观众把自己的感悟分享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一场小型互动体验展,传递的不仅是文字信息,用互动触发“有温度的叙事”“可探索的解读”和“易共鸣的情感”,不仅传播了名人故居的社教品牌,也让名人故居从静态的、弘扬伟人思想和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变成了动态的、与当代生活产生连接的“文化客厅”。
(作者单位: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