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日寇全面侵华,战火弥漫中华大地。作为西南战略要地,广西是文化抗战的中心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文化名人云集广西,共举团结抗战旗帜,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文化救亡运动。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承办的“铸魂立心御外侮——广西文化抗战特展”正式开展。展览以“文物+史料”为载体,精选政治、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146件(套)文物资料与300余张史料图片,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西文化抗战,凸显文化领域的协同奋斗,诠释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广泛性和生命力。
立足文物 全景展现 弘扬抗战精神
本次展览共分为“红色领航 共筑长城”“以文为剑 思想烽火”“以艺为锋 唤醒民众”“以教铸魂 传承薪火”四个部分。“红色领航 共筑长城”部分通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主张》《广西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情报部工作计划》、1936年桂西区抗日救国分会筹备会《敬告群众书》、1949年中共中央华南分局证章、吴奚如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使用过的公章等文物,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推动跨党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其在广西的实践历程。
1936年12月21日,中共桂西区特委将中共右江上游中心县委与右江下游党组织合并,成立“桂西区抗日救国分会筹备会”并发表《敬告群众书》。该文广泛传播后,桂西地区迅速掀起了一场以党组织为核心、人民广泛参与的抗战文化运动。
“以文为剑 思想烽火”部分聚焦文化工作者,通过1939年《救亡日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证章、1938年群生书店开幕志喜镜屏、1940年《野草》创刊号、1936年抗日救国宣传标语、浦北小江窑“抗战胜利”瓷碗等文物和史料,展现了文化战士擎笔为枪的战斗风姿,铸就了抗战时期的精神武器。其中,1937年创刊于上海的《救亡日报》,由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辑,在上海沦陷后迁至广州,1938年11月迁至桂林。《救亡日报》是当时国统区内除《新华日报》外唯一一份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出版的报纸,是留桂文艺工作者、党员和进步人士的主要阵地,通过开展抗日救亡文化宣传,凝聚抗战力量,在广西文化抗战中发挥了骨干和中坚作用。
“以艺为锋 唤醒民众”部分汇聚八桂大地音乐、戏剧、美术等方面的经典艺术作品,如抗日歌曲三首、剧宣四队的铜臂章、1941年尹瘦石《着色空袭图》横幅、1944年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戏剧春秋》入座券、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会章、木刻版画《八路军与游击队》等,诠释抗战艺术家突破传统审美范式,将色彩、旋律化为刀锋,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唤醒民众斗志。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常务理事、重庆《新华日报》美术科主任的陈烟桥,以木刻版画的形式创作了大量表现现实生活、宣传革命思想的作品。《八路军与游击队》画面中9名战士呈三角队列从城门中向前,线条细腻且富有节奏感,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坚毅和乐观。
“以教铸魂 传承薪火”部分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印章、1938年磨金声的省立南宁高中布校章、都峤校歌、吴爱义(笳牧)烈士的中学作文本、193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立师范专科学校暨乡村师范部同学录、1941年广西学生军纪念章等文物,阐述了在党的抗日教育政策下,广西积极实施“教育抗战化、学校社会化”战略,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提供了人才支撑。
当时,为进一步开展抗日宣传和战地服务工作,在中共党组织的建议和推动下,广西分别于1936年6月、1937年10月、1938年11月三次组建学生军,人数近5000人。这些学生军积极配合正规军,深入前线,分赴湘桂边、粤桂边和黔桂边等地从事抗战活动和战地服务,为推动广西的抗日救亡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方联合 多维拓展 深化铸魂育人
广西文化抗战涉及新闻、出版、标语、音乐、戏剧、美术、教育等领域,是以桂林抗战文化城为中心而辐射全区的一项抗日救亡运动。展览通过跨区域馆际联合、沉浸式展陈和多元传播等形式,立体呈现广西文化抗战历史,多层次拓展广西文化抗战内涵,让观众深刻理解全民抗战、共御外侮的精神内涵,更好地凝聚爱国情怀和传承抗战精神。
展览整合文物资源,破解了藏品种类不足、覆盖面不全的难题,以“突出广西元素、覆盖全区、辐射全国”为目标,建立内外联合策略。通过内部联动,联合桂林博物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柳州市博物馆、贺州市博物馆、玉林市博物馆等区内重点场馆,系统梳理各馆馆藏的广西文化抗战相关文物,以覆盖新闻、出版、艺术、教育四大主线;以外部借力的形式,突破系统、省份等限制,引入何香凝美术馆、宜兴市美术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广东省档案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等外部资源,补充广西文化抗战的全国性关联物证,确保展览内容的丰富性与代表性。
通过视听感多维展陈,实现沉浸互动体验。一是搭建广西省立艺术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群生书店、岩洞学校等场景,让观众直观感受战火中的文化救亡运动;二是选取抗战时期漫画作品元素,以AI赋能制作漫画短片,以互动的形式传递文化抗战力量;三是以数字化技术延伸展览,通过纪录片、官媒系列报道、老电影片段的引入,多维度拓宽展览内涵,让观众从视听、场景、互动中深度理解文化抗战的精神内核。
扩大传播覆盖面,深度赋能红色教育。展览开展前期以预热展、图片展、宣教微型展等形式,从旅游城市到首府,从线下到线上,从固定展厅到校园社区,扩大展览受众群体。展览以部分文物与图片的形式,率先在桂林博物馆举办预展,不仅扩大了影响力,更通过参观人次和观众反馈为主场展作出调整。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依托此展打造的“行走的广西博物馆”抗战主题教育示范项目,集“流动微型展+大思政课+互动闯关游戏+版画印制体验+文创展示”于一体,深入大中小学校园及社区,开展红色教育宣传活动,实现文化传播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广西文化抗战特展将历史的严谨与情感的温度相结合,生动呈现了“以文化为武器,坚守民族精神阵地”的深沉力量。下一步,将推动该展览以图片展、数字展等形式广泛传播,形成“永不落幕”的文化阵地。未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将持续开展革命文物工作,深挖文物价值,让文物说话,让历史流动,使革命精神从博物馆展柜走向观众的生活,成为持续激励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