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岭瓷土的温润遇见昌江的粼粼波光,当御窑厂的龙纹在光影中流转,当湖田窑的碎瓷片诉说着宋元的烟火——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瓷都”景德镇,不仅孕育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瓷器传奇,更留存着罕见的完整手工瓷业生产遗存。作为10至19世纪中国手工瓷业的巅峰见证,景德镇瓷业文化遗产(含镇区瓷业生产中心、湖田古瓷窑址、高岭瓷土矿遗址、长岭瓷石矿遗址、蛟潭窑柴燃料产区5大核心片区),正以“保护为基、活态传承”的姿态,让千年瓷韵在当代焕发新生。
遗产之基:一部镌刻在大地上的“瓷业史诗”
景德镇瓷业文化遗产并非孤立的遗址,而是一套“从泥土到瓷器”的完整生产系统——从长岭瓷石矿的“瓷之原料”、高岭瓷土矿的“瓷都之源”,到镇区瓷业生产中心的“匠心工坊”,再到蛟潭窑柴燃料产区的“能量供给”,最后经昌江、东河的水运系统将瓷器送往世界各地。45个遗产点位、1979公顷遗产区串联起宋、元、明、清四代瓷业的辉煌,见证了中国制瓷技术对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
在这里,每一处遗存都是“活的历史”:湖田古瓷窑址的龙窑残基上,仿佛仍能看见窑工们添柴控火的身影;高岭矿的尾砂堆里,藏着“高岭土”名称走向世界的密码;御窑厂西窑址的地下,埋藏着明清御瓷的“不甘与精致”;礼芳村的窑柴山林中,松香与泥土的气息仍在诉说可持续利用的古老智慧。这些遗存,不仅是文物,更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精益求精”精神的具象载体。
守护之力:一套贯穿全流程的“守护密网”
作为活态瓷业遗产群,景德镇遗产保护面临“点位散、遗存脆、客流密”的三重挑战。对此,景德镇已形成“多层级管理、多方式展示、科技化赋能”的保护格局——从国家文物局、江西省人民政府的专业指导,到景德镇市瓷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的统筹协调,再到御窑厂、湖田窑等12个保护站的日常值守,织成了一张“上下联动、权责清晰”的管理网络。
全员驻点筑牢“人力防线”,工作人员用“超长值守”扛起保护责任。御窑厂保护站作为核心片区“主战场”,工作人员每日提前到岗准备,待最后一批游客离场,单日在岗时长超12小时。面对热门时段的密集人流,始终保持“5分钟应急响应”,确保古作坊、龙缸窑等核心遗存旁“随时有专人、处处有引导”;高岭保护站聚焦“瓷都之源”的安全,工作人员每日沿水口亭桥、猪油洞危岩体等风险点徒步巡查,遇到阴雨天气,更是重点巡查;长岭保护站针对未开放区域,安排专人在入口处耐心劝阻游客,全程保持温和沟通,既守住遗产安全底线,也维护良好游览秩序。从独立场馆的观音阁,到露天开放的高岭瓷土矿遗址、长岭瓷石矿遗址,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坚守,都是遗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全域巡查织密“空间防线”,对45个遗产点位实行“分类施策”的巡查机制。核心区域“重点必查”,风险区域“动态复查”。镇区瓷业生产中心的古作坊、古码头,每日都有巡查人员逐项检查,小到墙砖是否松动、大到建筑结构是否稳定,都一一记录在案;湖田古瓷窑址针对龙窑残积等脆弱遗存,专门设置物理隔离栏与“请勿触摸”提示牌,巡查人员及时制止游客近距离接触行为;高岭瓷土矿遗址聚焦采空区、滑坡点等地质风险,采用“双人双岗”巡查模式,一人记录、一人复核,确保地质数据无偏差;长岭、礼芳保护站则守护“瓷业原料—能量供给”链条,巡查人员深入山林,查看窑柴林生态、古矿洞状况,让“瓷业生产全链条”遗存得到妥善保护。每一步巡查的脚步,都是对遗产安全的郑重承诺。
科技赋能提升“精准防线”,依托市遗产保护中心监测平台,为遗产保护装上“科技大脑”。24小时追踪各遗产点位的温湿度、结构稳定性,一旦数据出现异常立即触发预警,工作人员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排查;热门点位通过线上预约系统合理调控入场节奏,避免瞬时人流过载对遗产造成压力;AR导览系统让游客通过手机即可“沉浸式”了解遗产故事,减少对遗存的直接接触——比如在遗址点位,游客扫描解说牌上的二维码,即可解锁遗址点位详细介绍,了解“百年前”发生的故事,提升游览体验的同时,也为遗产保护加上“科技保险”。既保障游客体验,又避免遗产过度承载。这份“保护优先、安全第一”的坚持,让遗产在当代“活得更好”。
活态之美:一场亲身体验的“文化盛宴”
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让遗产“活起来”,走进公众生活。景德镇瓷业遗产,不是“高冷的文物”,而是可体验、可参与、可分享的文化空间。在展示阐释上,遗产保护打破“隔离式”传统,转向“共享式”体验。
博物馆展示: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以实物、多媒体还原御瓷生产流程,高岭瓷土矿遗址展馆用图文讲述“瓷土传奇”,让游客读懂遗产背后的技术与文化。
现场展示:在落马桥窑址、观音阁窑址设置解说牌与场景复原模型,游客可近距离观察窑炉结构、作坊布局,触摸历史的温度。
活态展示:徐家窑及作坊群每日上演“手工拉坯”“青花绘制”非遗技艺,传承人手把手教学,带游客亲身感受“泥变瓷”的神奇。
线上展示:集合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以及AR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建成“何以景德镇”AR展览,御窑厂北麓遗址、落马桥遗址等5个MR混合现实数字交互项目,基于遗产构成要素的手机AR交互导览系统,打造统一、协同的数字化沉浸式遗产展示体系。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依据丰富的遗产资料,构建更加多元的展示形式,探寻手工瓷业遗存的深厚底蕴。
旅游体验:沿着“瓷上中国线”“瓷源密码线”等主题旅游线路,游客可从东埠码头出发,摸一摸高岭瓷土,捏一把徐家窑的陶泥,尝一口瓷泥煨鸡,在三闾庙古街的青石板上想象“舟楫如梭”的繁华。
节庆互动:各种节假日里,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等单位推出“青少年景德镇古陶瓷修复非遗技艺体验”“非遗市集”等活动——孩子们在指导下亲手体验陶瓷修复的魅力,年轻人打卡“瓷文化集章”,游客们还能在礼芳古街品尝碱水粑、苦槠豆腐,让文化传承充满烟火气。
这种“保护与利用结合”的模式,让遗产不再是“过去时”:当地居民参与非遗传承、民宿经营,成为遗产保护的“受益者与守护者”;年轻游客因手工体验爱上瓷文化,成为“瓷都故事的传播者”。正如蛟潭“窑柴山林”的一位巡护员所说:“保护山林,不仅是护窑柴,更是护我们的根、我们的文化。”
共护之约:一份凝聚众心的“传承共识”
千年瓷韵的守护,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每一个热爱文化者的共同愿景。如今,景德镇正以开放的姿态,邀请全世界参与遗产保护:
进一步拓展保护维度,联合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浮梁县文管所、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中心等遗产片区责任单位,与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共同发起“数字文物全民守护行动”。该行动以线上互动、数字认领等形式,吸引了超10万公众参与,让公众从“遗产观光者”转变为“文化守护者”:参与者可通过线上平台了解遗产点位故事、参与虚拟巡查任务,还能为线下保护工作建言献策。这种“专业保护+公众参与”的模式,不仅为遗产保护补充了社会力量,更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性互动氛围,让千年瓷韵的守护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从泥土到瓷器,需要千度烈火的淬炼;从遗产到传承,需要数代人的守护。景德镇瓷业文化遗产,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是历史的,更是未来的。让我们一起,守护这份“白如玉、明如镜”的珍贵遗产,让千年瓷韵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作者单位:景德镇市瓷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