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融合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活化利用大遗址,找准大遗址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和最佳结合点,一直是社会各界积极关注的重要课题。岗上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东部的东沙河街道陈岗村。2019年,岗上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岗上遗址考古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岗上遗址考古发现了丰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深刻揭示了早期社会的分化过程,是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为实证海岱地区以至中华文明五千年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近些年来,滕州对标对表找准定位,大力推进岗上遗址活化利用工作,通过文旅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大汶口文化“全景式IP”,让这片尘封千年的古老遗址重新焕发历久弥新的时代光彩,为国内大遗址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鉴和重要参考。
岗上遗址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1000米,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平面呈不规则树叶形。遗址年代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主,同时涵盖了东周、汉代、隋唐、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的遗存。2020年,岗上遗址被纳入“考古中国”重大科研项目——“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课题,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连续多年对该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夯土城墙和壕沟遗存,获得了一批极为重要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葬和房址材料。2021年以来,岗上遗址入选“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项目,获得“山东省考古新发现奖”“山东省优秀田野考古工地奖”等多项殊荣,持续擦亮了“海岱考古”滕州品牌名片。
强化组织领导,支持保障坚强有力。突出大遗址的核心文物资源地位,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健全管理机构,是推进大遗址活化利用的基本原则。为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推进岗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和创建工作,滕州市专门成立了岗上遗址公园项目推进专班,对公园项目建设实行市镇联动、提级办理、顶格协调,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滕州市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座谈会,定期听取公园建设专题汇报、深入现场调研督导,及时研究解决公园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文旅部门切实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创新方式方法,加强相关部门间的沟通衔接,及时协商解决工作任务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合力推进公园建设各项工作按期完成。滕州市政府新设立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岗上遗址管理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履行遗址日常管理维护的基本职责。滕州市还将岗上遗址公园建设纳入市委跟踪调度重点任务,实行清单化、责任化、时效化管理,开展常态化督导调度,全力保障项目建设。
突出顶层设计,以规划引领统筹布局。大遗址保护规划是开展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法律依据,是指导、管理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基本手段。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应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编制体例系统全面、内容详尽完备的大遗址保护规划,统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督实施,实现遗址本体、历史环境、文化氛围的系统保护。2024年,滕州市委托专业公司编制了《岗上遗址保护规划》(2024—2040年),顺利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2025年,滕州市主动对接向上汇报,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公布岗上遗址保护规划的通知》。该规划纳入了滕州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保持与各专项规划的有序衔接,为依法加强岗上遗址保护管理、周边环境设施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引。围绕“中华善城、现代滕州”城市定位,滕州按照“一城一园一山一水”总体思路,结合岗上遗址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科学谋划岗上遗址大汶口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战略布局、重点任务,着力构建“一带、三区”的发展格局。其中,一带,即漷河生态与文化景观展示带;三区,即遗址城址居址保护展示区、遗址博物馆与游客服务中心区、文旅融合发展区。根据发展布局,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着力打造“岗上考古遗址公园”靓丽名片。
聚焦项目带动,持续增强发展后劲。文物项目是大遗址活化利用的主要抓手和重要支撑,是推动大遗址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关键所在。近年来,滕州注重发挥文物项目的辐射引领作用,按照“建设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统筹开展岗上遗址文物本体抢救保护、文物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和文物安全防护设施建设项目,实现大遗址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综合保护。紧邻岗上遗址的鲁中南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建成使用,启动实施了岗上遗址西南角城垣环壕保护展示工程、岗上遗址安防工程等重点文物项目。鲁中南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包括文物研究综合楼、文物修复中心、陶片标本大棚、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山东)等建筑设施,总建筑面积达12600平方米。其中,考古标本库房是正式建成启用的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为进一步深化考古研究、推进文物展示利用、促进考古成果转化提供了硬件支撑和技术支持。岗上遗址西南角城垣环壕保护展示工程实施范围划定为西南角城垣环壕及部分周边环境,工程内容以周边环境生态修复和西南角城垣环壕现场标识为核心内容。该工程在对西南角城垣环壕进行保护标识基础上,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一定整治及生态修复,以期达到对西南角城垣环壕合理保护利用的效果。岗上遗址安防工程通过建立视频监控、声音复核系统和入侵报警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安防设施和巡查全覆盖,有效防控文物安全风险,构建“监管到位、响应迅速、处置有效”的安全管理新模式。
加强考古研究,考古成效更加扎实。考古研究及成果转化是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基础,贯穿于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全过程。为促进大遗址有效利用、服务遗址管理和展示,应秉持全流程考古理念,做好考古与保护、考古与展示、考古与建设的有效衔接,适时将最新考古研究成果纳入保护展示体系。滕州全面贯彻保护为主、考古先行的工作思路,持续加大岗上遗址考古研究,不断廓清遗址价值内涵,明确保护重点,丰富展示内容。1952年春,原华东文物工作队进行普查时最早发现了岗上遗址,由此掀开了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研究”的序幕。1961年夏,原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岗上遗址进行了小规模试掘,这是第一次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发掘。1999年5月至6月,为配合北留公路建设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滕州市博物馆对岗上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小规模的考古发掘。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为配合岗上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岗上遗址及周边区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基本摸清了岗上遗址的内部结构、分布范围及地层堆积状况。2020年9月至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持续对岗上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下一步,根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岗上遗址考古工作计划(2025—2034年)》,岗上遗址考古发掘研究工作今后仍将持续开展。
注重活化利用,深入挖掘阐释价值。利用是大遗址保护的拓展,合理利用是更好的保护。充分挖掘大遗址价值内涵,创新展示传播手段,推动大遗址保护利用融入现代生活,才能为大遗址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生机。滕州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宣传展现岗上遗址的文化魅力,大大提高了遗址的吸引力、影响力、品牌力。精心策划推出专题展览,2022年6月,“文明之光——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发现成果展”亮相山东博物馆,并获得2023年度全省博物馆十佳陈列展览精品奖。创新开展公众考古活动,组织市民群众、中小学生等各类群体走进岗上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倾听专业考古知识和文物背后故事,沉浸式感受考古魅力,形成人人参与遗址保护的良好氛围。融通多媒体资源,拓展传播渠道,推进重要文物全媒体传播,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对岗上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情况进行实时报道;岗上遗址出土器物亮相《国宝·发现——海岱遐古》《大汶口》《何以中国》等大型纪录片,展示大汶口文化的独特魅力,获得了较高收视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推进大遗址活化利用与文旅深度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助力大遗址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和重要举措。下一步,滕州将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岗上遗址考古研究、价值阐释、创新展示,让参观体验更加精彩,让遗址公园更加美丽。
(作者单位:滕州市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