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壶瓯盏助茶香
——聊城地区馆藏唐代茶具赏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李叶 李燕 许军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饮茶习俗在北方地区广泛流行,并得到空前发展和传播。彼时,位于魏博统治区的聊城,饮茶亦是日常必备。执壶、茶盏等茶具不仅是生活必需品,更成为身份、地位和修养的象征。

唐代时,聊城大部分区域隶属魏博藩镇管辖,具有较强的政治经济实力,文化遗存丰厚。该地区唐代考古始于20世纪70年代,积累了众多馆藏文物,特别是茶具类器物丰富,其中执壶类有20多件,碗、盏、盏托等达100余件。精美的造型与精湛的工艺,充分体现了当时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因而成为研究当时饮茶风貌的重要实物资料。

器物品类

执壶

白釉盘口执壶(图1),现藏东昌府区博物馆。口径6.5厘米,底径8厘米,高15厘米。盘口、短束颈、溜肩、鼓腹、平底、短流、曲柄。通体浅着一层化妆土,外施透明釉,口至肩部又罩青白釉。灰白胎,质地坚致。

黄釉执壶(图2),现藏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口径5厘米,底径7.1厘米,高15厘米。敞口,圆唇外卷,直颈、溜肩、弧腹、平底、短流、曲柄,肩颈两侧各安装对称桥形系。流上有四周凹弦纹,肩至下腹部饰席纹。底部稍显束腰痕迹。口至下腹先着化妆土,后施黄色釉,釉下外露一周化妆土。下腹至壶底露浅粉色胎,质较致密。柄、系及腹部有少许脱釉现象。

白釉执壶(图3),现藏东昌府区博物馆。口径6厘米,底径6.5厘米,高21厘米。敞口,颈部高挺外撇,圆肩,直腹微下收,平底,肩部一侧置圆形短流,另一侧置曲柄。口至下腹部罩一层化妆土,化妆土外施白釉,由于釉质不纯净,泛青白色。流饰四周弦纹,下腹至底处露砖红色胎,质致密。口至腹部有脱釉。

青白釉执壶(图4),高唐县博物馆藏。口径5.7厘米,底径5厘米,高19.5厘米。敞口、高颈、广肩、鼓腹、下部斜内收、平底、短流、曲柄。口至近底部罩一层化妆土,外又涂一层青白釉,底部无釉,露灰白色胎。釉面布满玻璃状开片,口、流、柄等处出现脱釉现象。

白釉执壶(图5),现藏冠县文物保护中心。口径7.5厘米,底径7厘米,高19厘米。敞口外撇、高领、圆肩、鼓腹、平底。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侧配曲柄。口至下腹罩化妆土,外施透明釉。器身布满开片,附着土沁现象。

白釉执壶(图6),冠县文物保护中心藏。口径6.3厘米,底径5.5厘米,高17.5厘米。宽敞口、高颈中束、圆肩、鼓腹下收为平底,肩侧倒置喇叭形流、曲柄。满施白釉,釉色洁白高亮。口部小磕,肩部有土沁。

白釉执壶(图7),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藏。口径6厘米,底径6.5厘米,高21.3厘米。敞口、高领、圆肩、直腹下收、平底。肩侧置极短流,另侧安装曲柄。口至近底部先施一层化妆土,外又罩透明釉,底部无釉,露灰白色胎。

碗(盏)

白釉瓷碗(图8),冠县文物保护中心藏。口径14厘米,底径7.5厘米,通高4厘米。敞口、圆唇,弧壁、饼状足。碗内满施白色釉,外口至腹部先罩化妆土,又厚施白釉。胎质坚硬。全身布满细密玻璃状开片。

白釉瓷盏(图9),东昌府区博物馆藏。口径14.5厘米,底径5.5厘米,高4厘米。敞口、腹斜直、小底、矮圏足。造型规整,内外满施白釉,釉面洁白光亮,宛如晶莹剔透之美玉,质坚硬细腻。口部轻微小磕。

盏托

红陶盏托(图10),现藏高唐县博物馆。口径6.5厘米,托径11厘米,底径6.25厘米,高6厘米。红陶质。花口状托盘微翘,盘中间置圆柱状托,圏足。陶胎外附着黑色有机质。造型精美,器形完整。

白釉花口瓷盏托(图11),现藏东昌府区博物馆。口径14.3厘米,底径3.5厘米,高5.5厘米。托盘有四条出筋线,将之平均分为四区。盘中间置内凹式圆托,浅圈足,足底部有少量粘砂,托口处有小磕,口沿处使用痕迹明显。白胎坚致细腻。盏托内外满施白釉,釉面高亮。

用途浅析

功能转变促使执壶由矮胖向颀长变化

执壶作为茶器,经历了由酒具向茶具转型的过程。早期短流、短颈,便于倾倒酒水,防止堵塞;鼓腹则能承载较大的容量,彰显稳重。随着饮茶文化兴起,出现酒具、茶具混用的现象。西安晚唐时期杜华墓出土的多件茶器中,便有一件白釉执壶。有学者认为该执壶当时具备两个用途:“一是痷茶;二是作为水盂及熟盂使用,用于育汤花”。(《西安唐杜华墓出土茶器与唐代长安茶道文化》)伴随茶事活动发展,执壶造型发生改变,颈和流逐渐变得颀长,且颈部比初期更加宽阔,腹则由浑圆体向弧深演变。这种变化反映了其由茶酒混用向独立茶具分离的过程。

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茶盏、盏托设计

茶碗(盏),即饮茶用具,功能同于现代茶杯。考古资料显示,唐代饮茶器具经历了由碗至盏的转变。茶盏基本特点为敞口、斜直壁、小底,一般高度较矮,体积比饭碗小。

盏托,顾名思义,即用于置茶盏的托盘。唐代李匡乂《资暇集》记载:“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由此可见,这种器物起初是为防止茶盏烫手而产生的出奇之作。茶托的存在,不仅方便端拿茶盏,在使用过程中,还不断适应人们品茶赏器的审美需要,形状不断丰富创新,为饮茶过程增添优雅和精致之感。

茶具映射的社会文化

聊城地区馆藏的丰富茶具,生动反映了唐代聊城的饮茶风尚、社会面貌和审美品位。

茶文化的兴盛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年间,从山东、河北一带到京城长安,卖茶水的铺子很多,不论身份地位,只要投钱就能饮茶,体现了当时喝茶的普及。此外,元代诗人元好问在《聊城寒食》诗中写道:“城外杏园人去尽,煮茶声里独支颐。”亦表明在元代这一地区饮茶习俗非常盛行,这种现象可能是从唐代开始流传下来的。再者,根据茶具出土墓葬规模和墓志内容判断,墓主多为平民阶层。说明唐代时期的聊城,饮茶已是非常普遍的社会习俗。

开放、包容的社会面貌

由于唐代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和对外政策的开放,粟特、波斯萨珊等王朝的物品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其金银制造工艺和装饰艺术对当地金银器制作产生重要影响,文化交流融合与创新在彼时达到新高度,进而又扩展到对其他领域的带动。红陶盏托和定窑花口白瓷盏托等器物,制作工艺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当时金银器的风格。由此说明,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手工业各领域呈现出互相学习和积极创新的生产状态。

以素为美、以白为美的审美趋向

唐代陶瓷器在隋代青瓷、白瓷的基础上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南方瓷土含铁量相对较高,容易烧造出高品质的青瓷,北方含铁量较低,更有优势生产洁白细腻的白瓷。另外与南北方居民的审美不无关系。江南地区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人们崇尚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而北方四季分明的生态面貌则使得对素净的白瓷更为偏爱。同时,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胎质细腻坚致,釉色类银似雪,造型端庄雅致,使用价值和观赏性极高,得到皇室贵族和士人僧道的青睐,成为朝廷的贡瓷。上层社会的审美潮流自然会对平民百姓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出现了唐代李肇认为的“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现象。聊城地区唐代茶器中,不乏邢窑、定窑、巩义窑等白瓷窑口烧造的质量上乘的器具,说明白瓷符合当地人的审美标准,深受欢迎与喜爱。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历经数千年演变,始终与社会发展变迁密切相关。唐代茶器作为中国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缩影。聊城地区馆藏的众多唐代茶具,以经典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出一幅绚丽画卷,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穿越千年,带我们领略当时浓郁的茶香。

(本文受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年度山东省青年文博人才培养项目资助,作者单位:聊城市东昌府区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冠县文物保护中心)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61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