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西起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广里村,东至青岛市黄岛区于家河庄入海,总长度641.32千米。分布区域为济南市长清区、历城区、章丘区、莱芜区,泰安市岱岳区、泰山区、肥城市,淄博市博山区、淄川区、沂源县,潍坊市临朐县、安丘市、诸城市,临沂市沂水县,日照市莒县、五莲县,青岛市黄岛区共7市17个县(市、区)。国家文物局《关于山东省长城认定的批复》中共认定齐长城遗址的遗产总量为260处,其中墙体243处、壕堑1处、关堡8处(含青石关)、烽火台(烽燧)8处。
建设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要以齐长城保护为主线,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题,因地制宜、因段制宜,按照中办、国办《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的总体要求,通过科学制定建设保护规划、稳步推进规划实施等手段,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打造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标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带和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样板工程。
科学编制建设保护规划
编制分省规划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落实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求的关键。因此编制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是科学推进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抓手和首要工作。
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编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总结提炼齐长城的价值和精神内涵
中国长城文化的源头 齐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之一,流传于世的各类先秦典籍以及考古出土的铜器铭刻《骉羌钟铭》、战国中晚期“清华简”可以佐证,堪称中国长城文化的源头,为列国长城、秦长城的构筑提供了宝贵的先导实例,在中国长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地位。
古代防御体系的代表 齐长城借助泰沂山脉地形、地势之利,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巧妙将关、烽火台、堡等建筑与山水地形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是齐鲁大地最为宏大的人工防御工事,对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周边的诸侯国产生了显著影响。
坚韧自强民族精神的体现 齐长城多选址于地势险要的崇山峻岭,其艰难的修筑过程,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特征。革命战争年代,齐长城沿线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场,发生了马鞍山保卫战等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涌现出了王尽美和邓恩铭等顶天立地的英雄儿女,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山东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家卫国、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
精准谋划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齐长城跨越7市17县(市、区),沿线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复杂。对于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的确定需要结合齐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地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景观游览价值、保存完整性和规模丰度以及开放利用程度等要素综合确定。
梳理齐长城沿线代表性资源和重要标识
标志性和唯一性。长清区是齐长城的西端起点分布处,齐长城从长清区孝里镇广里的古济水东岸开始,沿东南部山地丘陵地带的山脊、岭脊,向东延伸,至于家河入海。齐长城起点和入海口具有标志性和唯一性。
国家级重要点段。定头崖西山长城建成于战国时期,属齐长城主线西段,是齐长城现存最为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段落之一,是中国早期长城的典型代表之一。2020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
关、烽燧集中分布。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山东省长城认定的批复》,烽火台(烽燧)共8处,关堡(含青石关)8处。其中葫芦套南山烽燧、白家庄东山烽燧、梯子山西烽燧、梯子山烽燧集中分布于历城区、岱岳区,青石关、锦阳关、天门关、北门关、东门关、黄石关集中分布于莱芜区、章丘区。
泰山风景名胜区。泰山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1982年,泰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87年,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研提7个主题标识段
选取齐长城保护状况较好、长城文化主题鲜明、周边资源富集的七个主题标识段,作为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主体支撑。以济南长清、泰安肥城段为主体空间,重点展示齐长城源头段落形制特征、建筑工艺和以定头崖西山段为代表的墙体夯筑方式、修筑特点,凸显“东方长城之源”特色。以泰安岱岳、泰山段和济南历城段为主体空间,集中展示以梯子山西烽燧为代表的长城烽燧形制特征,凸显“云顶长城,平安泰山”特色。以济南章丘、莱芜段为主体空间,集中展示以锦阳关、东门关为代表的长城关隘建筑工艺,凸显“长城关隘”特色。以淄博博山、淄川、沂源段为主体空间,集中展示齐长城石墙形制特征和作为齐都临淄安全屏障的历史地位,凸显“齐都天险”特色。以潍坊临朐、安丘和临沂沂水段为主体空间,集中展示齐长城主线、复线交会特点,凸显“穆陵雄关、沂山祈福”特色。以日照莒县、五莲和潍坊诸城段为主体空间,集中展示齐长城石墙、山险相接的形制及特点,挖掘展现齐、鲁、莒文化内涵,凸显“长城在莒”特色。以青岛市黄岛段为主体空间,突出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因素,凸显“长城入海”特色。
稳步推进规划实施
加大文物本体保护
加大预防性、抢救性保护,有效保护齐长城遗址及其环境,保持真实性、完整性。对于历史上地面部分已坍塌或消失的齐长城遗址,实施遗址原状保护,不在原址重建或进行大规模修复。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分段实施一批本体保护项目,根据齐长城遗址类型特点、环境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对于地面仍存有建筑的点段,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进行维修加固,严格保持其原形制、原结构。对于价值突出或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密切联系、具有展示潜力的点段,在严格保护其原形制、原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展示服务的需求适度进行局部修复展示。
实施展示利用工程
在依法保护、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大齐长城遗址文化内涵挖掘,因地制宜建设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提升齐长城标志性遗产地展陈水平。针对重要点段进一步挖掘潜力、提升服务,深化对外开放度和景区化发展。加大齐长城沿线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因地制宜推动县、乡、村传统文化展示工作。
推进精品旅游目的地建设
促进沿线景区度假区提档升级,加快智慧景区建设,培育一批智慧景区样板,鼓励景区、度假区发展特色鲜明的沉浸式体验活动或文艺演出。培育乡村旅游精品项目集聚带,实施长城沿线乡村旅游精品目的地培育工程。加大对沿线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打造“长城人家”民宿品牌,推进省级旅游重点村、民宿集聚区、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长城沿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提升。完善全域旅游管理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沿线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水平,加强动态管理、典型示范、创新引领,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
丰富长城旅游产品体系
整合沿线丰富的文旅资源,创新产品业态,构建面向不同市场的长城文化旅游复合产品体系。大力发展红色教育产品,挖掘长城沿线革命文化和文物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纪念馆、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种类型红色文化载体,大力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等主题教育产品,鼓励发展沉浸式红色演艺产品,打造齐长城红色主题经典旅游线路。积极培育多元体验产品,发展长城主题传统文化、乡村、非遗、考古等研学旅游产品。开发以“绿色、生态、回归自然”为主题的户外运动、生态休闲度假产品。推动现代高新技术与现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数字藏品、虚拟考古、3D动漫、全息齐长城音乐秀、虚拟现实影像等线上旅游新产品。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通过四类功能区和五大工程建设打造了标识文化实体,同时充分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更广泛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的重要力量,是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考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