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出境展览作为文明交流的重要实践,通过系统性展示物质文化遗产,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涵提供了具象化载体。在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览,不仅是一次重要的文化外交活动,更为研究文物外展运作机制与传播效能提供了典型案例。展览从主题定位、展品协调到组织实施的全过程,展现了跨文化对话中专业协作与机制保障的核心作用,为探讨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提供了实践参照。
主题定位:寻找文化共鸣
唐代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为跨文化展览提供了丰富的叙事可能。在确定展览主题时,需兼顾历史真实性与文化传播性,既要准确反映唐代社会的开放特征,又要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与认知特点。此次展览以“多元开放”为核心叙事,通过物质文化展现唐代的对外交流状况,这一主题定位为后续展品遴选和内容阐释明确了方向。
在展品呈现方面,特别注重选取能够引发跨文化共鸣的文物类型。来自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2家文博机构的207件(套)展品中,既包含反映唐代工艺巅峰的唐鎏金人物画银香宝子、赤金走龙等珍品,也纳入了体现中外文明交融的典型器物。如三彩胡人骑驼奏乐俑通过丝路商旅形象展现了唐代的国际化特征;慕容智墓金银餐饮具反映了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物质生活;石刻胡旋舞墓门扇则见证了艺术领域的跨文化传播。这些文物从不同维度构建起一个立体、真实的唐代,其蕴含的共通审美元素与人类情感,实现了从文化展示到文明对话的升华。
展品协调:平衡多方需求
展览的宏大叙事最终需要依托于一件件具体文物的安全与科学呈现。相较于展览大纲的学术构思与形式设计的艺术创造,国内文物的协调工作,则是确保展览从蓝图变为现实的基石,是一场涉及多方、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首先,展品遴选与协调是基础。这非简单的“借调”,而是需要综合考量文物与展览主题的契合度、文物本身的保存状况、级别、类别、代表性以及借展单位的实际情况。需要广泛征求文物所在地方主管部门及馆藏单位的意见,进行多轮沟通与实地调研。为确保展品顺利参展,需要与相关机构反复磋商,评估其长途运输与异地展出的安全性,办理繁杂的审批手续。这个过程,考验的不仅是专业判断,更是沟通与协作精神,旨在汇聚最具代表性且能安全出展的文物,共同支撑起展览的学术框架与观赏性。
其次,坚守安全底线是生命线。文物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是出境展览不可逾越的红线。在协调过程中,需要始终将文物安全置于首位,协调借展单位对拟参展文物进行严格评估,并邀请专家对重点文物进行现场安全鉴定。同时,在展览内容层面,应与外方保持着密切而审慎的沟通,对展览文字、说明、辅助展品乃至相关宣传材料进行全程审校,确保历史表述的准确性与严谨性,坚决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与意识形态安全。例如,在此次筹备中,就某些历史地域称谓、法方拟展出的关联文物等,进行了充分沟通与必要调整,确保了展览内容的学术严谨。
最后,流程管理与无缝衔接是保障。从文物点交、包装、运输、布展、撤展到归还,每一个环节都需精心策划、严格执行。与法方博物馆就工作流程、操作规范、时间节点等达成清晰共识至关重要。在“中国·唐”展的布撤展阶段,面对压力与挑战,工作人员坚守专业规范,与法方团队紧密配合,确保了所有文物在异国他乡得到安全操作,最终全部安全地回归国内各收藏单位。这背后,是国内众多文博机构基于国家文化外交大局的无私支持与通力合作。
跨文化交流的反思与启示
“中国·唐”展在法国引起了广泛关注,累计接待观众超过8.5万人次。这一实践表明,有效的跨文化交流需要建立在双向理解的基础之上:一方面要坚持文化主体性,准确传达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需注重传播策略,通过受众易于理解的叙事方式和展示手段,寻求文化共识与情感共鸣。
在此过程中,文博工作者的专业角色也面临新的要求。除传统的文物保护与研究职能外,还需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视野和项目协调能力,以适应文化交流工作的复杂需求。这种专业素养的提升,是保障文物外展质量的关键因素。
从机制建设层面看,有必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文物出境展览支持体系。设立服务于重大外交活动的专项保障机制,包括配套经费政策、出境展览文物资源库、海外舆情监测与效果评估等具体措施,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工作的系统性和持续性。
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与国际文博机构的合作层次,推动交流模式从单一展览向联合研究、专业人才培养等多元化合作拓展。通过持续优化工作方法和合作机制,文物出境展览将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为促进文明对话、增进国际理解发挥独特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