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驿古城鸡鸣驿保护与利用对策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郁永彬 王琰璐 刘国君

鸡鸣驿是目前我国保存完好、规模庞大的古驿站,于1980年被发现,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邮驿文化体验区和邮驿历史轴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的泰山行宫与财神庙中的精美壁画,展示出古代匠人高超的绘画技艺,贺家大院向世人传递出彼时富贵人家的奢侈生活,宏伟的城墙向世人诉说着鸡鸣驿作为军事驿站的光荣使命,当铺、车马店则反映出当时熙熙攘攘的街道、繁荣的商业贸易。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需进一步挖掘鸡鸣驿城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进行合理保护与有效利用,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鸡鸣驿研究史

“驿”在《大辞海(中国古代史卷)》(夏征农、陈至立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12月)中的释义是:“供传递公文者及往来官吏、使臣提供休息、置换交通工具的场所。”鸡鸣驿于明永乐十八年正式设立,是在元代“站赤”的基础之上修筑而成。《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鸡鸣驿堡图说”记载,本堡乃宣府镇城入京要路,站设于永乐十八年(1420)……也即从1420年开始到民国三年(1914)北洋政府裁汰驿站结束,承载了邮驿使命达494年,从邮驿功能的废弃到目前已110年,鸡鸣驿存世已达600多年,记录着不同时代的邮驿文化基因。不同学者对鸡鸣驿古城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就保护而言,秉持着整体性保护且注重鸡鸣驿古城的原真性,并搭建现代数字化技术平台进行保护。如郭军赞在其《要对历史名镇、各村进行整体保护——以河北怀来县鸡鸣驿为例》(2008)一文中,指出鸡鸣驿城保护要遵循整体性与原真性的原则,与时俱进,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保护是长久之计。张依等在其《张家口鸡鸣驿古城旅游活化与数字化保护研究》(2024)一文中,指出鸡鸣驿城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驿丞署与鸡鸣驿城墙模型,搭建数字化平台的措施对鸡鸣驿城文物进行保护。就利用方面而言,基于“适度开发”原则,向现代“文化旅游”转变。张丽云等在其《张家口怀来县鸡鸣驿旅游开发策略研究》(2009)一文中,对鸡鸣驿的旅游开发进行了创意分析,并提出实施多样化的战略措施,助推鸡鸣驿城由传统的“文物旅游”向现代的“文化旅游”转变。吕晓东在其《古邮驿聚落的可持续发展探讨——以鸡鸣驿为例》(2006)一文中,支持通过开设文化旅游、建立教育基地等方式对鸡鸣驿城进行适度开发。

鸡鸣驿历史文化价值

其一是万里茶道文化遗产点。鸡鸣驿城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北京通往西北地区及俄罗斯的必经之路,邮驿及军事职能也促使了鸡鸣驿城商业的繁荣。古城内沿街而立的商铺、当铺便是有力的佐证。鸡鸣驿城作为万里茶道河北段重要的补给站与修整点,为万里茶道的贸易运输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9年,“万里茶道”被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河北张家口5处文化遗产点初步纳入申遗规划,包括张家口堡、大境门、察哈尔都统旧址、宣化古城、鸡鸣驿城。2021年底,“万里茶道”又被列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万里茶道从福建武夷山开始,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二连浩特进入蒙古国,穿越沙漠戈壁,经过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万里茶道是中欧陆上的经济文化贸易通道,展现了明清时期浩浩荡荡的国际贸易盛况。鸡鸣驿城见证了昔日这条贸易通道的繁华,同时也被镌刻了时代的印记,为进一步研究万里茶道提供了实物资料。

其二是邮驿文化的直观呈现。鸡鸣驿城内的驿丞署、指挥署、驿馆、驿仓、杠房、马号等建筑反映了这座古城的邮驿底色。作为一座因邮驿需要而生并伴随着邮驿系统发展壮大的古城,这座城承载了明清时期由北京发往我国西北部、俄罗斯等地区的各类物流信息。从邮驿文化史的角度看,鸡鸣驿城代表了北方塞外地区对于营造邮驿城址的考量,也代表了明清时期朝廷对于邮驿系统的重视,是邮驿考古、机要考古的“活化石”。

其三是承载着文化信仰。鸡鸣驿城内的城隍庙,关帝庙、白衣观音庙等众多庙宇是民间文化信仰的载体,是多种宗教文化交流融合的呈现。文昌宫是当时开办驿学的场所,象征着当时文明昌盛,也寄托了后世考取功名的殷殷期盼,反映民间朴素的成功哲学。关帝庙象征着忠勇,向世人展示着忠勇孝义的民间信仰。财神庙山门处挂有“异姓同心”四字的木雕门匾,是以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的故事告诫世人要同心协力,同时也表现出当地人对驿城之外美好邻里关系的向往。财神庙正殿西壁有一组外国人进贡的壁画,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外交流频繁、多元文化融合的现象。这些伴随着邮驿古城而兴建的设施,是民间精神文化的集中代表,是研究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重要见证。

鸡鸣驿城保护与利用对策

2005年底,鸡鸣驿所在村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鸡鸣驿城从全省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文物遗存中脱颖而出,入选河北省十大文物景观。2023年,北京市延庆区文化和旅游局与张家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共同推出了首条文物游径——捺钵西路探秘之旅,把鸡鸣驿城作为此行的第五站进行推广与打造,鸡鸣驿城正在由文物保护向文物保护与利用方向转变。基于鸡鸣驿城的保护现状,提出以下保护与利用对策。

第一,坚持适度开发原则,使鸡鸣驿城本体得以整体性保护。目前鸡鸣驿城商业发展与明清时期相差甚远,应适度复原古城往日商业繁荣之景。兴建的设施更要突出这座古城特色——邮驿文化、商贸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地。坚持鸡鸣驿城原住居民生活在古城之中实现邮驿古城活态传承这一目标不变,强化居民文物保护意识,提升居民对于邮驿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鸡鸣驿城在保护、管理、挖掘价值方面有所提高,但是在有效利用、活化利用方面仍有很大的差距。开发相配套的文创产品是有效利用的方式之一,以邮驿元素为依托,设计邮驿类文创产品,如信件、明信片、冰箱贴等。还可以设计邮驿古城、汗血宝马、古代文书等摆件,更可以结合怀来县当地葡萄酒设计具有邮驿元素的瓶装葡萄酒,把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区的产品融合,擦亮地区名片。文创类产品搭建数字化技术,通过设计新颖的邮驿藏品,满足线上收藏家的需求。

第三,重点打造“邮驿文化”品牌。纵观当前古城,以邮驿文化而兴的屈指可数,鸡鸣驿留存了明清时期北方陆上邮驿系统的遗迹,更是万里茶道的见证者。可开发“邮驿文化”演艺类节目,增加游客的互动性与参与性。鸡鸣驿有着保存较为良好的古城建筑,演绎类互动体验项目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凸显“邮驿文化”,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利途径。鸡鸣驿城邮驿文化品牌建设不仅是对古城更好的保护,也是实现其有效利用的有力举措,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力争探索出实现鸡鸣驿城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双赢模式。

(作者单位: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江西永修县博物馆)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23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