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李初梨捐献佛造像拓片赏析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杨婧

古代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一般会在寺庙或崖壁间雕凿石刻佛像,或用金属铸造佛像,在佛像上题刻供养人姓名、造像年月和造像愿景等,这一行为称为“造像”。《造像功德经》认为造像与写经、建寺、造塔等,同具种种功德。石刻造像的风气兴盛于南北朝至宋代,明清后逐渐衰落。六朝时期佛教盛行,由于战乱和朝代更迭,人民生活动荡不定,对佛教信仰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和偶像崇拜,以祈求来世的幸福。按照镌刻形式的不同,石刻造像可分为摩崖造像、碑式造像和单体造像三种。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有各类佛造像拓片百余件,其中一部分来自李初梨夫妇捐献。李初梨(1900-1994)、刘钧夫妇早年奋斗在宣传、外联等战线上,他们痛心文物在战乱中散落,倾尽全力购买、保护文物,集腋成裘,收集了大量珍品。1983年至1990年间,他们分数次将收藏的书画、陶瓷、紫砂、砚台、碑帖拓本等600余件套无偿捐献给重庆市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前身),其中不乏明夏昶《清风高洁图》、清乾隆珐琅彩觚等精品文物。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仅仅在李初梨夫妇捐献的60件碑帖拓本中,就有25件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本文选取其中两件略作赏析。

第一件为民国拓《比丘洪宝造像》拓本轴(图1)。《比丘洪宝造像》又称《张法寿造像》,东魏天平二年(535)刻,石高135厘米,宽31厘米,原石在河南登封少林寺内,1928年毁于兵火。造像四面而刻,阳面上部造像,线条优美流畅,佛像神态安详,四周饰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再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造像深厚的艺术水平。下部正书9行,行27字。书法端庄圆润,整体气势淳厚飞扬,为东魏刻石佳品。

image.png

本馆所藏为民国拓本,首行“真”字基本完好,“玄”字末尾一点和旁边石花略有粘连,属较早拓本。上部有“魏张法寿造石像记旧拓本 丁巳年四月褚德彝题”题端(“籀遗”方形白文印),旁有题跋:

晋宋以来崇尚象教,至魏齐而益累。/鐉山镂石,合土范金,妙相庄严,穷极侈/丽,何其盛也。此造像记乃比丘洪宝述/其檀主张法寿于熙平二年舍宅造寺,/其息荣迁、修和复造石象以訾福佑事/,在天平年距熙平已二十年矣。此记盖/刻于象侧之一面,三面皆刻佛象也,书/体雄厚,淹有吊比干文、刘碑造像/遗意,足与龙门诸刻方驾并驱,石在/少林寺中,王兰泉司寇《金石萃编》/曾著录之。/子坚道长兄嗜古好学,富收藏,精鉴/别,顷以此搨见示棐几展玩,因书数/语于诸隙,以志古欢。松窗记。(“德彝”方形朱文印)

褚德彝(1871-1942),原名褚德仪,后避宣统讳更名德彝,字松窗、守隅等,号礼堂、里堂,别号汉威、舟枕山民等,浙江余杭人。近代篆刻家、金石字画收藏家。21岁中举,清末客居北京,入直隶总督端方幕中,民国时迁居上海。精书法,楷书、行书师法褚遂良,又擅长汉隶,字体秀劲渊雅。精篆刻,广涉古玺,笔力刀工遒劲挺秀。同时还嗜古好学,精文物鉴赏和金石考证,填补了王昶《金石萃编》的许多空缺,且著述丰富,有《金石学录续补》二卷、《武梁祠画像补考》《松窗金石文跋尾》等近二十种。

image.png

第二件为民国拓唐刻释迦牟尼画像石拓本轴(图2)。此画像原石信息不详,或已泐蚀不存。通过拓本信息可看出造像体态丰腴、形态优雅,雕刻手法细腻圆熟,具有明显的唐代风格。石中下部有损,拓片在损泐位置题有两则姚华的题跋,不仅侧面印证了造像的雕凿年代,也详细介绍了汉代至明清人物画面部技法的演变。现谨录题跋于下:

其一:此佛像墨本,伯川鉴家所藏,审是唐画,以高昌画壁证之可定/也。(近上虞罗氏有影本,是德意志人访得之高昌者)佛像在中,左右二僧,再左右二菩/萨,僧一老年一少者,菩萨手各执器,器中有华叶,不详其名。再左右二金/刚,右者执杵,左不可辨。佛下截石缺,或曰是狮子隆起,损耳。按:像,佛/左手按膝,自是骑象,佛座下左右各一人,右足跽地,右者手有所奉,其/左当缺处不甚晰。座后左右树华叶缤纷,宝盖璎幢极庄严绚烂/之致,像精致,而刻工称之造像中仅见之作也。宋元名画今虽不易/得,然未尝不可一二遇,而唐画则殆成绝迹,譬之于书,宋元等于隋/唐,隋唐等于汉魏,汉魏则上古三代矣。缣素难寿,金石多贞,故/敬求古书画皆必取之金石。三代吉金文饰中多物形而不图人形,/汉石刻砖甓人形渐传于世而其数可指。六朝造像又以次而广,然/未有逾于此刻之精焉者。今古图写人形变迁之迹,于是蓋可/考焉。夫高昌壁画虽是笔迹,玩其眉际迫如构接,终不出于/中土之所为,故其趣稍殊。此刻似与高昌一本,而眉宇疏朗,非边/裔之习,此又异同之可言者也。因之趣近而情益亲,油然发望古之思/矣。予尝得唐画壁仕女二砖,盖冢墓间物,其面部轮廓与后/人异法,最显者下颊转折迳作钩乙,考之六朝造像与汉画石刻/,往往相似,笔迹固属粗率而轨迹可寻,乃始明白面部轮廓之于古今写/人其变迁相关又如此,试略言之。汉画人面常作“斧”形,上狭下宽,六朝稍变整齐,/如作“同”字,唐或少变,有如“田”者,(予得画砖如此砖,出土五,其三闻归张岱杉弧曾见其影,形皆相等,又/同年陈敬民国祥得一石刻,持盘人亦相类,予定为唐刻。)大多承六朝之旧。宋元始变而下锐为“凫卵形”,/传至于明唐派由之(伯虎寅),或又变如拱璧;小则如“豆”,仇派(实父英)是也,有清更变,改/(七芗)琦、费(晓楼)丹旭诸家则如“鸡卵”,循至于今,南北同风,苟以斧形钩乙之法示人,未有不/望而骇走者,而抑知其为古法也欤?斧形面,陈老莲(洪绶)曾取之;“同”字面,张鞠如(士保)/曾取之;独钩乙无闻,以其仅便率笔,然今之为率笔画者,不一师焉?何也?况易/率为工,钩乙之迹异,而部位同。今特少知者,此刻佛面双颊复笔,不为钩乙,而部位/仍可以是求之,所谓“同”字形是也。二菩萨亦然,少年一僧则殆如“田”字矣。齐下与锐下有/庄佻之别,佛像庄严,仕女庄重,并宜“同”字形。今世人以鸡卵为之,岂能有合?古法之不/可不考,即一艺之微一部之细,而其得失如此,因于此刻发之,以语夫/世之论画者。石今年辇致京师为市人所秘,不知所自出,旋乘巨舶渡/海而西。墨本仅存,良足宝贵。丁巳十月贵筑姚华

其二:昔晋人顾凯(恺)/之写《列女传图》,/赵宋之世橅(摹)而刻之。/前辈以宋求晋犹谓/珍秘,况此唐刻焉?得覆/出万本遍饷人间,如阮太傅重刊宋/本《列女传故事》耶?姑誌吾愿。华再题。

姚华(1876-1930),原名学礼,字重光,号茫父、一鄂,别号莲花庵主,人称弗堂先生、秋草诗人,贵州贵筑(今贵阳)人,著名书画家、戏曲理论家、词曲家。戊戌变法时曾留学日本,民国时期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并先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华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等学校,后因军阀混战隐居。姚华在书画上与陈师曾、齐白石等齐名,擅长山水花卉,篆隶行草无一不精,他还精通诗文词曲、古器考据和篆刻,被尊为“旧京都一代通人”,著有《弗堂类稿》《曲海一勺》等。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0.49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