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式演出在文旅融合中的应用—— 以《风起安源》为例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丁煊淼

江西安源是中国近代著名厂矿萍乡煤矿所在地、全国最早的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的重要燃料供应地。从1921年秋至1930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开创领导了路矿工人运动,留下了20余处历史遗存。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工人补习夜校、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总平巷、谈判大楼、盛公祠、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红军标语墙、革命烈士陵园、安源影视城、中国红色之旅万里行纪念碑等,共同构筑起安源景区的基本框架和文化内核。

近年来,行进式演出成为游客喜闻乐见的演绎方式。作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如何采用新颖形式活化历史,让多种文化元素完美呈现,让观众沉浸其中,安源景区创新演绎形式,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推出行进式演出《风起安源》。

策划、组织与实施

演出主要推介“安源红”,以旧址为依托,通过“参观+表演+互动”,再现百年前工人运动历史场景。

主题设计

精准定位。找准安源区别于其他地方文化的显著标志是关键。1922年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斗争。安源工运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提供实践经验,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贡献。这里诞生了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党支部,创办了工人阶级第一个经济组织,创建了我们党的第一所党校……成为安源历史最辉煌的部分。安源工人在党的领导下,以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英雄气概,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这就是红色安源的特色,也是行进式演出的立足点。

组创团队。邀请江西省市剧本创作、文物保护、历史研究等专家以及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局、安源煤矿等单位人员出席专题会议,反复研究讨论,把握重大事件,按照“以红色基因为血脉,工业遗存为骨架,安源精神为灵魂”的宣传定位,全方位渗透到设计之中,在突出红色主体地位的同时,兼顾其他文化的嵌入。

画龙点睛。根据主题定位和内容选取新颖标题。标题既要从艺术的角度给观众以遐想和美的感受,又要能够提炼和概括主题内容。最终确定题目为《风起安源》,“风”既蕴含着近代工业推陈出新的文明之风,又象征着历时十年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革命风暴,更寓意着与家国共进、时代同行的时代新风。“起”字代表了安源的特殊历史地位,既是江西革命历史的开篇序曲,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较早开展工人运动的地方,同时开创了党的历史上数个首创。整个标题既具艺术性,又对安源历史高度凝练与概括,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线路设计

安源区政府在保护原址的基础上,对参观路线中部分房屋进行少量拆迁和局部改造,保证了参观动线的流畅。对老街进行了亮化提升,店铺、招牌等统一风格,以突出百年市景的特点。

精心设计旧址旧居复原陈列。在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旧址复原了1923年正式对外营业时的热闹场景,货架上摆满了米、油、盐等南货,二楼复原了布匹、鞋子、怀表等售卖场景,让观众仿佛穿越回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的安源。旧址复原陈列为行进式演出提供了舒适良好的参观环境。参观线路按照安源工运历史发生的先后顺序,将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旧址、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黄静源烈士殉难处、红军演讲台,以及胜利广场、半边街广场、安源老街等十余个点位全部覆盖。

形式设计

行进表演与现场讲解相结合,形成演员与嘉宾的互动,与周边群众互动。整个演出构建了一个主人公——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游艺股成员“小油灯”。由他引领嘉宾走向不同的参观点,并将所有历史事件和不同景点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通过他的所见所闻串联起来。为保证演出效果,嘉宾和讲解员佩戴无线讲解器,其他演出人员的话筒接外置音箱,以增强现场感染力。

嘉宾下车后,讲解员简要介绍安源红色历史背景,引导大家穿过胜利广场,来到第一个场景处。这时主人公“小油灯”上场。此处搭有简易舞台,以1923年9月安源群众庆祝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一周年的纪念活动为开端。“小油灯”领着大家坐下来,观看工人们用演唱的方式讲述1922年5月工人俱乐部成立和大罢工的过程。

接着,“小油灯”继续领着大家参观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工人阶级的经济组织——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旧址。这里复原了1923年初合作社开张时的热闹喜庆场景,楼上楼下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货品,让游客深刻感受到党组织全心全意为工人谋利益,心系群众、服务工人的优良作风。

然后,嘉宾们来到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讲演厅。这里曾经是安源工人开展革命宣传的重要场所。演员们再现了当年工人补习学校教员教工人读书识字、宣讲革命道理的情景。走出讲演厅,来到半边街广场,眺望黄静源烈士殉难处纪念碑等。此时广场上传来了热闹的欢呼声,原来是1930年红军到安源扩军情景。许多安源工人报名参加红军,表达了安源工人心向党、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参观游览与文化体验相得益彰。参观了红色景点之后,嘉宾们来到体验市景百年传统文化的安源老街。此时的街道已是人声鼎沸,大量群众聚集街道,争相领略本土文化魅力。活动巧妙地将萍乡当地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传统手工技艺、文创组合起来。徜徉在安源老街,嘉宾们可以欣赏到萍乡春锣、渔鼓、糖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品尝到红薯米古、麻片、冻米糖等传统小吃,还有北桥凉水、高坑绿豆稀、土麻哩盐果子等老字号点心,以及可瑞朵蛋糕、宏明酸枣糕等品牌小吃。还可购买到以“毛主席来安源”为主题的邮册、瓷盘、铜像系列文创产品。嘉宾在品美食、赏美景、观美篇中,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相融交织。

百年回眸与时代强音同频共振,让历史照映现实,在回忆历史的同时,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穿越百年,将历史与现实贯通,展现新时代安源工人风采。数百名工人身着矿工服,列队分别站立在安源煤矿广场、楼房走廊、半山腰等位置,有的手摇红色大旗,有的摆动手臂,高唱《工人之歌》:“牢记民族嘱托,咱们工人跟党走,永葆光荣本色,挽起钢铁的臂膀……”此时,安源火车站汽笛长鸣,彩色烟雾弹妆点空中,推动表演气氛进入高潮。嘉宾怀揣激动的心情在热烈的感受中登车离开。

安源景区行进式演出带来的启示

行进式演出对推介安源红色品牌、宣传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体现了文旅深度融合。

把握历史主题、时代主题,根据主题要求选取素材。安源景区的选题,就是从工业、红色、市景三个百年历史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最符合时代主题的红色历史予以重点打造。把握重点,在红色历史中又选取了最能代表十年安源工运重要历史贡献的片段再现,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以情景再现和话剧表演的形式,通过情节构造和人物设计,让凝固的历史生动起来。

坚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穿越时空,展现经久不衰的魅力。赋予历史和传统文化更多的表达,尤其要选择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方式予以呈现,与当代艺术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让尘封的历史不再干涸,让现实与历史对话与共鸣。同时持续深化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景区品质,优化旅游环境,丰富游客体验。

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旧址的历史价值和建筑特色,充分做好展示与利用,让其重放光彩。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针对文物的不同特点量身订制不同的开发利用方案,避免同质化和“一刀切”,让每件文物都能绽放独特光彩,协调好文物保护和利用关系。

目前,安源已建立起演出长效机制,真正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风起安源》已成为当地老百姓期盼的活动,也成为不少外地游客奔赴的动力。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3.853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