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博物馆碑帖藏本中有一件珍贵的汉双鱼洗拓直条,条幅纵119厘米、横47.5厘米。据拓本的题签和跋文得知,双鱼洗拓片的主人为江西新建县人夏献云,字矞臣,号小润,一号芝岑。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贡,入校《宣宗实录》,充军机章京,积功迁湘广司主事、云南司员外郎、广司郎中等职,官至湖南按察使。光绪十四年(1888)十二月卒于家中,年六十五。
何庆涵题跋:《积古斋款识》有双鱼洗,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为阮氏藏器。此双鱼君/宜子孙洗未经入录,殆《款识》书成/之后所得,字画肥润,极有古意。西/京吉金在世者少,此真吉光片羽/矣。辛巳九月下瀚题于/芝岑先生藏拓本轴子上,庆涵。(钤白篆“伯源”字印)
何庆涵(1821~1892),字伯源,湖南道州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之子。咸丰八年(1858)戊午科举人,官刑部郎中。受家风影响,何庆涵亦好书法,楷书师颜真卿、欧阳询,行书宗李北海,晚年书风近似其父。有《眠琴阁遗文》一卷、《眠琴阁遗诗》二卷传世。其书法技艺不凡,可惜传世作品不多,加以官阶不高,政绩不著,又为其父亲书法大名所遮盖,故书法史很少提及他的名字。因此,此段行书手迹极其珍贵。
何庆涵跋文指出“此双鱼君宜子孙洗未经入录,殆《款识》书成之后所得”,可见此双鱼君宜子孙洗拓片原器的主人原为阮元。
拓本还有另外三段跋文,为近现代江西武宁县籍书画家、收藏家葛第春于1950年所题。其文已经是半文半白的行文,表达简易,易于理解。
第一段说明汉代用洗制度及双鱼君宜子孙洗拓本稀见情况:
洗是古承盥水之器,士冠礼设洗直于东,荣贾公亮引汉礼器制度云:洗之所用,士用铁,大夫用铜,/诸侯用白银,天子用黄金,是洗之用有等级,彼珍贵之金洗、银洗皆遭销没不传,而传于后世者皆铜,/为大夫之器。张芑堂先生(燕昌)出韩城相国王文端杰之门,所著《金石契》于汉洗,不得双鱼君宜子孙/拓本,只有汉铜吉羊洗,纹作羊形,篆文曰:按说文祥羊通用,羊祥也。汉元嘉刀铭宜侯王大吉羊。/洪适《隶释》云:汉代器物多以羊为祥。蒋士铨、翁方纲、程晋芳皆以诗歌纪之,怀宁方小东刺史朔《枕经/堂题跋》所云:往见《金石契》所摹吉羊洗,积古斋曾展转据以编入,杭州吴康甫廷康赠以吉羊洗拓本,吴晓亭/由东阿寄严氏作吉羊洗拓本只有此耳, 以方阮张之博雅嗜古,枕经堂,积古斋及金石契皆无君宜子孙拓本。卣尊记。
钤印:葛(朱);第春(白)。
第二段继续论述晚清铜洗收藏中双鱼纹少见及珍贵价值:
汉铜洗中双鱼君宜子孙篆文世不多见。张叔未清仪阁所藏古物器文十巨册,翁覃溪、赵晋斋题笺,/洗类亦无此品,褚里堂德彝补题汉光和洗篆曰:光和七年岁在甲子造十月卅日作用宝十九字最妙;/叔未自题汉富贵昌侯王洗、汉鱼鹭文永平三、二年四月造作宝洗。吴侃叔古物器铭,梁山舟题识,无汉洗文。/陆白齐金石之遗二巨册,只吉羊洗、富贵昌双鱼洗、建宁二年洗三拓本。宝墨斋古器物铭元亨二册,叔未写,有/富贵昌其宜王洗、中平二年富世造洗、长宜子孙洗,甲、乙二册内只汉阳嘉四年洗,即吴愙斋《集古录》凡二十有六册,/所拓夏商周秦汉都一千一百四十有四器,亦无洗文,足徵君宜子孙拓本稀少,为可贵,海内惟见端匋斋吉金录/与此轴拓本而已。第春又题。
钤印:葛卣尊印(白)。
第三段概述晚清各大家收藏的双鱼洗的各种款式,以及指出夏献云(芝岑)旧藏唐拓本在光绪七年辛巳(1881)时延请道州何庆涵先生题记之事:
汉洗器有大小,故尺度不同,底内花纹铸篆亦各异。禾中朱茮堂/侍郎为弼嗣子建卿学正善旂《敬吾心室彝器款识》、阮文达元、汤文端/金钊、李宗伯芝龄、张解元廷济题识,戴文节熙绘图,册内所藏拓本/举汉洗款识得十五种花纹,有丹凤朝阳,右旁篆 者,花纹/中有双鱼,中篆 者;花纹有铸一麟,首前花两朵,尾后树一株,/背上左方篆 者;花纹有双鱼中篆 者;花纹中有中一鱼,左旁篆 者;花纹有双鱼,中篆 者;花纹有左鸟右鱼,中篆/ 者;花纹有双鱼中篆 者;花纹有角大羊回/首顾尾,后小羊伏乳,左上一飞凰,右旁篆 者;花纹有双鲤中篆/ 者;花纹有双鱼之上左右二古泉,中篆 者;花纹/有左右二飞鱼,上无古泉,中篆六字同者;花纹有左鸟右鱼四方各一五/铢泉,中篆 者;花纹有双鱼中篆 者;花文有一鼎,两长耳,左/右花枝鼎上篆 者,是朱氏所拓洗十有五本中铸花纹不同;篆/体各异,古味盎然,可谓多文为富矣。又考忠愍公端方匋斋《吉金录》/所藏三代彝器,皆绘形式,计丈尺分,类编印有汉阳遂洗两耳兽面,/底内双鱼中篆文汉三公汉君宜子孙洗;双鱼中篆文汉长宜子孙;二洗双/鱼中篆文汉三公洗,有两鼻耳,底内左鸟右鱼,中篆四字汉大吉/宜王洗,两兽头双纽环,底内双鱼倒铸,中四篆文汉大吉羊宜用洗,/内外无花,只有五篆书。汉吉字洗外两方,兽面两方,有环,内大篆/一吉字,汉重七斤二两,洗五篆书在沼口,底内无花纹,凡匋斋九/汉洗形式尺度比《敬吾心室识篆图》较详,惟君宜子孙洗据《吉金/录》载高三寸六分,深三寸四分,口径一尺五寸七分,腹径一尺三寸二/分,底径八寸八分,双鱼篆文与此轴拓本两相印证,一一符合,此乃/新建夏芝岑献云旧藏唐拓本,至光绪七年辛巳任湘藩时延/请道州何伯源先生题记。最初拓本字画肥润,花纹清泽,厥后/器藏宝华斋,所拓远不及此。西京古物有日减无日增,即初拓/本亦不易得,宜善保之。庚寅十月既望,武宁葛第春,时年七十有二。
钤印:卣尊(朱);永寿斋(朱);卣尊长寿(白)。
“庚寅”年是1950年。从拓片上葛第春在“庚寅十月既望”所题三段跋文可知,原属新建夏献云旧藏的这本唐拓本已经归属了葛第春。
葛第春(1879~1952),谱名德评,字玖荪,号卣尊,江西武宁县人,为近现代江西地区有一定名望的书画家、收藏家。葛第春出生于书香门第,清末中过举人,民国时期收藏了许多碑帖字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出任江西省政协委员,去逝前他将自己大部分藏品出捐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不久再移交刚成立不久的江西省博物馆(1958年正式开馆),其中应该包括这件珍贵的拓本。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古人将洗手上升到礼的高度,大夫们洗手称为“沃盥”。《礼记》就有介绍行沃盥之礼的具体场景,“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意思是,行“沃盥之礼”时一般要年长与年少者两人在旁辅助,年长的人负责为贵族浇手,年少的人负责用盘或盂承接弃水。古时凡遇祭祀或宴饮,都要先行沃盥之礼。
铜洗在汉代最为流行,尤其是东汉。尽管汉代的洗手仪式已经简化,但铜洗依然是贵族的专利。汉代铜洗制作工艺精良,纹饰精美,具有重要的历史信息和工艺美术价值,承载了汉代的重要礼仪制度和精神。“半吐寒梅未拆,双鱼洗,冰澌初结。”汉代铜洗中双鱼纹铜洗的形制比较流行,洗壁两侧还有兽面辅首,内底饰各式双鱼纹。鱼纹装饰用具在汉代非常流行,因为鱼和富余的‘余’同音,而鱼具有繁殖力强而多子的生物特性,反映了人们为子孙祈福求贵的美好愿望。
如本拓上何庆涵的跋文所言,汉代双鱼铜洗多刻有“富贵昌宜侯王”等吉祥词语,此类铜洗常称作“富贵昌宜侯王”铜洗。从全国各地出土的考古资料看,不光是铜洗上,汉代的瓦当、铜镜、墓砖上也常见“富且昌,乐未央,师命长,宜侯王”等吉祥词语。但如本铜洗上“君宜子孙”铭文较为珍稀,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均有藏。江西省博物馆藏《汉双鱼洗拓直条》为初拓本,不易得,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2023)基金项目《江西馆藏汉代铭刻和书迹类文物整理与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2WT80,课题主持人郏颖丽,江西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