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革命文物为载体的红色文化空间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全域网络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鲁昊

红色文化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革命文物为载体,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红色文化空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北京作为首都,革命文物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打造出了若干传承革命精神、延续红色血脉的红色文化空间,充分发挥这些空间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是实现北京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北京的革命文物形式多样、种类齐全,既包括革命旧址、遗址、革命文献资料及多种材质的生产、生活、战斗物件。这些文物在博物馆、展览馆等实体空间中展示,形成了可见的物质性红色文化空间。此外,文艺创作、节日庆典、民俗故事、红色地名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也被嵌入到革命文物的整体保护与利用中,形成了非物质性的红色文化空间。红色文化空间是以革命文物、红色遗产为核心,包含周围的人、物、文化系统的时空场域与社会环境。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现存各类红色文化空间总计468处,西城、东城、海淀、房山数量较多,总体呈现从中心城区向周边郊区递减的分布趋势,革命文物分布高密度区与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地高度重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3年—2035年)》《北京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等法规政策,明确了红色文化保护与爱国主义教育协同的目标。北京市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已构建了点、线、带、片贯通的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利用格局,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因此,充分发挥这些红色文化空间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性发展,可进一步促进北京红色文化高质量发展。

image.png

从成立红色讲解员社团进社区、推行校馆协同模式到“‘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从“思政课+红色场馆”模式到沉浸感、体验感的数字化建设,以革命文物为载体的红色文化空间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正在扩容提质。2019年,东城区发布了《红色文化教育地图》,整合33个教育基地资源开发线上课程,并通过志愿服务、主题班会等形式深化教育。2021年,北京市发布红色旅游地图,梳理出了北京268个红色文旅目的地,设计了9条主题游览线路,为党员群众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北京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历史、弘扬革命精神提供了一份实用指南。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以系统性思维进一步串联各红色文化空间点,在宏观上建立活态联动的红色文化空间系统,打造“点、线、面”联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全域网络。

深挖红色文化空间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建立多维价值评估体系

红色文化空间以革命文物为内核,以革命故事为依托,未来可启动“精神解码”工程,从革命文物基因——革命文化谱系——红色文化价值的递进,系统阐释红色文化空间在宣扬革命精神、增进爱国主义认同方面的价值。红色文化空间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评估体系可从六个维度构建:从年代背景与革命意义、历史事件与人物关联度等评估历史价值;从科学价值与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精神价值与爱国情怀培养等评估文化价值;从社区价值与社区爱国主义教育氛围营造、教育价值与爱国主义课程开发等评估社会价值;从区域发展贡献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再利用成本与爱国主义教育可持续性等评估经济价值;从遗产本体环境与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周边人文环境与爱国主义教育互动评估环境价值;从教育内容创新度、教育方式多样性、教育对象广泛性等评估方法价值,从而建立多维价值评估体系。

健全主题片区协同发展机制,优化区域联动格局

基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北大红楼)、抗日战争(卢沟桥和宛平城)、建立新中国(香山革命纪念地)三大主题片区,促进三大主题片区协同发展。设计打通北大红楼—卢沟桥—香山的“红色时空走廊”;开通“红色文化专车”,串联三大片区21个核心节点,设计“从北大红楼到香山革命”的穿越线路;搭建元宇宙红色廊道,开发“重走进京赶考路”等研学产品,将昌平南口战役遗址、怀柔慕田峪长城等郊区资源纳入叙事体系。

创新红色文化空间运营模式,完善社区居民参与路径

北京红色文化空间需加强与社区等基层组织的合作与联动。特别是小微红色文化资源,可以实施微更新策略。推动空间功能复合化,将革命报刊亭改造为“红色书吧”,在老旧厂房嵌入红色艺术装置,组织红色读书会或分享会。组织中学生绘制“红色地图”,开发“寻找身边革命史”研学任务。推行“红色空间认养制”,给予参与居民物业费减免、优先承租等激励。培育100个“红色院落管家”自治团队,赋予文物建筑活化使用权。政府应注重社会参与,将社会参与度纳入文明城区考核指标。

通过以革命文物为载体的红色文化空间为依托,深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建立多维价值评估体系;健全主题片区协同发展机制,优化区域联动格局;创新红色空间运营模式,完善社区居民参与路径,是未来北京以红色文化空间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全域网络的创新路径。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41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