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又称果核雕刻,是中国传统的微型雕刻工艺,主要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为材料,采用雕、镂、镌、锉、凿、钻等技法,在其上雕刻出各色人物、花鸟、兽虫、山水、舟船、楼阁等形象和文字内容。
12月7日,“奇巧技——核雕的记忆与技艺”特展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开幕。展览借由105件/套明清至今的核雕精品,挖掘核雕作为宫廷艺术收藏品与民间工艺品的深厚历史人文底蕴及明清以来的工艺传承,为核雕工艺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文化和技术范本。
核雕从古至今的发生发展,都与苏州紧密相关。明代的苏州,在全国经济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阶层人士不同的兴趣爱好滋养了具有浓郁吴地特色的市井文化,也促进了吴地手工业的发展。以江南文人审美旨趣为主导的刺绣、版画、治玉、制扇、核雕、大小木作等工艺,因其鲜明的人文气息、新颖雅致的式样与精益求精的技艺,一直引领全国的时尚潮流。彼时“凡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坠”的风尚,极大促进了早期核雕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开始,收藏业开始复苏,核雕工艺蓬勃发展。北京、河北、山东、江苏、广州等地核雕市场相继兴起。尤其是苏州光福核雕,工艺精巧细腻、线条明晰、立体感强,形象刻画生动传神,体现着苏州雕刻“精、细、奇、巧”的风格特色。
“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自2020年开馆以来,吴文化博物馆即组织开展“匠艺”系列特展,携手新一代青年手艺人,以“造物者”的姿态开展更具创造力、国际范的手工艺的创新工作,更好地传承苏作匠艺匠心匠法,打造江南文化品牌。此次的核雕展是“匠艺”系列的第七个特展。
展览分为“果核上的雕刻”“题材与范式”两个单元。对中国核雕发展历史过程与工艺、样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
第一单元“果核上的雕刻”从核雕的选材、核雕的历史、苏州与核雕这项精细工种的紧密关联、南工与北工这四个方面全方位介绍核雕从古至今的演变。迄今已知的、最早的核雕记载是明代《焦式笔乘》中提到的蟠桃核雕,其表面刻有“宣和殿”等字样。由此看来,宋朝已有果核雕刻工艺。但此时核雕工艺的特点与明清时期全然不同。此类果核器物虽多刻字,也加以图绘装饰,但保持天然形态,与明清以来推崇巧夺天工的雕镂重点完全不同,且前者以大为尊,后者以小为务。
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级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极大地促进了核雕工艺的发展。明魏学洢所著《核舟记》生动记述了天启年间王叔远桃核雕刻作品《东坡游赤壁》的方方面面,使核雕广为人知,并称赞其技艺为“灵怪之材”。果核微雕逐渐成为文人墨客等清雅之士的把玩新宠,并以新奇巧饰为荣。
进入清中后期,统治阶级对核雕的推崇促使清宫造办处开始设计琢刻核雕艺术品,部分从事竹木牙雕的工匠转而兼制核雕,又因其不惜工本的特性,所制核雕珍品可谓达到了精雕细琢的极致。与此同时,雕刻的形式和题材也进一步丰富。
第二单元“题材与范式”展示了“核舟”“花鸟鱼虫”“世俗百态”“瑞吉纳福”这四种题材在核雕上的呈现。核雕的题材广泛而丰富,从传统的宗教神话到世俗生活,从自然风光到历史故事,核雕匠人们巧妙地将这些元素融入作品之中。明清核雕的主要题材有核舟、花鸟、罗汉、弥勒、观音、八仙和园林、童子、草虫、茶壶、貔貅、猿猴等。这些题材与样式受大众热烈追捧,经市场不断摹刻,形成固定范式,对核雕工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部分题材亦少见于当代手工艺人的作品中,因此,本次展览也希望借助展品为当代核雕艺人提供样式题材的参考。
“恣取万象于一毫”而“纳须弥于芥子”的“鬼工技”,留下的传世实物也并不多见。核雕虽小,方寸之间浓缩的是天地乾坤、四时风月,手中把玩的是飞禽走兽、山川物态,摸搓旋转间呈现的是人情冷暖和世间百态。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核雕以小巧秀美的体态特征、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它不仅体现了以苏州为代表的地域文化的婀娜风韵,而且承载了艺术技艺的生命力,连接起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