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言子祠新入藏明代残碑考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孔令通

常熟山清水秀、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49年后,经考古发掘和社会征集,发现了诸多重要墓志,分别收藏于常熟博物馆、常熟市石刻博物馆等处。《新中国出土墓志》这一大型石刻文献,多为按省分卷,但特地编《江苏常熟卷》,所收上起唐代,下迄民国,共计三百二十三件墓志,是唯一一家以县级行政单位命名的分卷,足见学界和出版界之重视。

image.png

近年来,常熟市文化部门又陆续新发现石刻多种,藏于言子祠西厢。其中一方墓碑裂为两半,上半段已经亡失,仅存下半段,碑底刻有莲花纹饰。残碑长65厘米,宽38.5厘米,厚13厘米。志文7行,每行残存10字不等。正书,周边为单线框,石质。兹录文如下,并略做考证。

……原籍浙江平湖县,嘉靖十/……申闰十二月初五日午时/……庆潜山之县丞宅。次年丁/……月二十三日午时卒于苏/……之知县宅。呜呼,倏而生,忽/……死他乡。哀哉殇子/……戌岁七月望日,父祐山志。

通览碑文,这方残碑当系明代嘉靖年间一位父亲为殇子所立墓碑。墓碑虽然已经残缺,但幸存部分,还是提供了关于这对父子的关键信息数条:

第一,殇子系“嘉靖十……申闰十二月初五日午时……庆潜山之县丞宅。次年丁……月二十三日午时卒于苏……之知县宅”,可知其生于明嘉靖十年到十九年之间,生年为嘉靖□申年,次年嘉靖丁□年卒。按:嘉靖十年为辛卯年,嘉靖十九年为庚子年,这十年间,符合这一标准的只有嘉靖丙申年、丁酉相连的两年。故而可知这位殇子生于嘉靖十五年(丙申,1536年),卒于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年)。

第二,殇子原籍浙江平湖县,生时(嘉靖十五年)其父任直隶省安庆府潜山县县丞,次年丁酉(嘉靖十六年)去世时其父任直隶省苏州府常熟县知县。且父自署“祐山”。故可知其父为浙江平湖人冯汝弼(字惟良,号祐山)。冯汝弼《重修常熟县志序》云:“嘉靖丁酉,汝弼自潜山丞移宰常熟。”《祐山杂说》“达人知命”条亦云:“嘉靖戊戌,余转令苏之常熟三年”,“宋御史”条云“嘉靖丙申,余谪官潜山丞”。与墓碑所叙,若合符节。

第三,此墓碑撰于“□戌岁七月望日”,殇子既卒于嘉靖十六年(丁酉),那么这方墓碑当作于冯汝弼任常熟知县期间,故“□戌岁”即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年)七月望日。冯汝弼在其妻子屠孺人故去后,撰有《亡妻屠孺人行实》(《祐山先生文集》卷6),提到屠氏生有三子:长子敏功。仲子敏勋,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年)生,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年)五月二十五日去世,冯汝弼撰有《仲儿敏勋妇钱氏合葬墓志铭》(《祐山先生文集》卷6)。季子敏效,嘉靖十七年(1538年)生,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去世。可知殇子为敏勋之弟,敏效之兄,当亦为屠氏所出。冯汝弼撰写妻子行实时,因此子早夭,故未叙及。

综上,这方墓碑系明嘉靖十七年七月望日,时任常熟知县冯汝弼为殇子所立,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位父亲的爱意与沉痛。这篇墓碑不载于《祐山先生文集》,系集外佚文,是目前发现的冯汝弼在常熟任上的唯一一方石刻,具有相当价值。

冯汝弼,字惟良,号祐山。以《书经》中嘉靖辛卯举人,壬辰会魁。由行人给事工科,劾罢权铨汪鋐,迁潜山丞,历常熟、余干知县,封文林郎,升太仓知州,终扬州府同知。以子敏功贵,累封中宪大夫、山东按察司副使,加赠中大夫、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所至祀名宦,平湖祀乡贤。生弘治己未,卒年七十有九。娶屠氏,太保康禧公侄女,封孺人,累赠淑人,继徐氏,封宜人,累赠淑人。屠淑人合葬王谷山皋庄中穴,徐淑人葬墓之外昭侧,周氏葬山后金丝浜。子四,俱元配出。(见《大易冯氏谱》,又可参家谱《皋八祐山公》)其生平详见王锡爵撰《祐山冯公行状》(《王文肃集》卷11,明万历刻本)。著作有《祐山先生文集》十卷(明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本、《明别集丛刊》影印本等)、《祐山杂说》(明《宝颜堂秘笈》本、《说郛》本,《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等)等,辑刻《三苏文辑》五卷等。其门下最有名者为太仓王世贞,《祐山先生文集》即由王世贞撰序。

冯汝弼在常熟任上,兴利除弊,造福一方百姓。据《重修常昭合志》卷20《人物志》载:“时方奉旨丈田,当事互相观望,汝弼毅然移会邻治,照乡、都、里、甲,挨圩立号,令田主同圩长自为丈量,填注号段步亩,鳞次绘图造册,戒日复核。每圩立一大旗,每段立一小旗,履亩抽复,按图册有舛误者重惩,而再三申复之,必合乃已。田无漏籍,户无虚粮,期年而事竣,积弊一清。汝弼为政有风裁,而宾礼贤士,聘举人邓黻修邑志。其丈田著《清理田粮或问》以折当时之异议者,然同列皆忌之,竟为直指论,调去。”

冯汝弼所出之平湖冯氏,系嘉兴望族,世居平湖大易乡。近代著名学者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中即对冯汝弼这一支有所论述。平湖冯氏元以上世系,家谱无存,邈无可考。自始祖冯显五于洪武年间定居平湖起,诗书传家,代有闻人。冯汝弼之父冯俊于明弘治年间辑修家谱,分抄两份,传之子孙,后因兵乱等原因焚毁无存。冯汝弼于嘉靖年间复续修此谱,但今已不存。其裔孙冯秉良继承先志,纂有《大易冯氏谱》,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刊刻,是关于平湖冯氏家族研究的重要文献。《大易冯氏谱》对世系梳理极为详细,冯汝弼四子,包括葬于常熟的殇子,家谱中均有详细记载,其云:“敏勣,生嘉靖丙申,随任常熟县,夭,葬虞山麓慧日寺。”据此可知冯汝弼葬于常熟的殇子名冯敏勣。家谱中记载了冯敏勣生年及去世地点,与冯汝弼所撰墓碑一一吻合。故言子祠这方明代残碑碑主为冯敏勣,此碑可称为冯敏勣墓碑。特别是注明冯敏勣葬于虞山麓慧日寺。《(嘉靖)常熟县志》卷10《寺观》:“慧日寺,在县治稍西。梁天监中僧惠向建。宋大中祥符元年敕为禅院,绍兴十五年毁于火,乾道淳熙嘉定始复旧观。元元统元年僧普明建观音殿于东偏,殿前有钟阁二级,悬宋邑令张观复所造铜钟,官设夫司钟以警旦暮。国朝宣德九年阁坏,邑人张士良重构。今为祝圣道场,归并寺二庵三。”据《(乾隆)苏州府志》卷25《寺观》载:“慧日禅寺,在县治北九十步。”可知冯汝弼选择将其子葬于此地,离县衙相距九十步,别有深意。惠日寺在清代旋兴旋毁,始终为邑中首刹。抗战期间,遭到日寇毁坏。1952年,慧日寺拆建为工人文化宫。《俞鸿筹日记》该年9月30日载:“吾邑慧日寺,创建于梁天监年间,屡毁屡复,因所处在市廛之中,寺地日窄,前之松桧竹石悉无有矣。其中结构颇多明代遗物,顷闻已全部拆去,邑中古迹又少一处矣。”20世纪80年代,曾在慧日寺旧址征集到宋代经幢残件等碑刻。这方冯敏勣残碑当也是出土于这一区域。冯敏勣墓碑立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迄今近五百年,当是墓碑立后若干年即扑倒掩埋于地,故而近年出土时残缺了上半部分。因为埋于地下,少经风吹日晒,因此残碑碑面平整无泐痕,字划十分清晰。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59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