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与殿宇共辉:晋祠三千年周柏的守护之道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高旭珍 白凯文 郭蕾

周柏又名卧龙柏,为西周所种植的侧柏,树龄至今已逾三千年,位于山西太原晋祠内,自北向南侧卧生长,形如卧龙、盘根虬枝、苍劲挺拔,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宋欧阳修游晋祠时题诗道:“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书画家傅山先生大书其旁曰:“晋源之柏第一章”。周柏为晋祠三绝之一,2025年被正式列入“国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其跨越千年仍生机盎然的生命状态,成为自然奇观与人文精神交汇的活态遗产。

“活文物”的价值

周柏的文物历史价值是深厚且多维度的,是“活化石”,它的存在将晋祠的历史轴线向前延伸了上千年,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它不仅是晋祠的“原住民”,更是中国漫长历史的“活”的见证者,其身上的每一道年轮,都记录着一段尘封的岁月;周柏是“共生体”,与晋祠圣母殿、鱼沼飞梁等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景观整体。古树为建筑提供了深邃的历史背景和灵动的自然意境,而建筑则为古树赋予了人文精神和文化归属。这种“古木参天,殿宇巍峨”的景象,是晋祠作为文化遗产地独特魅力的核心来源;周柏是“无价之宝”,作为有生命的文物,周柏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这种极端的稀缺性,决定了其无与伦比的保护价值。因此,周柏不仅是晋祠的“祠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协同保护:古树与古建的“双向奔赴”

晋祠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深刻认识到古树名木与文物建筑是相辅相成、荣损与共的有机整体,早已将古树名木与文物建筑视作生命共同体,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协同保护实践。

规划先行,奠定基石。晋祠博物馆在制定《晋祠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将古树名木的保护作为主要任务纳入,还编制了山西省首部古树保护规划《晋祠博物馆古树名木保护规划》这一专业性保护规划文本,从顶层设计上确保古树与文物被统一看待、一体保护。

精细呵护,科技赋能。晋祠博物馆对周柏等122株古树实行“一树一档”健康监测并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邀请古树专家“会诊”,利用无损探测技术检查树干空洞、根系状况等。同时,监测其生长环境,如土壤湿度、营养成分、病虫害情况。为避免古树根系生长对圣母殿等古建筑基础造成影响,采取定向引根的方式将古树的根系引离建筑基础;为保护周柏生存环境,将硬质铺装改为镂空木构铺装,并为周柏设立独立的支撑;在建筑维修时,严格划定施工范围,保护古树根系不受碾压和破坏等,处处体现着保护的匠心与智慧。

科研引领,创新驱动。晋祠博物馆以“科技赋能 活态传承”为保护核心,被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共同认定为“山西省古树名木保护科研示范基地”,承担完成山西省重点研发项目“千年古树无损检测技术”;自主研发古树保护“立地环境改良技术”专利并推广;引进了“引根复壮技术”等成熟且效果良好的国家专利技术;建立“预防—监测—修复”全周期机制,并与高校深度合作。晋祠正推动古树保护从“经验型”向“科技型”转型,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晋祠模式”。

阐释联动,凝聚共识。在展示与教育中,将周柏与圣母殿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结合起来讲述,引导公众理解其共生关系;通过主题活动和联合宣传,如:承办山西省2025年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启动仪式暨《古树名木》特种邮票首发等活动,向公众和游客同时普及文物保护法和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提升公众对“人与自然共同遗产”的整体保护意识。

守护者的使命:让故事继续传承

当看到周柏被正式列入“国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的消息时,我们所有晋祠的工作人员都感到无比的激动和欣慰。

“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分,更是从国家层面对周柏作为‘活文物’重要价值的确认。”晋祠博物馆副馆长郭蕾动情地说,“它让我们日复一日的坚守得到了最高级别的肯定,就像一枚沉甸甸的‘军功章’。”

这份名录带来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让更多人开始了解并关心这位三千岁的“老人”,也将保护意识转化为更强的社会监督与参与力量。“但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我们更重的责任。”郭蕾表示,“国家将如此重要的遗产托付给我们,我们必须用更科学、更精细、更虔诚的态度去守护好这棵‘活着的化石’,让它再焕生机,让它的故事,能够继续向未来的三千年、五千年讲述下去。”

三千年周柏,是晋祠的灵魂,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象征。晋祠通过前瞻的规划、科技的手段与人文的关怀,探索出一条古树与文物协同保护的典范之路。而国家级名录的公布,不仅为这项事业注入了新的权威与动力,更昭示着:守护好这份独特的“活”的遗产,是我们对历史与未来共同的承诺。 (作者单位:晋祠博物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147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