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活态传承的农耕文化空间”,其保护已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保护涉及整体性保护、人居环境改善、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等多重维度,复杂程度较高。
传统村落保护的整体性。传统村落由很多建筑组成,无论质量高低、规模大小,都要保护。还有街巷、水系、码头、碾坊等构筑物和环境要素,以及节庆习俗、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要保护。这跟以往只挑村落中少数级别高、质量好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有很大区别,范围要大得多,成本也高出许多。
传统村落保护要兼顾其宜居性。很多文物建筑或历史建筑在保护之后,主要功能改为参观和展览,不再用于居住工作。而传统村落,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纯粹用于参观和展览,大多数还要保留居住功能,或改造为其他用途。宜居性是大部分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也将进一步提高保护成本。
传统村落保护面对的“空心化”压力。中国已经走过了高速城市化的阶段,城镇化率达到了65%左右。在此背景下,常住人口只占户籍人口的一半甚至更少,已经是大部分农村的常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作为宜居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要在人均成本达到一定标准时才能有效覆盖。因此,传统村落保护还肩负着保持人口不减少,甚至有所增加的重任。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设法增强传统村落的吸引力。
县域作为我国行政区划中最稳定、最具文化认同与财政实施能力的单元,逐渐成为传统村落区域性保护的关键层级。本文基于多年实践与理论探索,提出传统村落县域保护的五大路径:规模效应、地方景观优势、短期度假、城乡互动与地方自豪感,共同构成县域尺度下传统村落系统性保护的框架。
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传统村落分布的客观存在。对聚集区域本身而言,拥有数量较多的传统村落就已经是其价值的重要体现。当人们把头部资源的传统村落都游览过后,就会把注意力投放到“非头部资源”的传统村落,尤其是距离自己生活地不太远的传统村落。拥有传统村落数量较多的县(区),尽管建筑风格上存在着同质化的问题,但是毕竟有数量作为基础,只要愿意深入观察就一定会发现差异性和多样性。因此,这些县(区)也会成为承接这一部分游客注意力的载体。
传统村落规模效应的更大意义,是有可能发展成为地域文化名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是嘉绒藏族的聚居地,丹巴古碉楼数量众多,且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成为丹巴县对外展示的文化形象。在广东省开平市,另外一种碉楼也成了地域形象代表,提升了地方的知名度。开平是著名的侨乡,开平碉楼现存1800多座,是华侨将外国风格与当地传统相结合的独特建筑形式。
地方景观优势
自然景观是乡村的重要资源。利用地方景观塑造具有代表性的地域形象,并且为城市居民提供欣赏乡村景观的休闲空间,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由于地形地貌复杂,交通可达性较差,与外部沟通不便,山地中往往保存了较多的传统村落。山地型的乡村依傍着郁郁葱葱的山林,生态环境优美,具有丰富立体的景观效果。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以名画《富春山居图》为蓝本,充分挖掘江南山水的景观优势。尤其是江南镇的五个村落,即环溪村、深澳村、荻浦村、徐畈村和青源村,依托山水景观推动村落保护和乡村旅游,成为美丽乡村的全国范本。浙江省湖州市的安吉县,通过深度挖掘竹资源和竹林景观,形成了包括竹艺制作和竹林旅游的地方产业。江西省婺源县,通过古村和油菜花的结合,成功塑造了新的文化形象,也创造出新的乡村旅游品类。位于秦岭深处的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为保护环境而放弃了电力、矿产等产业,10余年来不断尝试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多种发展模式,最终在“度假避暑”上获得突破。
短期度假
相比于观光,短期度假是更适合大多数传统村落的一种旅游模式,也较容易跟地方景观优势相结合。短期度假模式下,游客在村里住宿、吃饭,还会购买一些当地特产,从而在游客量不大的情况下实现较高的收入。多数传统村落的承载力不高,游客太多反而影响观光体验。短期度假模式有利于在实现经济收入提升、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减轻传统村落的承载压力。
松阳县通过发展短期度假,涌现出县城的文里、西坑村的过云山居、平田村的云上平田、陈家铺的云夕酒店和飞茑集、上田村的半岭民宿综合体等一批有吸引力的项目,促进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留坝县的秦岭山区乡村度假业,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以高端民宿、农家乐等为核心,打造出集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乡村旅居于一体的特色度假产品。留坝县通过精心策划与布局,在隐居乡里、秦岭宿集等高端民宿的带动下,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还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政府、企业与村民共同参与,形成了多方联动的良好发展局面。
短期度假在吸引城市人到乡村的过程中,还可能推动乡村养老产业的发展。老人们希望过上享受自然环境、感受社区温暖与慢节奏的生活,很多传统村落是养老的适合选择。乡村养老以城镇老年人为主要消费群体,依托乡村宜人的自然环境,提供养老休闲服务。国内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形成乡村养老模式。杭州市的夏天炎热难耐,紧邻杭州的德清县和淳安县抓住机会,发挥其自然优势(德清县依托莫干山,淳安县依托千岛湖),在村子里打造了乡村养老社区。老人们居住在乡村,每个月花费不多就能享受到优美环境和住宿餐饮服务。这对城市和乡村来说是一种共赢的发展模式。
城乡互动
城乡互动,是指县城和乡村之间的互动。县城一边连着大城市,一边连着村镇。良好的县域实践,通常要借力于县城所发挥的枢纽作用。城乡互动有助于提升县域整体的知名度与吸引力,为游客带来更完整而丰富的体验。对县城而言,将城区纳入乡村旅游体系,可以为其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对于乡村,城乡互动有助于县城产业以及配套设施扩散到乡村,实现资源互补。
通过城乡互动带动县域整体发展的模式,在多个地方已经有成功的实践案例。松阳县起初也是以传统村落为着力点,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和参与专家意识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无法避开县城,县城应当和村落形成互补互助的良好关系。松阳的县城西屏镇,也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氛围浓厚,保留有完整的老街。把县城和众多传统村落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松阳就不仅有风景秀丽的传统村落,也有烟火气十足的老街。游客们白天在山区古村里穿行观赏,晚上在县城老街中漫步休闲,形成了完整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体验。
中国大多数的县城沿袭了历史传统,或多或少都保留了历史建筑。即使是五六十年前建造的建筑,也具有挖掘历史、营造文化氛围的潜力。县城不应当被排除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系统之外,而应当在其中扮演起枢纽的角色。
地方自豪感
1999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第十二届全体大会在墨西哥通过了《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开篇即指出:“乡土建筑遗产在人类的情感和自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从人类文明的视野来看待乡土建筑遗产。对中国的传统村落而言,那就是首先要成为全体中国人为之自豪的文化遗产。具体到某个县的传统村落,则是首先要成为全县域人民为之感到自豪的文化遗产。
建筑师徐甜甜用“建筑针灸”的方法,在浙江省松阳县进行了一系列小规模渐进式的设计项目。这些项目通过小体量公共功能的植入,保护并发展村庄的传统文化元素或产业,起到了很好的重建地方自豪感的作用。
“建筑针灸”法,以建筑点位激活文化与经济的发展,点位的选取与设计应当因地制宜,从书店到工坊,再到一个公园观景台,均需要针对乡村的症结精心设计,通过对其功能进行严密的分析,由此最大程度发挥“针灸”作用,实现以点带面的示范性效果。位于松阳茶园景区的大木山茶室,其茶文化和创新茶产品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文化旅游项目,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数千名学员。红糖工坊对松阳传统的家庭作坊的小产业进行了升级,生产加工、游客体验以及村民日常活动平行展开。升级后的红糖工坊不仅是食物加工与制作的场所,提供了更好的生产条件,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成为村民和游客体验和观赏景色的场所。
传统村落的聚集区域实践,从根本上说是将整个地域作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共同体,使散布其中的传统村落和作为内外枢纽的县城组成联系紧密的网络,一起编织出清晰的文化形象。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