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赣苏区廉政实践及启示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袁兴钱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又称闽浙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福建、浙江、江西三省边界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区域。1932年底,闽浙赣苏区进入全盛时期,苏区扩大到福建的崇安,浙江的开化,江西的弋阳、横峰,安徽的婺源(今属江西)等20余个县境,拥有人口100余万,周边游击区达52个县,是全国较早创建的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在其建立、发展与壮大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廉政措施,这些措施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为苏区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甚至对当今社会的廉政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闽浙赣苏区之所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脉络清晰,深受广大民众的信赖与支持,就是在自身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廉政建设。

制度建设 巡视常态

在闽浙赣苏区,党内实行了监督机制的制度化建设,这成为党内保障廉洁的重要措施。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为确保监督制度的顺利实施,还建立了巡视机制。1932年1月,赣东北省委曾组织巡视葛源支部小组工作委员会。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葛源区各支部存在诸多问题。在赣东北省委的领导下,巡视员会同当地基层干部与党员,共同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使各支部小组的工作得到显著改善。为推广这一巡视经验,闽浙赣省委组织部编写了《巡视葛源支部小组工作的总结》,要求“各级党部,尤其是县委、区委应立即运用巡视葛源区支部小组工作的经验,切实加强对支部小组工作的巡视”。此种党内巡视制度,不仅强化了党的组织建设,而且对帮助干部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起到了督促作用。

巡视机制不仅在党内施行,在苏区政府系统也进行了推行。闽浙赣苏区时期,省苏维埃政府在《各级苏维埃政府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各级苏维埃政府要以三分之二的人员经常外出巡视,三分之一的人留机关负责全部领导工作”,并且对巡视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到各地巡视的人不能走马观花,而是要到区乡政府工作一段时间,发现政府或部门在工作中存在问题及薄弱环节,一定要帮助解决与克服。巡视工作告一段落时,都要把各种情况带回上级政府机关汇报、讨论,并作出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当时在中央苏维埃政府工作的谢觉哉评价:“赣东北的巡视工作做得好,工作效率很高,不仅在敌人残酷进攻下能打胜仗,而且在艰难的情况下能把人民生活提高。”由此可见,这种巡视制度的作用很明显。它为苏区的稳定发展筑牢坚实的纪律防线,让党内监督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威慑和保障作用。

畅通民声 强大合力

在党的监督机制建设和巡视制度的实施中,让群众的监督参与其中,是闽浙赣苏区廉洁纪律建设的一大亮点。其中,设立“控告箱”和“巡回法庭”,为民众参与监督开辟了便捷而有效的途径。

群众参与监督的典型案例是1933年对葛源镇清湖村叶生大等人“瞒田瞒税”案的审判。该案中,巡回法庭在清湖村开庭,主审为柳真吾,陪审员3人,旁听群众逾百人。经审理,分别判处主谋者叶生大六个月禁闭,附和者叶容生、叶容树、叶满喜等人做苦工三天,未参与者叶生松则被宣告无罪。宣判后,主审向群众解释判决理由,葛源苏区代表还召集全村群众大会宣布审判结果,达到“阳光审判让公正看得见”的效果。

这种群众参与的监督机制,让民众切实感受到在苏区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大大激发了民众参与监督的热情,形成政府与民众共同维护廉洁纪律的强大合力,使苏区的廉洁之风在党和群众的监督下日益清朗。

媒体监督 惩治腐败

闽浙赣苏区在廉政建设中除加强自身监督和群众监督外,还引入媒体监督机制,推动廉政建设透明化、公正化,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促使干部保持清醒头脑、带头遵纪守法,进一步净化廉洁风气。

《红色东北》报是闽浙赣苏区重要舆论阵地,其开设的“铁拳”专栏对腐败分子形成震慑。1934年3月20日的第72期以《奸商化的陈春山》为题,报道苏维埃工作人员陈春山贩卖私盐谋私事件,引发民众愤慨和苏区政府重视,最终陈春山被依法严肃处理。1932年11月《工农报》成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其专栏“突击队”也是一个监督批评性栏目,相继刊发了《不做工作的黄坞乡苏》《德兴十一区塌台的责任》等许多揭露问题的文章。同年11月30日的第61期报道了葛源红色旅馆主任何坤生利用职务低价收买群众的金子、借对外贸易局高价卖出牟利“16元3角2分”的事件。经工农检查部揭发后,何坤生被撤职查办、没收非法所得并被点名批评。1933年4月30日,《工农报》公布贪污腐化分子“黑名单”,彰显了苏区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

报纸媒体的公开监督方式,不仅能快速透明纠正错误,更向苏区干部民众传递明确信号:任何人违纪违法都逃不过舆论监督和人民监督,党的廉洁纪律必须严守。

清贫传家 廉洁立身

优秀廉洁的领导干部多有良好的家风,方志敏便是典型。其著《清贫》中有“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这朴实无华的叙述,正是方志敏一生清贫廉洁的写照。

更难能可贵的是,方志敏烈士的亲人也无私支持着他的革命事业,他的后代继承其遗志,以实际行动弘扬廉洁家风。

在那段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广大贫苦大众吃不饱,穿不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一次,方志敏的母亲和婶婶艰难跋涉数十里来到根据地,只是恳求方志敏给一点食盐,以弥补生活所需。然而,这微不足道的请求,却被他婉言拒绝了。他这种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方志敏故居内陈列有一件由半条旧毛毯改制的旧大衣,体现了其清廉的家风。这条毛毯原本是方志敏在给邵式平送别时留下的纪念物。谁料,这次分别竟成永诀。后来,邵式平把这条毛毯交还到方志敏的妻子缪敏手中。由于毛毯早已破旧不堪,方志敏的女儿方梅将它改成了大衣,给当时上小学的孩子穿。后来外孙长大穿不了了,方梅就一直细心地保存着,把它当作传家宝。

闽浙赣苏区的廉政措施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时期的重要探索,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与人民性,为苏区稳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今天,我们仍可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坚持人民至上、加强制度建设、注重教育引导,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作者单位:江西省博物馆)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082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