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思想动员的实证
——《胜利周刊》与敌后舆论阵地建设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邢雨龙 于宁

在沧州市博物馆收藏的革命文物中,有一份珍贵的红色传媒文物——1944年9月1日出版的《胜利周刊》。它的纸面微黄,石印的字迹虽历经岁月,却依然清晰可辨。32开的版式,朴素简洁,每页都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这份周刊并不寻常,它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舆论阵地的纸质遗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宣传抗战、凝聚人心的重要见证。

《胜利周刊》“流动办报”

1940年春,八路军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党委创办机关报《群声报》,1942年改名《胜利报》,活动于冀中等地。由胜利报社主办的《胜利周刊》作为其副刊单独发行,专门为根据地党政军及各机关团体干部学习参考而编辑。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面临着物资极度匮乏的困境,纸张和印刷设备成为稀缺资源。《胜利周刊》采用石印技术,由报社印刷厂用8开纸整版印好后,不进行装订,如同报纸一样发售出去。这种简化装订的方式,既节省了宝贵的装订材料,又提高了发行效率,体现了在艰难条件下舆论阵地建设的务实性。

值得一提的是其“流动办报”的创造性方法。当时,敌人频繁的“扫荡”“清乡”行动对根据地的新闻出版工作构成了巨大威胁。为了确保持续发行,报社通过地下工作者,秘密从天津、河间、辛集等地搞来纸张和油墨等物品,编辑人员白天在田间“青纱帐”或地道里编稿,夜晚打游击出版发行。这种“移动舆论阵地”的顽强生命力,使得党的声音在战火纷飞中得以持续传播,成为鼓舞军民士气、凝聚抗战力量的重要载体。

《胜利周刊》“为根据地党政军及各机关团体干部学习参考而编辑”的宗旨,决定了其独特的发行网络。根据地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组织系统来保障周刊的分发。报纸印好后,会通过农民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和抗日小学交通站等群众团体,传送到区政府和200余个村。各级干部成为刊物的主要受众,他们通过阅读刊物,及时了解党的政策、抗战形势以及各地区的斗争经验。这种定向分发的方式,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覆盖广泛的传播网络。通过这一网络,《胜利周刊》在敌后根据地迅速传播,为舆论阵地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推动党的思想能够深入到根据地的每一个基层角落,为统一干部思想、指导工作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

栏目重在思想引领

《胜利周刊》的“政策讲论”和“抗日经济讲座”等栏目,充分体现了其作为政策传播重要平台的作用。在抗战时期,党的各项政策对于指导根据地建设和军事斗争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根据地干部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将复杂的政策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内容成为关键。

“政策讲论”栏目针对党的民兵建设、土地政策、统一战线等政策进行详细解读,通过具体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干部们深刻理解政策的内涵和实施方法。如《两百万的人民大军》一文,在民兵建设政策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组织民兵、开展训练以及在战斗中的配合等问题,为各地开展民兵工作提供指导。

“抗日经济讲座”栏目聚焦于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在敌人的经济封锁下,根据地面临着物资短缺、物价波动等问题。该栏目通过分析经济形势,介绍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措施,如推广互助合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根据地内部的集市贸易等,为保障根据地经济稳定、支持抗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这些栏目将党的政策从纸面文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实现了“政策下乡”,统一了根据地干部的思想,为各项抗战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每周一评”栏目则具有思想的引导作用。该栏目每周对时局进行评论,结合国内外抗战形势,分析战争走势,解读党的战略方针。在抗战相持阶段,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和国内部分民众的悲观情绪,该栏目坚定地宣传“持久战”的战略思想,通过分析敌我力量对比、战争资源等因素,向干部们阐明抗战必将胜利的道理。如《胜利的保证》一文详细分析了日军的劣势,以及中国在广阔领土、民众支持等方面的优势,强化了干部对“持久战”“敌后游击战”等战略的认知,凝聚了抗战共识,使得广大干部保持坚定的信念。

传递“抗战必胜”信心

从《胜利周刊》的命名可以看出其无时无处不传递着“抗战必胜”的信心。《胜利的保证》等文章标题以及内容,通过总结游击战争成果、预判抗战形势,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给根据地军民带来了希望。刊载的文章中会详细列举近期各地游击战争取得的胜利,让干部和群众看到抗战的实际成果,增强信心。同时,对未来抗战形势进行科学分析,指出敌人的困境和我方的优势,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壮大、根据地的不断巩固等,让大家相信胜利必将到来。在战争的艰难时期,这种信念的传递尤为重要,它稳定了根据地人心,使得军民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坚定地与敌人进行斗争,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日伪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妄图以各种宣传手段美化侵略、麻痹群众。《胜利周刊》则通过揭露敌人罪行、宣传根据地军民抗争事迹来进行思想防御。侵华日军的“三光政策”给根据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敌后新闻人对此进行了深刻揭露,详细报道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让群众认清敌人的残暴本质。同时,大力宣传根据地军民的抗争事迹,如民兵和正规军的英勇战斗、群众的积极支援等。

在“全党办报”的背景下,《胜利周刊》作为党政军干部学习资料,发挥了重要的凝聚作用。各级干部通过学习刊物内容,统一了思想认知。在根据地内,无论是军队干部、地方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借助刊物及时了解党的抗战主张和各地的抗战动态。干部们在学习后,将刊物中的精神传达给广大群众,形成了“军民一心、抗战到底”的舆论氛围。

这份《胜利周刊》,虽然只是一张泛黄的纸页,但它是敌后舆论阵地建设的“活化石”。其物质上承载着抗战时期根据地人民克服困难的智慧,文字里凝结着强大的思想动员力量。它为理解抗战时期党的宣传工作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证,彰显了文物在还原历史细节、传承红色基因中的独特价值。

(作者单位:沧州市博物馆;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

image.png

image.png


往期回顾

Copyright Reserved 2024 版权所有 国家文物局主管 中国文物报社主办 京ICP备 19002194号-6

网站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有限公司 技术服务电话:86-10-84078838-6168

1.8660s