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州博物馆藏古代服饰特色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陈莹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地处新疆东南部,跨天山、倚昆仑,是连通南北疆的门户。巴州位于古代丝绸之路要冲,是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得益于特殊的气候与地理环境,该地区保存了大量从先秦至魏晋时期的古代服饰遗存,包括服装、鞋帽及装饰品等。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新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服饰文化,更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本文通过分析巴州博物馆馆藏小河墓地、扎滚鲁克墓地、楼兰墓群及营盘墓地出土的服饰,从材质、纹样、工艺技术等角度探讨其特色,揭示古代西域与中原、西方之间的文化互动与技术创新。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巴州地区长期承载着中原王朝与西域的商贸、文化往来。自汉代以来,中原服饰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同时西域的纺织技艺与审美理念也反向影响中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共生现象。巴州地区出土的古代服饰文物,因其年代跨度长、类型丰富、保存完整,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与丝路文化的重要资料。

巴州地处塔里木盆地东缘,干旱少雨的气候与封闭的沙埋环境为有机质文物的保存提供了天然条件。丝绸之路的开通进一步推动了中原丝绸、棉麻织物与西域毛纺技术的融合,巴州地区出土的服饰文物不仅反映了当地居民的实用需求与审美偏好,更映射出汉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在此地的交汇。

小河墓地:毛纺织技术的早期实践

小河墓地位于新疆巴州若羌县孔雀河南岸,距今约4000年至3500年,是塔里木盆地时代最早的青铜时代文明遗存。其出土的服饰以毛织品为主,包括斗篷、腰衣、毡帽及皮靴等,皮毛制品则包括皮靴、盖棺牛皮等,形制简约古朴,一些原始的草编盛器及其他随葬品,展现了小河人独特的审美及新疆青铜时代独具魅力的社会生活风貌。该墓地出土的毛织物采用原始织机技术,以未经染色的羊毛原色(白、黑、棕)为主,纹样朴素,裁剪简约。其中,毛织斗篷以整片织物覆盖身体,仅用毛绳系结,体现了功能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此外,皮靴采用整块牛皮缝制,鞋底与鞋帮一体成型,工艺虽简单却耐用,印证了早期人类适应干旱环境的智慧。

腰衣

2003年新疆巴州若羌县小河墓地出土,距今约4000年至3400年,长80、宽36厘米。窄带式,两根经线为一组编织。毛线棕灰色,双根相并,两端延伸出长穗。腰衣后腰的部分已残无,只存两端和长穗部分,腰带幅宽7厘米,现存编织部分残长25厘米,穗长35厘米,两端穗边上的两根于腹中部相互拴结。

image.png

扎滚鲁克墓地:染色与纺织技术的飞跃

扎滚鲁克墓地位于新疆巴州且末县,年代为距今3000年至2200年,其出土服饰标志着西域毛纺织技术的显著进步。相较于小河墓地的原始工艺,扎滚鲁克人的服装制作工艺有所发展,其衣物都是根据需要用设计织制的毛织品缝缀的,也可以说是“织成”,制衣技术从无裁剪到刀裁,最后发展为剪裁。毛织物色彩丰富,除羊毛原色外,还出现了蓝、红、黄、绿等染色品种,采用直接染色、媒染及套染等多重工艺。出土的西汉时期红色棉布裙衣,是目前所知新疆境内出土的棉布中年代比较早的一件。此外,该墓地还出土了中原输入的丝织品如经锦、绢、纨等,反映了古代且末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态势,构成了文化因素的多样性。

毛布长袍

1985年新疆巴州且末县扎滚鲁克古墓群出土,距今约3000年,长140厘米,肩袖通宽173厘米,质地为毛,由白色斜纹毛布缝制而成,幅宽45厘米,对襟,两襟用白色毛编带缝缀。

image.png

楼兰墓群:丝路国际化的服饰见证

楼兰墓群分布于新疆罗布泊西北,年代跨越青铜时代至魏晋时期。此地出土的服饰兼具当地、中原特点以及西方的技法和纹样特色:一方面,毛织物出现西域风格的有翼神兽和狮子纹样等,丝织品中出现了汉字铭文织锦,如“延年益寿”、“长乐明光”、龙纹锦及登高纹锦等;另一方面,部分毛织品采用了印度与波斯的织法,表明楼兰作为丝路重镇,曾是多元文化交汇的国际性城市。此外,魏晋壁画墓中出土的半袖袍、长袖袍等服饰,形制与中原“深衣”相似,但面料以本地毛织为主,体现了中原与西域文化在交流交融中的创新发展。

“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锦

巴州若羌县楼兰孤台墓地出土,年代为东汉时期(25-220年),锦面以蓝色线作地,黄、褐、草绿三色线显花,在较粗的叶蔓纹饰中织有龙、獬豸、辟邪、虎等瑞兽,并夹织有隶书“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字样。

image.png

营盘墓地:中西合璧的纺织艺术

营盘墓地位于新疆巴州尉犁县,是汉晋时期罗布泊地区规模最大的墓葬群。营盘墓地出土了大量的纺织品,从质地上划分有丝、毛、棉、麻四类,其中丝毛织品最多。丝织物多来自中原,其织造技法、艺术风格多属中原式,种类有绢、绮、锦、绦、绣、染缬等,其中绢的使用最为普遍,衣袍、覆面、香囊、枕套、衣服里衬等大都用绢;毛织品大部分产于当地,品种十分丰富,有罽、毯、毡、编织带、毛绣、毛绳等,其中一些精纺的花罽,织造工艺和纹样风格则来自西方。出土文物汇聚了西域本地及东、西方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而表现出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云纹麻布靴

1989年巴州尉犁县营盘墓地出土,年代为汉晋时期,底长24.5、宽8.5、高38.5厘米,由麻布、羊毛毡和皮革缝制而成,长靿、麻布面、毡里、皮底,靴内侧衬有厚度为1.86毫米的毛毡,靴底使用整块皮革制作,每只靴子使用一条宽4.46厘米、长71厘米的麻布条带将靴面和鞋底交叉固定,麻布绘有白、黄、赭色云纹装饰。

image.png

出土自小河墓地、扎滚鲁克墓地的毛纺织品年代早、类型多、保存完好,是新疆早期文明的代表,也是研究世界毛纺织文化重要的实物资料;出土自楼兰墓群、营盘墓地的丝织品规格高、品类多、色泽鲜艳,对于研究丝绸之路贸易、交通、中西文化交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巴州博物馆馆藏古代服饰,不仅是新疆早期文明的代表,更是丝绸之路文化互鉴的生动见证。从青铜时代朴素的毛织斗篷,到汉晋时期绚丽的丝锦与贴金织物,这些遗存不仅还原了古代西域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审美取向,更映射出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它们无声诉说着各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共建丝路的历史篇章,为今日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明对话提供了深远的历史参照。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2.48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